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好的老師》課堂實錄與反思
科學需要懷疑,需要“冒險”,需要挑戰,只有這樣我們才會擁有善于發現、探求真知的能力。這是“我”最好的老師告訴的,也是科學精神所必須的。
下課。
課后反思:
《我最好的老師》是六年級下學期第五組課文中的一篇略讀課文。如何在課堂教學中更好地體現略讀教學特點,一直是我思考的問題。著名特級教師錢正權老師認為略讀課文教學應把握好兩點:一是把握好課文在整個單元中的地位。略讀課文應該是精讀課文的有機延伸,是將精讀學習所習得的方法進行實踐運用。二是要把握好方法上的“粗放”。略讀課文一般只有一課時,因此決不能求全求深,抓住一點,一課一得就可以。至于抓哪一點,單元精讀課文和略讀課文前都有“導讀”,這既是學生的閱讀提示,也是教學的依據。教師課前要細細研讀,這樣才能做到該“精”的精,該“略”的略。
《我最好的老師》主要講了懷特森先生出人意料的舉動、獨具匠心的教學方法以及他教育學生人生哲理:不要迷信書本,也不要迷信權威的事件。這個單元是圍繞“科學精神”這一主題編排的,本單元的學習重點有兩個:一是體會科學精神的含義(本課要體會獨立思考和懷疑精神的重要性);二是學習用具體的事實說明道理的表達方法。
教學時,我先以“你心目中的好老師是什么樣的?”入題,待學生暢所欲言后,我便引出了“作者心目中最好的老師是什么樣的呢?”,將學生帶進課文。在學生從整體上了解課文以后,我引導學生就課文的中心句“懷特森先生讓我還有我的同學明白了一個重要的道理:不迷信書本、也不要不迷信權威。”展開了重點內容的突破。學生自然談到了科學課上發生的事情。我順勢創設情境讓學生體驗:如果你是懷特森老師的學生,面對這種種出人意料的舉動,你會怎么想?他的這種做法有什么好處?通過獨立思考,學生對懷特森先生的做法進行理性分析與判斷,最終得出正確的結論,并且在以后的學習中內化為一種學習態度。
認真反思,我覺得有些地方沒處理好:
1、學生的回答局限于書本,沒有很好地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加以更深層次的感悟。
2、學生在找畫中心句時有困難,這是我備課不夠細致的地方,課堂的扎實在于細節。
如何讓略讀教學成為學生語文能力的“習得所”,實現省時高效的教學理想,將是我們每一個教師不懈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