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賣火柴的小女孩》兩則案例的反思: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前段時間,我聽了不少語文課,其中《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的兩種不同的設計,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案例一:
在學生通過老師的引導初步體會到小女孩的可憐后——
師:同學們,剛才我們已從文中感受到了小女孩的可憐、悲慘,現在老師這兒有一句話(出示:先生,您買火柴嗎?),請用希望的語氣讀。
生:(大聲朗讀)先生,您買火柴嗎?
師:請用懇求的語氣讀。
生:(聲音稍低了些)先生,您買火柴嗎?
師:請用乞求的語氣讀。
生:(聲音又低了點)先生,您買火柴嗎?
師:請用失望的語氣讀。
生:(聲音更低了)先生,您買火柴嗎?
案例二:
依然是在學生初步體會到小女孩的可憐、悲慘后,教師進一步引導——
師:同學們,當富人家的孩子依偎在媽媽懷抱的時候。當萬家燈火闔家團聚的時候,當人們圍坐火爐前取暖談笑的時候,一個光頭赤腳的小女孩還在街上走著、走著……
(出示:先生,您買火柴嗎?)她遇到第一位客人時,滿懷希望地問——
生:(充滿希望地)先生,您買火柴嗎?
師:她遇到第二位客人時。滿含懇求地問——
生:(懇切地)先生,您買火柴嗎?
師:第三位、第四位……不知走過了多少客人,她不斷地乞求道——
生:(充滿乞求地)先生,您買火柴嗎?
師:她不斷地乞求道(強調“不斷”)——
生:(比上一句語氣急了點,聲音更低了點)先生,您買火柴嗎?
師:但沒有人回答她。天越來越黑了,風越來越猛了,雪越來越大了,她失望地問——
生:(低沉、緩慢、無力、失望地)先生,您買火柴嗎?
師:但仍然沒有人回答她,甚至沒有人看她一眼。
可憐的小女孩又冷又餓。蜷縮在一個角落,徹底絕望了。
【反思】
很顯然,上述兩個案例的意圖相同,設計的核心也都是讓學生通過不同的感情和語氣去體會小女孩的問話“先生,您買火柴嗎”,進一步感悟小女孩的可憐、悲慘,從而為揭示社會的黑暗、人與人之間的冷漠作鋪墊。所不同的是,在第二個案例中,教師通過語言描述創設了一種情境,勾勒了一個形象。在教學實踐中,第二個案例便生動形象,令學生情思牽動,深受感染,而第一個案例則顯得平淡沉靜,張力不足。
為什么相差不多的設計,會造成如此懸殊的教學效果呢?
當我們認真反思兩個案例時,發現第二個案例抓住了語文教學的特點。教師靈活地運用情境展開教學,通過語言描述創設情境,活化了文本中小女孩在大年夜邊走邊賣火柴的悲慘形象,喚醒了學生沉睡的感情,激發了學生的想象,使學生很快走進了文本,與小女孩同喜同悲,從而產生了感人的藝術效果,達到了感染學生的目的,而第一個案例則因缺少這些而趨于平淡。真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啊!由此,我們得到一些啟示:
1.活化文本形象,是學生走進文本的基礎。
教師深刻解讀文本語言,靈活運用教學方法,及時恰當地加以引導、啟發、點撥和喚醒,是激活文本形象,幫助學生透過語言文字重構形象、感受形象的催化劑,是使學生與文本進一步對話的基礎。
案例二中的教師是這樣做的,他通過文本語言揣摩到了文本背后的東西,為學生創設了一個“當富人家的孩子依偎在媽媽懷抱的時候,當萬家燈火闔家團聚的時候,當人們圍坐火爐前取暖談笑的時候,一個光頭赤腳的小女孩還在街上走著、走著……”的凄涼情境,從而激活了學生已有的表象,喚醒了學生沉睡的感情,激發了學生的想象,使文本形象一下子活化在了他們的腦海里,為進一步理解文本的主旨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