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上單元練習“語文與生活”的編寫及教學建議
二、教學建議
如何教學“練習”?根據教材的呈現方式,在教學設計這個層面,我們要把握住以下幾個方面:
1. 目的:發展語文素養。
一定要站在“語文素養”的高度設計,不要把其中的“練習”單抽出來,搞成單項的聽、說、讀、寫訓練,而要有“聯絡”、“板塊”的意識,認真揣摩每個練習中各個板塊之間的聯系,有效利用教材的“語境”,盡可能地將聽說讀寫結合起來,與學生的生活和思考緊密地聯系起來,體現語文學習的生活化,使學生學得有興趣,有收獲,達成三維目標。
如教學《練習4 》,教學目標不能僅僅定位在積累幾條俗語上,這些俗語的背后還有較強的人文內涵,如“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山水甲桂林”,就包含著很強的感情色彩。再者,我們還要鼓勵學生在說話、寫文章中用些俗語。教材中列舉了自然風光、民風民俗的俗語,老師可補充一些其他類的俗語,并鼓勵學生運用。如學生寫的“這次測驗,我的成績有進步了。媽媽夸我說:‘磚頭砌墻,后來居上。'看你每天努力學習,就知道一定有好結果。我聽了,心里樂開了花。”“星期天,我和媽媽到地里給爸爸送飯。爸爸說:‘一九二九,伸不出手;三九四九,冰河上走;五九六九,隔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燕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所以說,現在正是耕地的好時候,我要抓緊啊!”把語言放入活的語境中就把“消極語言”轉化為了“積極語言”。
再如,《練習3 》中的“念中改”要滲透在日常的習作、表達訓練中,這是一項重要的語文學習的習慣,不是一節課就能解決問題的,久而久之才能形成素養。每次寫好作文后,不要讓學生急于上交,而是讓他們自讀幾遍,在讀中揣摩作文是否通順,遣詞造句是否恰當;學生還可以把作文讀給教師聽,或者同學之間互讀、互評,共同分享作文帶來的快樂。這里要多說幾句,在習作課上,學生寫著寫著,教室里就會發出細細的低語聲。“請安靜下來!”教師往往很生氣,不允許學生發出一點兒聲音。其實,“口念手寫”是很多人寫作經驗的總結。清人李漁在《閑情偶記》中說:“手則握筆,口卻登場。”意思是一邊吟誦,一邊寫作,說在寫前,筆隨聲落。寫作心理學也表明:出聲,是語言由內孕到外化的一道關口,它可以加速語言由內孕轉向外化,推動思維的迅速運轉。口念手寫,還能借以判定所遣之詞、所造之句是否上口入耳,通順流暢,是否抑揚頓挫、有節奏感。由此可見,學生的“出聲作文”、“出聲改文”,實質上是在“出聲地思考”,是在和自己、和伙伴對話。學生年齡小,需要借助“出聲”來幫助思考的。所以,我認為教材編寫的“念中改”這個練習實在是太好了!我們要深刻理解教材編寫的“潛臺詞”,把它滲透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之中。
2. 內容:確定合宜的教學內容。
課堂情境下的練習,區別于自然形態的聽說讀寫活動,而偏重于“對所要培養的語文能力有直接促進作用,潛藏著特定內容的實踐活動”和“語言知識轉化為語感的語文實踐活動”。(王榮生語)教學練習前,我們要有較寬的知識視野和明晰的目標意識。如《練習1 》中“板塊二”列舉的6 組詞語,我們在課前都要把它放在具體的句子、具體的語境中一一理解,這樣才能在學生的練習、交流中點化、指導。《練習2 》中的5 組同音詞,每組提供一個句子供學生選擇,我們可以“變式”一下,利用剩余的詞語換一種語境供學生選擇,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更精確地辨析詞語,還可以增加活動的挑戰性和趣味性。“板塊三”的設計很開放,“這一次,由咱們自己來出題,題目的形式也可以變一變,再來玩一把!”更需要教師和學生一起確定合宜的教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