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學新思路——《東施效顰》教學案例評析
和現代文閱讀教學相比較,目前小學階段的文言文教學暫且還是一片 “較為沉寂的土地”。由于年代久遠、表達迥異、學生年齡特點的約束等諸多因素,只有屈指可數的幾篇文言作品被選編入高年級的語文課本。因此,對文言文教學深入探討的機會與條件就相對教少。但文言文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是悠久歷史的見證,讓學生學懂它、學好它、學會它,對提高自身的語文素養具有何等重大深遠的意義。因此,我想通過本人執教的《東施效顰》的幾個教學板塊,談談自己對文言文教學應“趣為先、情為輔、法為重、練為旨”的新思路。《東施效顰》是北師大版九年義務教育第十一冊“美與丑”單元中的一篇古文教材。寓言通過東施盲目效仿西施的故事,揭示出“不切實際地模仿,必定適得其反”的道理。
板塊一:激趣初讀 培養興趣
初讀板塊中,我與學生交流初讀古文的感覺,大部分學生羞不敢言,只有幾位學生向我“訴苦”——“感覺很拗口。”“不好理解,很難讀懂。”“讀起來不象以前學習的課文那么通順、流暢。”從他們的臉上我看出了茫然和困惑。此時,我在課件中出示《莊子》一書的封面,一位須發銀白、閉目養神的老者出現在孩子們的面前,一下子將大家吸引住了。“這則寓言出自哪里?”全班同學齊聲回答:“《莊子》。”我微笑道:“現在知道為何難了吧!這可是距今2000多年前寫的文章啊,初讀時肯定不太順口。”學生的表情不那么嚴肅了。我緊接著神秘地說:“所謂‘距離產生美’。其實,仔細品味起來是相當有韻味和魅力的,不信,鄭老師為大家吟誦一番,想聽嗎?”這回學生起勁了,熱烈鼓掌表示歡迎。我拱手作揖道:“在下獻丑了。”說完便聲情并茂地吟誦起來。又是一陣掌聲之后,我便帶著孩子們一起吟古文,品古韻,找感覺,設法拉近學生與古文的距離。漸漸地,學生的茫然與困惑被欣喜與興趣取代了,之前對文言文的陌生已經不見蹤影。更可喜的是,許多同學都有勇氣個別展示了。一位學生起立誦讀,讀得準確而流利,我欣喜地夸贊:“不錯不錯,我猜你就是莊子先生的得意門生了。”另一位學生迫不及待地舉手,起立后清清嗓子,一副學者的模樣,搖頭晃腦地讀起來,惹得全班同學一邊鼓掌一邊歡笑。我更是如獲至寶一般,豎起拇指贊道:“妙哉!妙哉!你這水平都可以進京趕考啦!”此后,大家爭先恐后地舉手。我抓住機會,建議說:“既然都想過把癮,那救把這里當成古香古色的‘莊子學堂’,我們一起像古人那樣搖頭晃腦地暢快淋漓地吟誦起來。各位書童們,準備好了嗎?” 頓時之間,伴著古樂,“莊子學堂”內書聲朗朗。我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悅,跟著學生再次吟誦。
評析:
(趣為先)
眾所周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中倡導,“語文教學要培養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文言文教學中最先出現的“攔路虎”就是學生對文言文的生疏感和困難感。因此,在初讀課文這個環節中,我為自己設定了一個目標——消除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畏難情緒,并使其逐步產生學習興趣。在這個目標的指引下,我通過輕松自然的交流,讓孩子們道出心中之“苦”;通過莊子的圖片及年代的介紹,為孩子們的心病揪出了“病因”;通過自己的配樂吟誦去感染孩子們,讓他們感受古文的韻味和魅力;通過一次次個別學生的反復誦讀,讓孩子們循序漸進地讀準、讀通、讀順。這一路走來,學生感覺由難變易、由畏變喜、由生變熟,可見我的教學漸漸拉近了他們與古文的距離,起初的隔閡也漸漸消失了。
與此同時,我特別注重教師語言的“古味”:通過創設“莊子學堂”的情境、稱呼學生為“書童”,點評時也充分引用“進京趕考”、“ 妙哉妙哉”、“在下獻丑”等古語來渲染氣氛,讓孩子們不知不覺地融入古香古色的氛圍,入情入境地暢讀。學生們學習文言文的興趣也在不知不覺中培養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