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語文上冊句段復習
“本來”是“原先、先前”的意思,強調了“水資源、森林資源、生物資源、大氣資源”原先的可再生性,突出了現在的不可再生性,從而給讀者以警示、提醒。
4、科學家已經證明,至少在以地球為中心的40萬億千米的范圍內,沒有適合人類居住的第二個星球。
“40萬億千米”以外的情況還不能確定,體現了說明的嚴謹性。同時,“至少”是“最少”的意思,又進一步說明了距離的遙遠,從而證實:目前還找不到第二個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
5、“我們這個地球太可愛了,同時又太容易破碎了!”
這句話突出了保護地球生態環境的重要性。說地球“可愛”,是因為地球無私地養育著人類,孕育著萬物。而“破碎”說明因各種原因造成的對地球的傷害,如,文中提到的資源枯竭的危機,突出了保護地球的緊迫性。
第15課《這片土地是神圣的》這篇文章被譽為是有史以來在環境保護方面最動人心弦的演說,文章生動形象地描述了人類與大地上河水、空氣、動植物等的血肉關系,強烈地表達了印第安人對土地無比眷戀的真摯情感,表達了人們對土地的愛。
1、我們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們的一部分:
這句話充分地表明了人類與大地不可分割的關系,也預示著這片神圣的土地對于我們有多么重要。
2、我們和大地上的山巒河流、動物植物共同屬于一個家園:
這句話再一次表明了人類與大自然緊密相連的關系,同時也告訴我們:不應該以旁觀者的姿態去面對,而應該用主人的身份去保護自己的家園。
3、任何降臨在大地上的事,終究會降臨在大地的孩子身上:
這句話直接將人類的生存與大地的保護聯系起來,指出了兩者興則共興、滅則同滅的密切關系。
5、大地不屬于人類,而人類是屬于大地的:
人類屬于大地,因為大地擁有著生命成長的物質,使人類的生命不斷得以繁衍、延續。因此只有愛護大地上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才能確保人類生命成長需要的各種自然條件,從而保持生命的延續。這是文章的中心。
第16課《青山不老》課文用清新的筆觸向我們描繪了一位山野老農,面對自然條件的惡劣和生活條件的艱辛,義無反顧地投身到植樹造林工作中,用 15年的時間在晉西北奇跡般地創造了一片綠洲,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造福于后代。
1、他覺得種樹是命運的選擇,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歸宿。
老人愿意將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這山溝,將自己的生命都奉獻給這青山。
2、是的,保住了這黃土,我們才有這綠樹;有了這綠樹,我們才守住了這片土。
黃土和綠樹是互依互存,不可分割的。黃土提供了綠樹成長所需的養料,而綠樹的根則扎緊、牽絆著黃土,使之不至于流失。這正如老農與青山是息息相關、不可分離的。這片青山養育了老農,而老農用自己一生的努力,創造了這片綠色的奇跡。
3、他已經將自己的生命轉化為另一種東西。他是真正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了。
“另一種東西”,表面上指的是老農創造的這片綠洲,事實上還包含著開辟山林、綠化家園的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懷。老人用自己的勤勞善良創造了這片綠洲,有限的生命創造了無限的價值,生命的意義將隨著青山永垂不朽。
必背內容
* 日積月累
1、善待地球就是善待自己。 2、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來。 3、但存方寸地,留與子孫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