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上單元練習“語文與生活”的編寫及教學建議
3. 結構:動機—目標—行為—反饋—矯正。
“練習”的教學以“動機—目標—行為(語文實踐活動)—反饋—矯正”為基本要素。如教學《練習1 》,可利用丁大勇和陸小英的對話提出問題,激活學生的學習動機,然后明確目標,提示學生聯系生活環境理解,反復接觸“板塊二”、“板塊三”的練習材料,在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中“自悟”,最后進入反饋、矯正的環節。
學習情境的創設、學習動機的激發很重要,它是決定教學能否成功的一個重要步驟。每個練習都提供了一個學習情境,多數可以直接使用,既經濟又方便。有的可以當作學習情境的素材,需要進行適當的處理,不能一成不變地生搬硬套。但無論怎樣處理,都要體現“語文性”和“有效性”。
在“行為”這個環節,要給學生留有充裕的時間。教材的呈現暗含著學習方式。如《練習2 》,就可以直接模擬“開心辭典”的形式進行。應結合學習情境的設置,讓學生充分地讀讀、想想、說說、查查、辯辯、改改等。
在“反饋”和“矯正”的環節,要注意引導學生發現規律,以利于遷移和應用。
4. 評價:善于肯定,樂于贊美。
既然是“練習”,就要有“評價”。在學生自主的言語實踐中,教師要多鼓勵,注重“柔性”、“彈性”的評價,不宜作“標準化”的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