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好的老師》課堂實錄與反思
三、讀議結合,深刻理解“最好”
師:為了讓我和同學們深刻明白這個重要的道理,懷特森老師是怎樣做的呢?下面,我們來深入理解課文。
1、默讀課文,思考:
出示自學提示:
(1)懷特森先生有哪些出人意料的舉動?找出相關句子。(讀、劃、議)
(2)懷特森先生出人意料的舉動,除了給我們帶來驚訝,帶來不可思議之外,對學生會有什么好處呢?從課文中找出相關句子。
同桌討論后全班交流。
生: 一次測驗,我們按照課堂筆記回答的每一道題,都被畫上了紅叉叉,我們都得了零分。
生:老師講課的信息都是錯誤的,我們做的課堂筆記也是錯誤的信息。
生:課堂上傳看的貓猬獸的頭蓋骨也只是普通的貓的顱骨。
生:希望我們多去發現問題,大膽提出來。
生:科學課對于我們來說就成了一種“冒險”。
……
生: 使我們對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常常會在課后花好幾個小時甚至幾天的時間去思考和論證”。
生:使我們“逐漸增長了見識,也逐漸懂得如何去接近真理”。
生:使我們明白了一個道理,“不要迷信書本,也不要迷信權威”。
……
3、理解中心句。
師:談談對中心句的理解。
生:不要全部相信書本,書本上的知識不一定全對。
生:孔子尚有不知道的,《兩小兒辯日》中,他“不能決也”,這說明權威也不是全能。
……
師(小結):書本、權威,代表的是已有的,被大多數人認可和接受的知識。句中的兩個“不要迷信”強調的是一種懷疑的精神,強調要通過獨立的思考去獲取知識。從中讓學生體會到懷特森老師的良苦用心,這也是作者為什們稱他為最好的老師的原因。
反思:雖然找中心句時飛來一些周折,但在兩個自學提示的引導下,學生的理解還是水到渠成,比較滿意。
四、回歸整體,加深對科學精神的認識
1.科學故事會
師:古今中外,善于發現問題并研究問題的人往往不迷信書本、不迷信權威,你知道哪些事例?下面我們一起來召開一個“科學故事會”。
生:蜜蜂并不是靠翅膀振動發聲……
生:達爾文撰寫《物種起源》……
生:四年級學的《兩個鐵球同時著地》中敢于挑戰權威的伽利略……
生:二年級學的《畫家和小牧童》中敢于給戴嵩指出錯誤的小牧童……
反思:由于本單元安排的都是關于科學精神的課文,選編目的,一方面是能讓學生認識到科學精神的另一個側面——獨立思考和科學的懷疑精神。所以,課堂安排“科學故事會”,加深對科學精神的理解。學生講故事時,還有些膽怯,不自然。故事會的交流氣氛不夠熱烈。
2、課堂總結:
師:科學精神是一個國家繁榮富強、一個民族進步興盛必不可少的精神。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對“科學精神”又有哪些理解?請談談自己的看法。
生:執著的探索精神;鍥而不舍的意志;創新改革的精神;求實求真的精神;團結協作精神;懷疑批判精神……
師:“學者先要會疑。”(程頤)懷疑是一個新發現的開始,無論最終的結果是對是錯,懷疑者都獲得了寶貴的經驗。哪怕是定論、是權威,同樣可以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