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學新思路——《東施效顰》教學案例評析
板塊二: 情感體會 讀有所成
精讀板塊中,我播放搞笑成語動畫,學生們笑得前伏后仰。西施與東施的形象已經深入人心。我借機發問:“如果你是東施,見到西施之后,心里會想些什么?”學生回答, “西施真的太美了,如果我也能變成她這樣該多好啊!”“沒想到西施連生病的樣子都這么楚楚動人,太讓人羨慕了。”“是嗎?”我心中竊喜,“你能讀出她心中的羨慕之情嗎?”此時,課件出示:“其里之丑人見而美之”,其中“美”字變色。一位學生讀得較為平淡,我激動地說:“西施是我國古代四大美女之首啊!‘全國之最’從面前走過啊!東施‘見而’——”他緊接:“美——之。”其心中的羨慕之情終于被激發出來了。我立即表揚:“這下對了,你就是東施的知己啦!”全班同學哄堂大笑,接著掀起了 “男女賽讀”“分組賽讀”的學習狂潮。
“‘美’字讀好了,這兩個‘顰’字會讀嗎?誰來試試?”此時,課件出示:“西施病而顰其里,其里之丑人見而美之,歸亦捧心而顰其里。”兩個“顰”變色。一位學生起立誦讀,雖然強調了“顰”字,但兩個“顰”字的感覺幾乎一致。我裝糊涂,說:“哦!原來西施和東施皺眉的樣子差不多啊!”“不一樣!”大家一致反對。“真的?誰能讀出兩者的區別?”我“趁熱打鐵”,請另一位自信滿滿的學生來讀。她面帶笑容讀西施之“顰”,愁眉苦臉讀東施之“顰”。我帶頭鼓掌:“一美一丑,鮮明對比啊!” 在同桌對比讀后,我們興趣盎然地開始了精彩的“幕后表演”——為動畫片 “古文配音” !
評析:
(情為輔)
“語言有溫度,字字總關情”!簡潔凝練的文言文更有其語言文字的內涵和魅力。因此,我從文本入手,深入挖掘文字背后的情感因素,想方設法讓學生掌握讀好文言文的方法:1、換位體會讀。看過直觀的動畫片以后,學生就自然形成了對人物的看法和態度。此時,將自己想象成動畫片中的東施,進行換位思考,就能立即揣摩體會出她心中的無比羨慕之情,從“東施”本身的心理活動出發,讀出情感。2、重點強調讀。哪怕再短的一句話,也會有它的關鍵所在。教學生找重點、抓關鍵,就把握了整句話的“命脈”。我運用課件中關鍵字“美”的變化,引起學生的注意,暗示學生體味感覺,教會學生 “強調讀”的方法。3、同字對比讀。文本中兩個“顰”字雖然字型一樣、意思一樣,但用于形容不同的人,所表達的情感也不一樣。我抓住這一典型的特征,使學生自讀自悟文字的情感,對比讀出西施的“沉魚之美”和東施的“刻意之丑”。在以上環節中,我使學生與枯燥的文字形成了無形的“對話”,啟迪他們將情感與文本有機結合,擦出火花,樹立讀好文言文的信心。這也正體現了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和諧統一。
板塊三:掌握方法 拓展閱讀
理解板塊中,我搖搖頭說:“東施這么一顰啊,在村子里可是引起了軒然大波。課文是怎么描寫的?”學生回答后,課件出示:“其里之富人見之,堅閉門而不出;貧人見之,挈妻子而去之走。” 我將理解的重點放在古文常用字——“之”上,在學生的回答中總結出 “對照譯文” 的方法。當一位學生解釋“富人見之”的“之”時,問題出現了。她解釋,“富人們見到東施。”這樣的錯誤在我的意料之中。另一位同學表示否定:“鄰居們是看到東施的‘這副模樣’才躲開的。所以,這個‘之’的意思應該是‘這副模樣’。”我驚喜地詢問他從何得知,他道出緣由:“我是聯系上下文并結合譯文理解的。”我立即稱贊他的細致,表揚他為全班樹立了“活用方法”的榜樣。最后,我鼓勵孩子們:“咱們理解了古文常用字,還掌握了理解的方法,以后就有能力去閱讀更多更好的文言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