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意互轉,轉出閱讀教學新境界——評陳建先執教《天游峰的掃路人》
(生寫感受。)
師:咱們來交流一下。
生:俗話說:“干一行,愛一行。”讀了《天游峰的掃路人》這篇課文,我才真正理解了這句話的意思。
生:讀了《天游峰的掃路人》我懂得了:人不能太計較自己的得失,不要老是抱怨什么,而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地好好工作。
生:學了《天游峰的掃路人》,我想起了一句話:對于一個不滿足的人,沒有一把椅子是舒服的。
生:既來之,則安之!
生:自信快樂生活,踏踏實實做人。
生:樂觀一些,生活永遠都會對你微笑!
【評:學生將心中的意轉換為口頭、筆下得體的言,這是一種創造,在這以“言”表“意”的轉換中,學生經歷了“語言的痛苦”而將意固定下來,明晰起來,豐滿起來,于是學生在言語不斷豐妙的同時,精神世界也變得豐韻起來。語文學習就是在這樣言意互轉的過程中,促進了語言和精神的同構共生。】
總評:
語文的核心和關鍵是什么?是言和意。那“言”是什么?“意”是什么?魏星老師認為,言,不僅指靜態的、共性的、符號性的“語言”,更多的是指大量的、動態的、充滿個性的、充滿鮮活個性的“言語”,這其中既包括字、詞、句、篇、語、修、邏、文等語文知識和文學常識,又包括從古至今數不勝數的言語表達技巧和藝術。意,不僅指思想、概念、鑒識、數理等邏輯思維,更多的是指印象、情緒、想象等形象思維和情感、思想、意念、理想等心理活動以及人性、人情、人道內在的心靈世界。
語文學習是據言得意(吸納)、由言表意(傾吐)的轉換、融合過程。李維鼎先生在著作《語文言意論》里更是指明了開展言意互轉過程是語文教育的基本途徑。
一旦建構起以上的理念,愚以為,本課的教學將視角瞄準了語文本體,堅持言語實踐中的言意互轉,著力于言和意的轉化,不僅讓學生了解課文說了什么,更關注“言語本身的物質存在”(怎么說、寫),演繹出閱讀教學嶄新的境界。
輸理并審視本課教學過程,不難看出“言意互轉”的三處痕跡:
1、據言得意,感受老人的可敬形象
閱讀理解的首務在于對“意義”的追尋,而對“意義”的追尋始于對言語的感知。本課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讀書體會“作者對這位掃路的老人懷有敬意的理由”,從“精瘦”“褪色的衣服”“豁達開朗”“倒抽一口氣”等語言來品讀老人形象,在追問和揣摩文本語言表達形式的過程中,學生對文本的意逐漸明晰和豐滿,于是一個懷有愛心的老人形象樹立了起來,一個頂天立地的老人形象樹立了起來,一個艱苦樸素的老人的形象樹立了起來,一個健康、善良的、勤勞的、精神矍鑠的老人的形象樹立了起來,一個豁達樂觀、默默奉獻的老人形象樹立了起來。老人形象的不斷圓足,得益于教師引領學生對文本語言的熟讀、精思、生發,得益于對學生文本語言的想象、涵泳、玩味。
2、據意識言,體會老人形象的塑造
大多的閱讀教學都只停留在據言知意的階段,而至于這“意”是怎么表現出來的,即文本的言語形式卻很少關注。本課教學的意義之處就是呈現了閱讀教學中這不可忽略的環節——據意識言。
陳老師以強烈的語文意識和高超的實踐智慧抓住課堂上學生對“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氣”的質疑,展開了淋漓盡致的導引過程。于是學生在比較品味中體會到了原來對一個老人的形象感知是因為作者運用了形象的表達方法,是用了側面描寫,明白了作者對于老人兩次外貌分開描寫的用意,體會到作者用詞的準確生動,從而體會到作者“以言表意”的方式和方法,這樣不僅內化了言語作品的意,而且內化了言語作品的言,真正實現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相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