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與海鷗》教學案例
(3)師示范老人的呼喚,讀出抑揚頓挫的聲音,親昵的情感。
(4)學生朗讀,讀好老人的呼喚。
第5——12自然段
(1)不必面面俱到講解,通過生生互動,重點關注老人得意的神色、生動的眼神、企盼的目光。
(2)聯系上下文讀懂老人眼睛里折射出怎樣的心意?心里在企盼什么?
五、總結
我們通過老人熟練的動作、親昵的話語、生動的眼神、企盼的目光,和作者一起讀懂了老人的心。十多年的冬天,幾千個的日子,幾萬里的路程啊,老人與海鷗就是這樣相依相隨。在老人心目中,海鷗就像是他的兒女,在海鷗心中,老人就是它們的父親,老人與海鷗,他們就是親人。
教后反思
一汪翠綠的湖水邊,一個普通的老人和一群快樂的海鷗相依相隨,這是一幅多么和諧的圖畫。然而,有一天老人與世長辭,海鷗們在老人的遺像前翻飛、盤旋、肅立、鳴叫,這是何等悲壯的場面。讓我讀過之后不得不為人和動物之間有這樣真摯的情感而動容。《老人與海鷗》這篇課文所展現給我們的不僅僅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兩幅動人的畫面,更是那無限的真情和真情背后的感動。在教學中,我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一、用朗朗書聲,還語文本色
文中那位超然的老人、那群極富靈性的海鷗、那份如親情般的人與動物的和諧與愛,是動人的,但在教學中,我們不可能讓學生通過理性分析來理解這種和諧,顯然,讀是一種最好的方式。我始終認為在語文課堂中讓學生把文本讀熟了,作者的那些詞匯、句式、表達方法,就會成為讀者自己的語言和能力儲備。朗讀時,讀者就會站在作者的位置,用自己的口代作者說出。語文課堂,要提高學生對語言的感悟,先決條件是讓學生扎扎實實、真真切切地觸摸語言,通過反反復復地誦讀,在誦讀中感悟,在誦讀中學會語言的運用。課上,老師的引導讀,學生的跟讀,悟讀,品讀,對讀,稚嫩的童音彼此起伏。在老師一步一步地引領之下,孩子們讀得字正腔圓,讀得字中有畫,讀得畫中有情,不正是語文本色的質樸回歸嗎?孩子們在誦讀中品味文本傳達的情感,在對話中悟出人鷗情深!本色語文,就是讓孩子會讀書,用心去讀書,在讀書中進行心與心的交融、精神與精神的交匯,靈魂與靈魂的溝通。要讓學生進入讀書之境,融入作者的心境,才能激起共鳴的火花,才能領悟文本的內涵,感悟生命的真諦。
二、用潛心會文,還語文本色
文章中流淌著一種極富感染力的情感,但從學生的角度來說,這種情感還是很陌生的。從語文的角度來說,這種情感不適宜傳達,而在于從語言文字中感悟。怎樣感悟?我認為抓住關鍵詞來進行揣摩、品味,是積累詞匯、理解句意的好辦法。教學中,在理解“海鷗依著他的節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飛的白色,飛成一篇有聲有色的樂譜。”這句含義深刻的句子時,我抓住“節奏”一詞,沒有停留在學生對詞語表面意思的理解,而是巧妙引導,讓發揮想象:老人喂鷗,動作為什么時快時慢?老人什么時候會快?什么時候又會慢呢?這樣有效的品詞析句,學生完全明白作者字里行間的用意:表面上看是海鷗依著老人的節奏在起起落落,而事實上是老人依著海鷗的節奏在邊走邊放,老人對海鷗的關心真是無微不至啊!又如:在研讀老人愛海鷗的段落時,抓住老人喂海鷗動作的詞語“小心地放”“退開一步”“撮起嘴”“順著欄桿邊走邊放”,學生在找出這些表示動作的詞語后,我又引導學生在這些詞語的前面加個為什么?以促進學生對詞語所表達情感的深入理解,從語言入手理解文本、理解人物感情、學習文章表達方法。這樣教學,學生既領會情感又學習寫法,落實了語文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