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語文上冊句段復習
1、我上小學五年級那年,學校不遠處的書攤是我放學后流連忘返的地方。
“流連忘返”寫出了“我”酷愛看書的程度。
2、我回頭去看愣在輪椅上的他和他手里的那本書,書頁中分明多了幾張毛票。
“書頁中分明多了幾張毛票”,那是父親利用翻書的機會,悄悄夾在書里的。父親知道,青年是靠擺書攤養家糊口的,生活也不容易。做人不能只為自己著想,也要為別人著想,表明對青年的關心。
3、他先是一愣,繼而眼睛一亮,笑著對我說:“過來,讓我看看你的馬草。”他認真地看過馬草后,沖里屋叫道:“碧云,你出來一下!”
“愣”字表明青年突然明白馬草并不好賣。“眼睛一亮”表明他想出了既能幫助“我”又不易讓“我”發覺的主意。青年之所以“認真地看過馬草后”,才讓碧云收下馬草,是想讓“我”產生錯覺:青年家真的有馬,而且正缺馬草。這段言行與神態描寫烘托出青年關心“我”的良苦用心。
4、可是遲了!我已經走進他家的后院,看見了一堆枯蔫焦黃的馬草──這些日子我賣給他的所有的馬草!那匹馬呢?那匹香甜地吃著我的馬草的馬呢?
這段話寫出了事情的結果,我明白了事情的真相。通過兩個感嘆句、兩個問句寫出了“我”見到馬草后的震驚與感激。文章中的破折號起到注釋說明的作用,強調了“我”賣給青年的馬草全部都在。
第11課《唯一的聽眾》,文章記敘了“我”在一位音樂教授真誠無私的幫助下,由沒有信心學會拉小提琴,到能夠在各種文藝晚會上為成百上千的觀眾演奏的事,贊揚了老教授愛護、鼓勵年輕人成才的美德,表達了“我”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
1、用父親和妹妹的話來說,我在音樂方面簡直是一個白癡。
用“白癡”形容“我”拉小提琴的水平,這對“我”來說是個沉重的打擊,“我”失去了在家里練琴的自信。文章開頭直接點明父親和妹妹的做法,為下文“我”走出家門,到林中練琴作了鋪墊,同時也與下文老教授的表現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從側面贊美了老人對“我”的愛護與幫助。
2、林子里靜極了。沙沙的足音,聽起來像一曲悠悠的小令。
這句話寫出了早晨樹林的安靜以及“我”為能找到這樣安靜的練琴環境的興奮心情。沙沙的足音在“我”聽來,竟成了一曲悠悠的小令,說明“我”對拉好琴重新找回了自信。
3、我的臉頓時燒起來,心想,這么難聽的聲音一定破壞了這林中的和諧,一定破壞了這位老人正獨享的幽靜。
這句話寫出了“我”發現老人后沮喪的心理。文中兩個“一定”,強調了難聽的琴聲帶來的后果,突出了“我”的沮喪。說明“我”又一次失去了自信。
4、“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聾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場,請繼續吧。”
出于對年輕人的愛護,老人謊稱自己耳聾,為聽不到好聽的琴聲向“我”表示歉意。“我”第一次聽到陌生老人的稱贊,盡管是個聾子,但“我”還是充滿了快樂。老人的話讓“我”有了面對老人拉琴的勇氣。
5、我停下來時,她總不忘說上一句:“真不錯。我的心已經感受到了。謝謝你,小伙子。”我心里洋溢著一種從未有過的感覺。
老人她就用自己的語言幫助“我”重新找回自信,激勵“我”刻苦練習。
6、有一次,她說我的琴聲能給她帶來快樂和幸福。我也常常忘記她是聾子,只看見老人微笑著靠在木椅上,手指悄悄打著節奏。她慈祥的眼神平靜地望著我,像深深的潭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