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頌》的寫作時代背景
《體育頌》一開頭,作者就用浪漫主義手法,贊美“體育”是“天神的歡娛,生命的動力”,像“晨曦,照亮大地”,這向我們揭示了體育是神圣的事業,是 “大地”(世界)上至高無上的事業。以下各段作者又用褒揚的詞語歌頌“體育”是“美麗”、“正義”、“勇氣”、“榮譽”、“樂趣”、“活力”、“進步”與 “和平”的化身,這又向我們精辟、形象地揭示了體育的功能和體育對人類社會進步的意義。全詩都形象生動地體現了奧林匹克理想。所謂奧林匹克理想(或稱“奧林匹克主義”),其內涵是十分豐富的。早在1892年11月,顧拜旦在巴黎正式提出創辦現代奧運會的倡議時,就明確主張:“我們要恢復的應該是這樣的運動會——它要像古代奧運會那樣,以團結、和平和友誼為宗旨;它不受國家、地區、民族和宗教的限制。”經過兩年的奔走努力,于1894年6月23日,在巴黎成立了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
他的這個初衷和崇高的思想,被寫入了《奧林匹克憲章》。《憲章》的中心思想是“在奧林匹克理想指導下,鼓舞和領導體育運動,從而促進和加強各國運動員之間的友誼。”1913年,根據顧拜旦構思設計制作的奧林匹克會旗有五個相套連的圓環,稱為奧林匹克環,它的顏色為藍、黃、黑、綠、紅;它是象征五大洲的團結,全世界運動員以公正、坦率的比賽和友好的精神,在奧林匹克運動會上相聚。奧林匹克會旗上還有三個拉丁文格言:“更高、更快、更強” (citius,altius,fortius),這原是顧拜旦一位摯友辦學的校訓,顧拜旦認為寓意深廣,便取用作為奧林匹克格言(又稱“奧林匹克口號”),這個格言體現人類不斷向上、不斷競爭、不斷追求的一種體育精神,這也是奧林匹克崇高理想的組成部分。上述這些內容、意義,都巧妙地融匯在《體育頌》中。尤其是結尾一段,顧拜旦滿懷深情地贊美。(欣賞見本詞條目錄“作品正文”。)
《體育頌》的教育作用
詩歌作品中所展示的社會生活,是詩人創造性勞動的產物。而詩人反映社會生活總是根據自己的世界觀和審美觀念,在作品中對社會生活進行評價,寄寓自己的社會理想和道德標準;這就使得詩歌作品具有教育作用。中外久遠的文學傳統中,都注重一種“詩教”(如孔子和亞里士多德等),作為散文詩的《體育頌》同樣也起到“詩教”的作用:給當時和今天的人們以形象的奧林匹克理想和體育文明的教育。
奧林匹克運動的宗旨是什么呢?《奧林匹克憲章》規定得很明確:“通過沒有任何歧視,具有奧林匹克精神——以友誼、團結和公平精神互相了解的體育活動來教育青年,從而建立一個和平的更美好的世界做出貢獻。”這說明奧林匹克運動是通過具有奧林匹克精神的體育活動來教育青年,以達到它的崇高目的。體育具有教育、健身和娛樂等多種功能,(這在《體育頌》中都有生動的抒寫和贊美),而體育教育則最能突出這些功能。
顧拜旦向來都十分重視教育,早在1888年和1889年先后發表兩篇重要論著,主張在學校中開展體育運動,并以體育為重點來改革教育,他在開始復興奧林匹克運動之初,就更堅定地認為“在現代生活中最重要的是教育。”在《體育頌》的每一段(節)、字里行間都貫穿著“教育”這根紅線。例如,他歌唱道: “啊,體育,你就是美麗!你塑造的人體,變得高尚還是卑鄙,要看它是被可恥的欲望引向墮落,還是由健康的力量悉心培育。”顧拜旦在一次講話中說過:“奧林匹克理想在我們心目中是一種強烈的身體文化概念”,并認為“身體文化概念”中包涵著“美學概念,即對美與優雅的崇拜”。詩句和講話既體現了他精辟的體育價值觀和人體美學觀,又教導人們要全面認識和理解體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