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上冊語文第五單元知識點整理(人教版)
對詞語的理解:
追悼:對死者表示沉痛的懷念。
失聲痛苦:因悲痛過度而哽咽,哭不出聲來。
吊唁:祭奠死者并慰問家屬。
囫圇吞棗:把棗子整個吞下去。比喻讀書等不加分析地籠統接受。
張冠李戴:姓張的帽子戴在姓李的頭上了。比喻弄錯了對象或弄錯了事實。
飽經風霜:形容經歷過很多的艱難困苦。
探究第一部分與后面幾個部分的關系。第一部分提出一個問題:魯迅先生為什么會得到那么多人的愛戴?后面幾個部分則用魯迅先生的幾件生活小事從不同側面回答了這一問題。談《水滸傳》表現了他對青少年的關心和愛護;談“碰壁”表現了他對舊社會的痛恨;救護車夫則表現了他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和關心;關心女傭阿三則表現他關心別人勝過關心他自己。總之,是魯迅先生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他才贏得那么多人的愛戴。第一部分和后面幾個部分是因果關系,第一部分寫的是果,后面幾個部分寫的是因。
談《水滸傳》一段,“伯父摸著胡子,笑了笑,說:‘哈哈!還是我的記性好’”一句中,一個動作──“摸”,一個表情──“笑”,再現了伯父那慈愛寬厚的長輩風度和詼諧風趣的話語特色。通過對伯父動作的品味,感受伯父的慈愛和寬厚,和小周曄一起走進那段茶余飯后的愜意時光。
救助車夫一段,為了準確地寫出魯迅兄弟倆救治受傷車夫的情景,連用九個動詞──“扶、蹲、半跪、拿、夾、拿、洗、敷、扎”,突現了魯迅先生“俯首甘為孺子牛”的感人形象。通過朗讀體現人物不同的感情(車夫的痛苦及感激之情、伯父和爸爸的關切之情、救助后伯父的憤激之情、“我”的疑惑不解)。
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時,可聯系上下文或結合時代背景,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
本課附有一個閱讀鏈接,分別節選的是蕭紅的《回憶魯迅先生》和巴金的《永遠不能忘記的事情》,前一個材料,寥寥數語就勾勒出魯迅先生鮮明的性格特點,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是學生學習人物描寫的一個很好范例,后一個材料所體現的內容同本課有緊密的聯系。
“嗽”中間要封口,右邊是“欠”,“囫圇”兩字要看清里面的字形。多音字如“北風怒號”中的“號”,“數不清”的“數”,“張冠李戴”的“冠”要注意讀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