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兵馬俑 課文
兵馬俑之所以栩栩如生,神情各異,是因為它的創造者具有很高的科學精神和藝術技巧。考古學者對700多個秦俑逐個測量,發現它們的形體、結構、比例、質感都以準確的解剖結構為依據,連手指關節的長短、肌肉的厚薄、眼角眼皮的輪廓都合情合理。直到文藝復興時期,歐洲人才注意研究人體各部分的比例,并運用到繪畫雕塑等藝術中去,而我們的祖先比他們早1000多年就已經知道了,并在藝術的細節上下工夫,注意從服飾、動作和面部表情上表現不同的性格和內心世界,從而產生了無一雷同的藝術效果。
令人驚嘆的制作技術
兵馬俑的制作技術也是令人驚嘆的。據考古學家研究,兵馬俑制作分四道工序:先是用模具把黃泥制作出下肢,形成下半身的實心底盤,用厚約3~5厘米的泥條盤繞其上,構成中空的體腔,把事先用模具制出的手臂和頭部粘接于胸腔上,形成人像的粗胎。第二道工序是細塑。在粗胎稍干后,再在上面涂上細泥,進行細致的雕塑,刻畫出衣領皺紋、眼、嘴、頭發、胡須等細節,粘接上耳朵、鼻子、甲釘等小件,經仔細刮削磨光后陰干成型。第三道工序是裝窯燒制。這一道工序技術難度很高,窯內溫度始終要保持800~940c,才能使陶俑各部分受熱均勻,燒出后“視之色如青石,扣之聲如磬玉”。最后一道工序是彩繪。先在燒制成型的陶俑上涂一層透明膠,然后分別在衣飾、皮膚的不同部位繪上紅、綠、藍、黃等幾十種不同的顏色。秦俑的制作充分體現了中國古代發達的科學技術,令許多國外的科學史家驚嘆不已。
秦始皇陵兵馬俑堪稱“世界第八大奇跡”,它受:到世界人民的矚目,也使中國人無限自豪。一位在海外生活多年的老華僑帶著全家驅車幾百公里到洛杉磯看兵馬俑巡回展。他在展覽的留言簿上寫道:“展覽使中國人揚眉吐氣。我們的祖先太偉大了!我要讓孩子們永遠記住我們是炎黃子孫,我們是偉大的中華民族的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