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兵馬俑 課文
大約20年前,比利時的一家報紙曾在顯著的位置刊登了這樣一則充滿激情的消息:“親愛的讀者,快去美術宮看看吧!當我們還在漫漫黑夜時,中國人在干什么?”原來,被譽為“20世紀最重要的考古發現”的秦始皇陵兵馬俑正在歐洲巡回展出。這一距今2000多年的文物珍品,從1980年開始,在歐美和日本各地展出,每天都吸引著成千上萬的觀眾。而前來中國訪問的各國元首政要以及旅游者,幾乎全都要去西安,親眼目睹氣勢宏偉的兵馬俑陣容,盛贊兵馬俑的報道和文章不斷出現在世界各大媒體上,秦始皇陵兵馬俑在世界范圍里掀起了“中國熱”。
秦始皇陵兵馬俑最初是被陜西臨潼縣西楊村村民發現的。原先,這里祖輩就有地底深處有“瓦王爺’’的傳說。1974年,村民們為了抗旱,在村南柿樹林畔打井,挖到5米多深的地方,真的發現了“瓦王爺”一一個陶制的人頭塑像。恰好一位干部來檢查打井進度,他急忙把這個消息報告告給縣文化館。經過文物部門幾年的勘察發掘,氣勢非凡的秦始皇陵兵馬俑終于展示在世人面前。
兩千多年前的地下大軍
秦始皇陵兵馬俑坑已發掘了三個,總面積達2萬多平方米,出土兵馬俑7000多件,各種青銅兵器上萬件。三個坑呈“品”字形,每個坑中的陶俑兵種和陣容各不相同:一號坑是以步兵為主、戰車和步兵相間的主力軍陣。東邊3列步兵俑,每列68尊,是軍陣的前鋒;后面接著戰車和步兵相間的38路縱隊構成軍陣主體;南北兩側和西邊各有1列橫隊,則是軍陣的側衛和后衛。陶俑有步兵俑、弩兵俑、車兵俑和騎兵俑四種。手持各種兵器的步兵俑列成縱隊和橫隊。弩兵俑作張弓待發姿勢。車兵俑手握兵器跟在戰車后面。騎兵俑站立馬旁,一手牽馬一手緊握兵器。整個軍陣規模龐大,布局嚴密。二號坑與一號坑不同,它由四個方陣構成,東邊是由跪式和立式弩兵組成的弩兵方陣,南部是由駟馬戰車組成的車兵方陣,中部是由車、步、騎兵俑組成的混合方陣,北部則是騎兵方陣。四個方陣有機地組合為曲尺陣形,進可攻,退可守,首尾呼應,變換靈活。三號坑又有自己的特點,它有駟馬戰車1輛,除了與戰車配套的4尊車兵俑外,其余64尊衛士傭手中年拿的不是實戰兵器,而是體現儀仗威嚴的物品。看樣子,它是這支軍隊的統帥指揮部分。
秦始皇陵兵馬俑的發現被稱為“20世紀最重要的考古發現”。這一發現之所以震驚世界,是因為它出土的不是像埃及、希臘、意大利出土的那種單個的藝術精品,而是氣勢宏偉、規模巨大、結構嚴整,讓世人震撼的藝術精品群體。站在兵馬俑坑前,我們仿佛看到雄才大略的秦始皇正“帶甲百余萬,車千乘,騎萬匹”,指揮著千軍萬馬,進行統一全國的偉大事業。
無與倫比的高超藝術
秦始皇陵兵馬俑的發現,不但在軍事史上有巨大的價值,而且在藝術史、科學史的研究上也有獨特的價值。它再現了2000多年前中國雕塑藝術的輝煌成就,使世界了解中國古代文明。
兵馬俑藝術是直接表現“人”的藝術,其重要的藝術特點是“傳神”:有的嘴努起,胡須翻卷,顯得堅定而剛毅;有的立眉圓眼,眉宇間肌肉擰成疙瘩,似有超人的大勇;有的濃眉大眼,闊口厚唇,顯得憨厚淳樸;有的舒眉秀眼,頭微低垂,表現出雅靜和內秀;有的側耳凝聽,機警聰敏;有的低首牽馬,似乎若有所思。站在它們面前,我們好像站在活人面前,忍不住想和它們交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