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文字》教案
【教學目標】
德育點:激發學生觀察大自然的興趣,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人類生存的自然環境的思想感情。
知識點:了解大自然中的一些自然現象;了解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并掌握它們。
能力點:培養學生觀察事物的能力,培養他們分析問題的能力;品味課文語言特點。
【教學重點】了解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并掌握它們。
【教學難點】揣摩理解文中重要詞語、短語或句子。
【教學方法】 探究性,自主性,合作性學習。以探討問題為主,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創新能力,自主合作學習能力。
指導學生閱讀課文,理清層次,了解文章主要內容。
【教學角度】 品讀——品味課文語言特點。
【教學時間】1課時。
【課前預習】
1.學生默讀“自讀提示”和注釋①。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初步了解其基本內容,并讀準下列字音、理解各詞語的意思。
霪雨 鐵砧 漂 礫
勉強:①能力不夠還盡力做。②使人做他不愿做的事。③不是甘心情愿的。④牽強、理由不充足。⑤將就、湊合。
【教學步驟】
一、 導入新課
同學們,一年級第二期時學過一篇專門介紹大自然有關現象的課文,大家回憶一下,課題是什么?主要內容是寫什么?
――《大自然的語言》。主要內容是介紹與農業有關的物候現象。
大自然的語言是什么呢?
――(簡要回答) “花香鳥語,草長鶯飛”;或“草木榮枯,候鳥去來”。
今天,我們再學習一篇與此文類似的課文,叫《大自然的文字》。(板書)我們從小認識漢字,認識了漢字,它可以幫助我們閱讀,了解各方面的信息;可以幫助我們寫作,表達內心豐富的情感等等,給我們的學習和生活帶來了很大的方便,作用可真不少。你們知道嗎,大自然豐富多彩,大自然奧秘無窮,在自然界里還有另外一套文字,認識了它,可以幫助我們認識自然,了解自然,破譯自然現象,領略自然界的無窮奧秘。
作者簡介:伊林(1895—1953),前蘇聯自然科學家、科普作家,代表作有《十萬個為什么》《人怎樣變成巨人》等。
二、導讀新課
1、學生朗讀課文,找出文中的過渡段。
2、文章層次如何劃分?
全文24段,可分為兩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敘述認識書面文字的好處,全文的引子。
第二部分(2-24段):介紹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并說明認識它們的作用,認識它們的方法,介紹它們的成因。
這部分又可分為三層:
第一層(2-4段):承上啟下,總說大自然的文字。
第二層(5-21段):具體介紹大自然文字的特點,成因,認識這些文字的意義、作用。
第三層(22-24段):總說認識大自然文字的方法。
3、學生再讀課文,本文主要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