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武牧羊 相關資料
律知武終不可脅,白單于。單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絕不飲食。天雨雪,武臥嚙雪,與旃毛并咽之,數日不死。匈奴以為神。乃徙武北海上無人處,使牧羝,羝乳乃得歸。別其官屬;莸雀髦盟。武既至海上,廩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杖漢節牧羊,臥起操持,節旄盡落。積五六年,單于弟於王弋射海上。武能網紡繳,檠弓弩,於王愛之,給其衣食。三歲余,王病,賜武馬畜、服匿、穹廬。王死后,人眾徙去。其冬,丁令盜武牛羊,武復窮厄。
昭帝即位,數年,匈奴與漢和親。漢求武等,匈奴詭言武死。后漢使復至匈奴,常惠請其守者與俱,得夜見漢使,具自陳道。教使者謂單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書,言武等在某澤中!笔拐叽笙,如惠語以讓單于。單于視左右而驚,謝漢使曰:“武等實在!
單于召會武官屬,前以降及物故,凡隨武還者九人。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師。武留匈奴凡十九歲,始以強壯出,及還,須發盡白。
【京劇】
漢武帝(劉徹)派蘇武等出使匈奴,匈奴王單于逼蘇武降,蘇武寧死不從,被放于北海牧羊。匈奴太尉胡克丹之女胡阿云因拒充單于姬妾,單于怒而將其配與蘇武,夫妻情篤。后漢廷知蘇武未死,遣將討還蘇武,單于放蘇武回國,不放阿云,阿云自刎而死。略見《漢書·蘇建傳》,元周仲彬《蘇武持節》雜劇及明人《牧羊記》傳奇。王瑤卿編,馬連良曾演出。川劇有《白陽河》,豫劇、河北梆子、漢劇都有此劇目,粵劇有《猩猩追舟》。
【詩歌】
題蘇武牧羊圖
楊維楨
未入麒麟閣,時時望帝鄉。
寄書元有雁,食雪不離羊。
旄盡風霜節,心懸日月光。
李陵何以別,涕淚滿河梁。
賞析
蘇武被拘匈奴十九載,受盡磨難而終得歸漢的傳奇經歷,不知激勵了多少中華民族的熱血男兒。此詩即因蘇武牧羊圖而生發,飽含作者對蘇武崇高氣節的敬佩之情。首聯是為點題之筆,由圖像麒麟閣而追述蘇武忠貞品格。中間兩聯選取了極富代表性的細節,體現蘇武不畏艱難而始終心向漢室的精神。尾聯則以李陵泣別作為反襯,更見出蘇武人格的崇高。
【樂歌】
是一首具有濃郁民族風格的學常樂歌。產生于民國初年,在二三十年代廣為流傳。作者尚待查證。
歌曲內容取自古代歷史故事:漢武帝時,中郎將蘇武奉命出使匈奴被扣,因不屈于匈奴貴族的威脅利誘而受盡折磨,匈奴使其牧羊19年,歷盡艱辛,終不辱節。此曲借用古代題材,寄托了當時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愛國主義精神。歌詞為長短句,分上、下闋,語言精煉,樸實生動,突出了愛國主義思想情感。除第一句引子外,上、下闋曲調相同。中間出現轉調,強調了堅定誠摯的愛國決心。此曲以通俗的內容、流暢古樸的旋律,表達了深沉悲壯的思想感情。
京劇 蘇武牧羊唱段
(蘇)賢弟提起望家鄉,不由子卿兩淚汪。賢弟帶路頭前往,不知家鄉在何方?
登層臺望家鄉躬身下拜,向長空灑血淚好不傷懷!想當年奉王旨來到北海,曉番奴息干戈免動刀來。賊衛律金華館假意款待,又誰知賊暗地里早有安排。他勸臣我降北國把心術來改,為臣我破口罵賊無話來。二次里見番王煽惑一派。牧羝羊食膻雪夜臥陽臺。圣天子望為臣把刀兵和解,怎知道為臣我困沙漠,日無食,夜無蓋:冷冷清清痛傷懷!打料著為臣我命喪北海,我命喪北海!我主爺呀。為臣我終日里愁眉難開。我拜罷了我主爺又往家拜!想起了老娘親珠淚滿腮!兒在這番邦城凍餓已壞,綠鬢嬌妻盼征人不能回來。家鄉萬里我難把書帶,難把書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