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長教學反思
在課堂對話中,我時而與學生一起沉思,時而與學生一起感動,時而對學生的真切感悟會心一笑,早已將自己的感受、感悟、感情融入課堂中,不露痕跡卻不忘引導,使語文課程中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師生與文本之間的對話得以實現。
3、語文課是學生個性展示的舞臺
“閱讀是個性化行為。”“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教育應該體現以人為本,促進全體學生的發展,尤其要尊重和發現每個學生的積極因素,尊重和愛護學生的個性,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愿望。對于文本的理解,我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文中有兩處地方值得爭議,一是哈爾威船長下命令時,說哪個男人敢走在婦女和兒童前面就斃了他。另一處是船長拯救了其他人卻放棄了自己的生命,與船一起沉入了海底。其實,這些行為是都是生存與文明之間,生命與崇高之間的艱難抉擇。我引導學生就這就兩處文本此展開充分的討論,暢談自己對此行為的看法。對于開槍一事,有的認為船長真的會開槍打的,有的認為不會開槍的,各有各的理由,真可謂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對于船長的犧牲值不值得,大家一致認為:他用一個人的生命,換來了60人的生命,值得!通過這些想象、交流甚至是爭論,相信同學們對哈爾威船長這一形象會認識得更豐滿、更深刻,同時也能認識到對生命個體的珍惜和對犧牲精神的感激。
4、語文課是閱讀的憑借
有位老師曾有過這樣一句話:“有文化有底蘊,有底蘊有底氣,有底氣才有靈氣。”葉老說過,“語文無非是個例子。”作為語文老師,如何讓學生通過有限的語文課,引導學生去閱讀更多的好作品,去豐厚學生的文學底蘊,在本節課中,我作了嘗試:在贊美船長時,我引用了別人的一首小詩,旨在引導學生自己去嘗試寫詩贊美船長;在總結課文時,我說:感謝法國大作家雨果,是他利用小說這種文學樣式,讓我們領略到了文學的魅力,文學“是一扇神奇的大門,所有愿意走進這扇大門的人,都不會空手而歸。”但愿今天的學習,能幫你推開這扇神奇的大門,親近文學,多讀文學,讀好文學;在文章結束時,我又把自己讀完課文后的收獲,整理成一首詩,讓學生欣賞,旨在引導學生自己去寫讀后感,寫的形式可以是詩歌,可以是散文,可以是一般的體會;在布置學生作業時,我又引導學生:學完這篇課文,你們想做些什么?通過前面不留痕跡的鋪墊,學生有的想寫詩贊美船長,有的想寫讀后感,有的想搜集相關圖片,有的想把這個故事講給別人聽……
二、教學遺憾:
1、 本節課我原設想是:課前讓學生選自己最感動的地方朗讀、感悟、體會,課上進行交流。然而,第一個學生說的就是最后面的一句,在沒有前文的學習理解情況下,我知道要理解最后一句是很難的,于是我就牽著學生引到文章開頭;在中間的交流中,又有學生隨意選擇了其中的一句,我慌了手腳,牽強附會地引到自己所設計的教學中。由此我感到:自己課前預設的太多,課內的精彩就少了;課中我沒有完全放開手腳,而是牽著學生往自己設計的教案中鉆,沒有真正把學習的權利還給學生;自己的教學藝術還需多錘煉,要能真正做到以人為本,以學定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