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魯濱遜漂流記》
作者:[英] 丹尼爾·笛福 出版時間:1719年
讀《魯濱遜漂流記》最大的收獲就是,它教會了我們如何活,更教會了我們如何生。
活著的是軀體,生活著的是靈魂
活著的人僅僅是要保住性命,而生活的人卻是想著如何力求完美。
《魯濱遜漂流記》是18世紀英國四大著名小說家之一的丹尼爾·笛福的代表作,是笛福文學創作的里程碑,同時也是英國文學史上第一部現實主義小說。作品一出版就風靡英國,特別是在水手、士兵、小商販、小工匠及其他小資產者中廣為傳閱。甚至有人將這本書與《圣經》相提并論。
在此后的200多年中,魯濱遜這一形象為巨人所周知。他是一個不安于現狀,勇于追求,不畏艱險,按照現代文明的模式開辟新天地的創造者,一個獨自創造文明的英雄。當他面對一個未曾有過人類足跡的荒島,一個隱蔽深幽、陰森恐怖的荒島,所有的讀者都會以為他會就此被荒島奪去生命。然而魯濱遜卻那般堅強地活下來了,因為他始終認為,老天永遠對每一個人公平。在他踏上荒島的那一刻,我們似乎能感到死神正一步步接近他,當我們在深嘆命運的陰險狡詐,惋惜一位不安于平凡生活的有志青年就此消失時,會驚訝地發現───荒島非但沒有使他倒下,反而讓他更堅強。
魯濱遜的奮斗史是人類文明史的寓言和縮影。主人公為了生存在荒島上與自然搏斗,靠信念、靠毅力、靠一種精神,這就是作品至今不失光彩的原因。丹尼爾·笛福在他快年屆六十時創作了這部妙趣橫生、雅俗共賞、老少咸宜的傳記體小說,也為自己博得了“英國和歐洲小說之父”的美譽。
活著是一種存在的狀態,相對于死。而生活卻是灃著的一種姿態,相對于生存。在人類漫長的歷史長河中,蕓蕓人生所能追求的也公是活著,平安地活著,現在當活著已經不再是問題的時候,我們希望我們是在生活!生活,簡言之,你活出了色彩,活出了自我,活出了精神,活出了思想,從而就活出美麗。活著的人僅僅是要保住性命,而生活的人卻是想著如何力求完美。讀《魯濱遜漂流記》最大的收獲就是“它教會我們如何活,更教會我們如何生”。
當孤獨、寂寞、無助纏繞在你身邊時,你是否會絕望,感慨造物弄人,甚至在極度絕望中會尋短見。困境是可怕的,但生活中必須存在戰勝絕望渡過困境之人。魯濱遜是當之無愧的強者,將對人生的絕望化為對生命的渴望,化為對未來的希望。他孤獨,他寂寞,他無助,但他有一個堅毅的信念:“活著就可以出去。”
人一生下來就是一個不斷經歷苦難的歷程,這個歷程永遠沒有邊界。魯濱遜是當之無愧的強者,將對人生的絕望化為對生命的渴望,化為對未來的希望。《魯濱遜漂流記》使人振奮,其魅力在于鼓勵人們積極地追求理想;盡管書中多了藝術家的熱忱與抒情,但是它告訴我們一個道理:當處境艱難的時候,每個人都只能忘記科學與進步,只有獨創性與人的奮斗精神才能提供生存的條件和拯救的希望。
絕望來自于我們內心的感受,而感受是能夠改變的。這個人一蹶不振的挫折,卻可以刺激另一個人付諸行動。在困境中,你看到的是要吞噬的野獸,還是照亮前方的熊熊希望之火───這由你決定。魯濱遜就是這樣說的:“我默認天意的安排,現在我開始占有這種安排,開始相信一切安排已是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