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麥穗(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最后一個自然段。
3、通過語言文字,領悟必須善于抓住機遇,不能東張西望,錯失良機的道理。
(二)、教學重點、難點
能夠聯系實際,說出自己對“追求應該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受中,這才是實實在在的”這句話的理解。
(三)、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問:有誰知道天與地之間有多高?有人回答:“三尺。”
人都有有四尺,那不是要把天都頂破嗎?
這是二千多年前古希臘人們公認的最聰明的人――蘇格拉底的回答。他這樣解釋:“是啊,所以凡是超過三尺的人要立足于天地之間,必須低頭。做人要懂得謙虛。”
平淡的話語中折射著智慧,許多人想成為他的學生。我們今天也來做一回蘇格拉底的學生好嗎?
現在就讓我們走進——板書課題:最大的麥穗,看看這次蘇格拉底給學生上了一堂怎樣的課呢?
二、講讀課文
1.出示思考題:蘇格拉底在什么時間、什么地方上課的?內容是什么?
請大家輕輕讀課文并畫出這些問題的答案。
組織討論。(“大熟的季節”“滿是沉甸甸的麥穗”說明什么?)
2.這節課蘇格拉底給弟子們提了一個什么要求?速讀第一自然段
出示:“你們去麥地里摘一個最大的麥穗,……等你們。”
誰當蘇格拉底?其他同學當弟子,你們要聽明白老師的話。
問:聽明白了嗎?你們認為抓住老師要求中的哪些關鍵詞才算聽明白了呢?(“最大的麥穗”指什么?從“只許進,不許退”中體會到什么?)
再讀,用適當的語氣、語調把關鍵讀清楚,讓大家聽得更明白。
2.“弟子們聽懂了老師的要求后,就走進了麥地。”最終怎樣?你從什么地方看出來的?
(“這時,兩手空空的弟子們……嘲笑他們。”突出“兩手空空”)
3.為什么地里“滿是沉甸甸的麥穗”,而弟子們卻“兩手空空”呢?讓我們看看他們在摘麥穗時的表現。
默讀第3、4自然段,用不同記號標出描寫弟子們摘麥穗過程中的動作、神態、心理活動的語句。
交流討論。
可見,弟子們摘得很認真。誰能把弟子們的專注、用心讀出來,讓大家再來體會。
他們為什么沒有摘到呢?(“總認為……總以為……)
原來他們還很猶豫。誰還想再來讀讀這兩個自然段?
你能用“雖然……但是……”來評價一下蘇格拉底的弟子們嗎?
4.認真地尋找,到頭來卻是兩手空空,大家能想象弟子們的心情嗎?(羞愧、后悔、遺憾)
誰來讀讀,讓大家感受這種心情。
5.蘇格拉底面對兩手空空的弟子們也很遺憾,他又是怎樣開導他們的呢?
指名讀,出示:“這塊麥地里肯定……你們剛剛摘下的。”
討論:“有一顆是最大的”與“最大的一穗”是不是同一穗?為什么?
(師:是呀,真正最大的麥穗是很難得到的,在麥地里尋尋覓覓,最終一無所獲,還不如抓住顆粒飽滿的那一穗。有總比沒有好,只有把眼前的抓在手里,才是我們需要的最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