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麥穗說課
一、教材解讀
《最大的麥穗》是小學語文國標本六年級(下冊)第五單元“感悟人生”中的第二篇課文。這是一篇借事說理的散文,敘述了古希臘學者蘇格拉底讓弟子們在麥地里摘一個最大的麥穗,雖然弟子們兩手空空,卻收獲了一個道理,人的一生必須實實在在地把握眼前的機會,不能東張西望,錯失良機。全文共7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寫蘇格拉底要求弟子們“只許進不許退”,在麥地里摘一個最大的麥穗;第2—6自然段寫弟子們在麥地里挑挑揀揀,一再錯失良機,結(jié)果兩手空空,蘇格拉底諄諄教導弟子們 ;第7自然段寫弟子們從蘇格拉底的話中悟出了抓住眼前機遇,不要錯失良機的人生哲理。
大學者蘇格拉底是西方教育史上啟發(fā)式教學的創(chuàng)始人。他總是通過問答引導學生思考問題,他的這種談話教學形式被后人稱為“蘇格拉底方法”,或稱“產(chǎn)婆術”(精神助產(chǎn)術)。這篇課文中,蘇格拉底創(chuàng)設的麥地課堂是充滿活力、情趣和智慧的課堂。這樣的課堂,成為經(jīng)典,富有生命力。
二、學情分析
対“最大的麥穗”三個層次的理解,即:整個麥田中客觀存在著一株最大的麥穗→摘在手中,后來扔掉的一株最大的麥穗→明白“抓住眼前的機遇”的道理,學生通過讀書,很快就能找到答案。課文所寫的摘麥穗是一件不起眼的小事,但以小見大,思想性很強,對于六年級學生來說理解上有一定難度的。
三、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的1個生詞:麥壟,理解詞義。體會文中兩處分號的用法。
3、聯(lián)系實際,說說對“追求應該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這才是實實在在的”的理解。并領悟必須善于抓住眼前機遇,不能東張西望、錯失良機的道理。
4、品味課文中的蘇格拉底的言行,感受大學者蘇格拉底的教育魅力。
四、教學重點難點
1、通過品析語言文字,結(jié)合生活實際,感悟文中揭示的深刻哲理。
2、憑借語言材料,感悟蘇格拉底注重實踐、循循善誘、啟發(fā)引導的教學風格。
五、設計理念
課文是一篇思想性極強的文章,在落實字詞句段的訓練時,聯(lián)系上下文相關細讀品味,運用抽絲剝繭式的演繹思維理解道理、感悟道理。引導學生充分利用有效資源與信息,既“走進教材”,又“走出教材”,教學合一,使學生自主暢游在《最大的麥穗》這座精神家園中,實現(xiàn)語言與精神的同構互生。
六、教學流程
第一環(huán)節(jié):情景導入,揭示課題
課始,展示一幅金燦燦的麥田的圖片,滿眼是飽滿的麥穗,一下子把學生帶到豐收的麥田,你想到了哪些詞?旨在讓學生積累語言,豐富語言。這時,老師話鋒一轉(zhuǎn):這是收獲的季節(jié),地里滿是沉甸甸的麥穗。你能找出一株最大的麥穗嗎?隨即引出課題,指導讀好“最大的”,題目中的“穗”比較難寫,讓學生說說可以用什么方法記住?“惠山的惠”書空,強化記憶。
第二環(huán)節(jié):初讀課文,了解大意
1、檢查字詞
出示: 麥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