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匠的兒子》教學案例
教學目標:
1、文章的主人公林肯“是美國歷史上最有作為的總統(tǒng)之一”,為什么不以人的名字為題?
2、學生劃分段落
3、重點段落中林肯的話,內涵深刻,是學生理解的難點。
導學:
1、由題目引發(fā)話題:《錢學森》、《詹天佑》這兩篇課文是以人的名字為題的,本文卻以“鞋匠的兒子”為題,這是為什么?
2、學生自讀,自行分段,歸納段落大意。
3、抓住重點段落,通過讀讀、想想、議議來逐步理解林肯所說的話。
新課教授:
一、板書課題,展開討論
1、鞋匠是干什么的?這篇文章中鞋匠的兒子指誰?
2、為什么不以“林肯”或“美國總統(tǒng)林肯”做文章的題目?
二、自讀課文,自行分段
1、自由讀課文,邊讀邊想:這篇課文可以分幾段?這樣分的理由是什么?
2、當眾交流,老師小結。
3、指名分段朗讀課文
三、精讀重點段落,著重理解林肯說的話
1、默讀第二至五自然段。
(1)找出三個反映參議員們對林肯態(tài)度變化的關鍵詞語。
(大笑--靜默--掌聲)
(2)參議員們?yōu)槭裁磿?ldquo;大笑”起來?
(3)“靜默”是什么意思?
出示林肯的話:
我非常感激你使我想起我的父親。他已經過世了。我一定會永遠記住你的忠告,我永遠是鞋匠的兒子。我知道我做總統(tǒng),永遠無法像我父親做鞋匠那樣做得那么好。
運用比較法,思考:如果將句中的“非常”、“一定”、“永遠”、“那么”去掉,所表達的意思有沒有不同?
讀讀、想想、議議這段話的意思,體會說話人的思想感情。
小結:
①永遠記住你的忠告—從你的話里,我發(fā)現人們還有等級觀念,國家不能真正統(tǒng)一,人與人無平等可言,作為總統(tǒng),要牢記并努力改變這一狀況;
②永遠是鞋匠的兒子—靠勞動吃飯,沒有什么不光彩的,自己不會因為地位的改變而改變。
③永遠無法像父親做鞋匠那樣做得那么好—贊美父親。
(4)過度:第二至第四自然段寫的是林肯對傲慢的參議員的回擊,他對所有的參議員講了什么?
(5)指名讀第五自然段。你是怎么理解林肯說的這段話的?
出示:“林肯流下了眼淚,所有的嘲笑聲全都化成贊嘆的掌聲......”
討論:參議員們的態(tài)度有了怎樣的變化?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變化?
2、朗讀全段,質疑。
四、回顧開頭結尾,體會寫作特點
1、指名讀第一自然段,提問:“尷尬”是什么意思?
2、林肯當選總統(tǒng)的時候,參議員的議員們?yōu)槭裁锤械綄擂危?br>3、這一部分不寫行不行?為什么?
4、默讀第六自然段,說說這一段寫了林肯的哪些作為。
(1)領導人民拿起武器,維護了國家的統(tǒng)一。
(2)理解林肯的話:
①一個裂開的房子是站不住的,我不希望這個房子塌下去。
②我所希望的是它結束分裂,它應該成為一個完整的整體。
(3)理解最后一個自然段的作用:使林肯的形象更豐滿。
五、練習
1.讀一讀下面的句子,注意帶點的詞語,體會林肯的思想感情。
我非常感激你使我想起我的父親。他已經過世了。我一定會永遠記住你的忠告,我永遠是鞋匠的兒子。我知道我做總統(tǒng),永遠無法像父親做鞋匠那樣做得那么好。
2.書面回答:林肯演講前后,參議員們對他的態(tài)度有什么變化?為什么有這么大的變化?
板書:
21鞋匠的兒子林肯參議員
當選 尷尬
演講 羞辱
大笑
永遠 靜默
流淚 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