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心應手 自能作文——蘇教版“六下”習作教材分析與教學建議
“習作5”是寫“成長的煩惱”,題材相當廣泛,教學的重點可以集中在這樣幾個方面:一是“我手表我心”,讓學生大膽地傾訴和表露,教師不失時機地開導啟發,化解學生的煩惱和憂愁。為此,要讓學生認識
到,學到作文本領不僅可以傾訴和記錄自己的感情,還利于其立足于班級、學校、家庭和社會。本次習作的分數或等級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傾訴、表達和化解煩惱。要讓學生相信,習作內容保密,可以像“
習作2”那樣,用周末的時間寫作修改,謄
抄在“隱秘本”上,瞅機會請老師面批,也可以讓信任的家長或同學給自己打等級分。二是體裁不限,反復修改,激發、保護學生傾訴和寫作的熱情。可以是記敘文、書信、日記,也可以是讀后感、觀后感、議論文等,還可以結合本單元的“口語交際”,準備一份“辯論詞”。
“習作6”要求“用統計數據談論自己感興趣的話題”,其重、難點在于讓學生運用數學統計方法研究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這是一種課程整合與貼近生活的習作方式,也是對本冊《雜交水稻之父》等課文揭示的列出具體數字更能說明問題的寫作方法的鞏固運用。“導語”的前一部分提供了寫作的思路和方法,后一部分交待了寫作任務,插圖暗示著“發表”。這次的習作指導教師首先應創作一篇“下水文”,嘗嘗甘苦,尋找竅門,為學生的寫作尋求方法和門徑,提供框架和整篇樣式。本習作涉及統計、分析和總結、報告,任務較多較雜,最好采用集體合作的形式,讓學生自愿結合,明確任務,合理分工,集體完成寫作任務。需要說明的是,這次在統計分析的基礎之上完成習作,需要對一個個數字進行對比與分析,不只是單純地列出數字,所以表現和反映的形式也可以多種多樣,哪種形式能夠便捷有效地說明問題,就采用哪種形式。
“習作7”是“給母校老師寫一封信”,學生也不難完成。本單元的課文都與母校和老師有關,便于“讀寫結合”,便于激qing和仿寫,最好進行單元整體備課,挖掘教材中的有利因素。可以借鑒《理想的風箏》,對老師進行細膩感人的描寫;借鑒《孔子游春》,進行人物、語言和景物的描寫;借鑒《告別母校》,讓這封信結構合理,文采四溢,充滿深情;可以通過《莫泊桑拜師》,激勵學生提前寫一些片段,認真修改,組合到這封信中;還可一舉多得,結合“練習7”中的“語文與生活 ”“口語交際”等,召開主題班會,邀請涉及到的老師和學校領導參加,推薦優秀習作當堂發表,或把信讀給“當事人”并請這些人評判學生的習作,為學生書寫臨別贈言等。
寫作時的構思、起草、加工都與個人的前經驗息息相關,都需要前經驗的支持。習作的前經驗主要包括寫作素材、文章樣式、知識儲備、遣詞構句能力、寫作知識與經驗等方面的內容。形成以上儲備的基本渠道.一是直接渠道,即自己的寫作實踐,二是間接渠道,即學生的閱讀感悟與教師的習作講解。本冊第七單元的讀寫結合,值得其他單元借鑒和使用,如《聶將軍與日本小姑娘》的想象續寫,《漁歌子》的文體樣式及其語言的改寫,《廣玉蘭》的片段仿寫,《莫泊桑拜師》的素描特寫,“練習6”里“語文與生活”中的擬人句仿寫等。作文不是單純的陳述性知識,而是一種策略性和程序性知識,是一種言語能力,需要反復的“歷練”。
教師在使用教材時不必囿于既定的內容,還可以拓展作文訓練的時空,安排更多的課內外小練筆,并將其延伸到日常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