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武牧羊》教學反思
《蘇武牧羊》教學反思
《蘇武牧羊》一課記敘了蘇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押,但寧死不屈、維護國家尊嚴的感人事跡。這是一篇對學生進行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的好教材。
教學本課,我先引導學生認真讀第1 和第6 小節內容,說說發現寫蘇武出使前后內容有些什么變化。
然后自由讀課文思考: 19 年里究竟發生了什么事情,因而產生如此巨大的變化。進而了解蘇武牧羊的內容,感受蘇武"心堅如鐵,毫不動搖"的愛國之心。特別是以領會課文中哪些具體的事例告訴了我們蘇武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了,引導學生自由讀文。
為使學生更好地了解蘇武,受到他偉大精神的感染。我還及時補充有關的學習資料。
總之,課堂上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只有我們充分引導學生展開思考和討論,整堂課才顯得生動有趣,富有活力。
《蘇武牧羊》教學反思
[案例背景]
《蘇武牧羊》是一篇流傳千余年的歷史故事,這騙課記敘了蘇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押,但寧死不屈、維護國家尊嚴的感人事跡。這是一篇對學生進行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的好教材。。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的閱讀,互相的交流,據文而入境,因境而生情,由情而悟理,撞擊學生的心靈,激發起學生的愛國熱情。
語文課文是一個充滿了誘惑的“意義”世界,尋求“意義”是人的一種精神追求,是一種至高的境界,因此,語文課堂要引導學生學會解讀“意義”,領悟人生,以歷史上先進人物的光輝榜樣來教育學生,培養學生的積極情感,是語文教學促進學生素質全面發展的一項重要任務。
[案例過程]
《蘇武牧羊》一課中第二部分是課文的重點,共有4節,這四節從三個方面來描述蘇武的有氣節。根據這三方面的共性,在教授這一部分的“蘇武與匈奴王的第一次交鋒”時,我邊分析邊歸納了三個學習步驟:一、讀、思(寫什么)。二、讀、劃(找出描寫蘇武言行的詞句)。三、交流、體會。根據這三個步驟學完后,我就讓學生體會后幾節在敘述上的相同之處,引導學生借鑒黑板上剛剛歸納的方法自主學習后幾節。這樣,就給了每一位學生自由選擇的權利。使學生既讀懂文章,又增添了了學習興趣。
不僅如此,在課文的朗讀指導上我也采用了類似的方法。課文的第3節主要以人物的語言描述為主,通過人物的語言很容易理解其內在心理活動,從而更利于體會人物品質。由于有了第2節學法的鋪墊及對蘇武這個人物的初步感知,所以在學習第3節時,學生很容易抓詞、句來體會人物感情。有了這樣一個情境的渲染,第二節已經為學生營造了一個朗讀的氛圍。當我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第3節時,學生自然就流露出憤慨的情感,聲音有力,力度有加,把蘇武不受利誘、威武不屈的好漢氣概表現得淋漓盡致。
[案例反思]
一、融教育與情感之中。
在教學中教師不作過多抽象的說教,空洞的宣講,而是學生學習體驗中的自然滲透,通過情境的創設,以情動人,以情感人,引導學生去思考、感悟、理解,使學生沉浸到文本中去,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
二、寓教育與實踐活動之中。
在本課的教學中,組織學生開展了豐富多彩的語言實踐活動,如想象、表演、情境說話等,使學生在實踐活動的體驗中,產生情感的共鳴,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