《魯濱孫漂流記》課堂實錄與評析
第三、面向全體學生,全面培養和訓練學生的語文能力。
這堂課真正做到了面向全體學生,讓每個學生都成為學習者。課一開始,老師即宣布要用抽簽的方式確定展示的順序,這就使每個小組每個學生都要做好展示的準備,從而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一堂課,學生發言達35人次,約占80%(全班共44人)。學生活動的時間達35分鐘,占88%(這節課共40分鐘)。從學生發言的人次和活動的時間來看,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成了課堂的主人。老師只起到引領和點撥的作用。而恰恰就是這樣的引領和點撥,學生的各項語文能力(聽說讀寫)都得到了培養和訓練,尤其是“說”的能力,即表達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培養和訓練。這從課堂學生發言的次數和時間,以及發言的水平可以看得出來。這與傳統語文教學為了應試的需要,只重視讀寫,而忽視聽說有所不同。從這個意義上說,這一教學模式彌補了傳統語文教學的不足,對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當然,從這節課的實際操作過程來看,還存在著很多問題和不足,需要進一步去改進和完善。如:在“交流”這一環節,學生在解讀《魯濱孫漂流記》這部長篇小說的藝術特色的時候,談到了“平凡”與“優美”、“平凡”與“偉大”的關系。從課堂氣氛上看,形成了一個小高潮,大家都有話要說。正當大家都躍躍欲試,想說出自己的看法的時候,老師卻沒有放開讓學生去說,而是讓學生把自己對這個問題的認識課后寫在讀書筆記上。這樣做,就影響了學生對這一問題探究的積極性,一個很好的“生成”點就這樣被葬送了,大大地降低了教學的效果。我們的課堂就是這樣,有時太過于在意了教學環節的流程,時間的分配,而忽視了“生成”。這是我們以后的教學必須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