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評析:《最大的麥穗》課堂實錄
師:你善于比較,很快找到了“蘇老師”教學的獨到之處,很不簡單!
生:他的“發現”對我啟發很大——不僅麥地可以當教室,社會也可以當教室;不僅麥穗可以當課本,整個大自然都可以當課本。
師:說得好!你思路開闊!其實,宇宙就是一個神秘大課堂,生活就是一部無字大書。那里有廣闊的天地,那里有豐富的知識。
生:蘇格拉底教育弟子們不是直接告訴他們一個道理,而是讓他們親自實踐、體會,最后悟出人生的道理。
師:直接告訴學生一個道理不是很省事嗎?何必兜圈子,繞彎子?
生:直接告訴我們一個道理,有時會記不住,如果是自己體驗、悟出的道理,往往是刻骨銘心的。
師:你的回答很精彩!我贊同你的看法。有時靠著別人告訴的道理,就好像戴在自身的假發、假牙一樣,看上去也很逼真,但卻沒有生命力;而靠自己體驗悟出的道理就像扎根沃土的大樹一樣,生機勃勃
生:我認為,蘇格拉底老師講的很少,僅僅講了三次話。第一次,“你們去麥地里摘一個最大的麥穗,只許進,不許退,我在麥地的盡頭等你們!边@是提出一個要求。第二次,“你們已經到頭了!边@是進行一次提醒。第三次,“這塊麥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們未必能碰見它;即使碰見了,也未必能作出準確的判斷。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們剛剛摘下的!边@是進行一次啟發。
師:是的,你很會概括!“蘇老師”雖然只講了三次話,但他講得少、引得巧、點得妙,效果好。他不愧為一位大學者!
生:蘇格拉底的弟子們實踐很認真,這從課文的第三節可以看出,他們一邊思考,一邊行動。
生:他們雖然很認真,辛辛苦苦、挑挑揀揀,結果卻兩手空空。這樣的結局太令人失望。
生:我不這么看,表面上他的弟子們是兩手空空,實際上卻收獲多多。
師:“有失必有得”,表面上他們是沒有得到麥穗,實際上他們卻收獲了深刻的人生道理。
生:孫老師,我認為蘇格拉底的教學并不是完美無缺的。課文中他的弟子們“也試著摘了幾穗,但并不滿意,便隨手扔掉了。”從“隨手扔掉”可見他的弟子不夠愛惜糧食,從而也可以說明蘇格拉底的教育有疏漏之處。
師:你敢于向權威挑戰,精神可佳!掌聲鼓勵!
生:我認為文中蘇格拉底的第一句話是自相矛盾的。“你們去麥地里摘一個最大的麥穗,只許進不許退……”所謂“最大的麥穗”,一定是有比較而產生的,“只許進,不許退”就導致弟子們沒有辦法進行全方位的比較,那么,這個“最大的麥穗”是沒有辦法找到的。所以,這種提法的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
生:從中也能看出蘇格拉底的弟子們有些太聽話了,不敢懷疑老師,盲目行動,最后落得兩手空空。
師:這些問題,我課前也沒有想到。你們不迷信書本,不迷信權威,有自己的見解,的確了不起!
師:同學們,這節課,咱們一同走進了《最大的麥穗》的“精神殿堂”。人人都收獲了一株“最大的麥穗”,咱們不虛此行。
評析:
引導學生個性化閱讀,就意味著引導學生探究性、創造性地解讀文本。閱讀一篇篇的文學作品,就是進行一次次的精神探險。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以新奇感、神秘感、無畏感走進一個個文學“迷宮”,邁進一座座文學“殿堂”,探索一塊塊文學“新大陸”,引導學生探究性閱讀,可以根據學生需要,因文而異,適當地切換閱讀視角。如果把目光投向文本,那只需獲得作品的原義;如果把目光投向作者,那是要獲得交往的意義;如果把目光投向學生自身,那理所當然是為了滿足學生的精神需要。學生每一需要的具體滿足,都源于對文本中相應精神因素的探究、占有和享用。這些精神需要的滿足和自我實現,恰恰是學生向健全人格發展的條件。引導學生的創造動機,使學生憑借語言文字,對課文涵詠、體味、思考,讀出疑問,讀出新意,讀出他人未曾有過的感悟和新異的結論。在《最大的麥穗》教學中,蘇格拉底“以麥地當教室,以麥穗當課本。”“他不是直接告訴學生一個道理,而是讓學生體驗,悟出人生的道理。”“他講得少,引得巧,效果好。”“但他的教學中沒有注重愛惜糧食的教育!边@些都是學生個性化閱讀的成果。當然,學生個性化閱讀得出的結論有時難免有不大成熟或不夠完善的地方,甚至包含錯誤,但畢竟比那些老生常談、人云亦云的觀點好得多。在個性化閱讀的過程中要學會容忍學生錯誤,給予學生犯錯誤的權利。讓學生意識到“與其重復一句正確的話,還不如試著說一句錯誤的話!边@對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和創新能力尤為重要。正確引導學生個性化閱讀的要義還在于:讓學生從小學會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學會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習慣于傾聽不同的聲音,見識各種各樣的觀念,進而造就他們寬廣的胸襟,培養他們民主的性格。(《中國小學語文教學論壇》/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