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花》教學案例
背景:
優化教學方法是素質教育的切入點。因此,課堂教學要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學效率,必須從優化教學方法抓起。在教學《養花》這課時,我設計了語文實踐活動。
案例:
師: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初步自學了課文,并且分別以老舍先生和記者先生及觀眾朋友的身份準備了一期《藝術與人生》的現場節目,大家準備好了嗎?
生:(躍躍欲試,齊答)準備好了。
師:我們今天說的主要話題是關于老舍先生養花,下面請記者朋友、觀眾朋友們與老舍先生自由交流。
生:我是上海東方電視臺記者,請問老舍先生,您養些什么花?
生2:我只養些好種易活自己會奮斗的花。比如菊花、曇花、桂花等。
生:您為什么不養奇花異草?
生3:珍貴的花草不容易養活,北京的氣候,冬天冷,春天多風,夏天不是干旱就是下大雨,秋天喜歡鬧霜凍,這些對養花來說不太好。
生:老舍先生,早上好。我是中央臺記者,請問您為什么要養花?
生1:因為我很愛花,而且我覺得養花是生活中的一種樂趣。
生:我是明珠臺記者,請問老舍先生,你對養花有些什么感受?
生3:我覺得養花有益身心。我有腿病,不能長期行走,也不能長久地坐,但因為有花草,所以我工作的時候,一會兒就到院子里澆澆這棵,搬搬這盆,然后再寫,然后再出去,就能使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得到適當的調節。
師:還有嗎?
生4:我覺得養花能增長知識。
師:能具體說說嗎?
生4:比如:有的花喜陰,就別放在太陽地里,有的花喜干,就別多澆水。
師:您不覺得辛苦嗎?
生2:不辛苦。
生3:辛苦,但有樂趣。
生:有什么樂趣?
生2:花分根后送給朋友們一些,覺得自己的勞動果實使其他人也享受了,也覺得很高興。
生1:曇花開放的時候,約朋友來觀賞,自己覺得很驕傲。
生:請問老舍先生,您在養花中有傷心事嗎?
生4:有,今年夏天就有這么一回。三百棵菊秧還在地上,沒到移入盆中,下了一場暴雨,隔壁的墻倒了,菊秧被砸死三十多種,一百多根。全家都幾天沒有笑容。
生:您有什么感受呢?
生4:唉,我非常傷心。
師:既然很傷心,還覺得有樂趣嗎?
生1:有,因為畢竟高興的時候多,傷心的時候少。
師:那么,大家覺得傷心事有一種什么樂趣呢?
生3:有一種遇到困難再奮斗的樂趣。
生:有關切朋友的樂趣。
生:有“有笑有淚”的樂趣。
師:是的,有喜有憂更有樂趣。
師:看來,老舍先生今天也給我們帶來了許多樂趣。因為時間的關系,這次節目到此結束,感謝老舍先生,感謝觀眾記者朋友。
反思:
一、落實了“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教師在這節課中根據教材特點安排了《藝術與人生》的活動實踐,使學生在嘗試扮演的言語實踐活動中學習,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人人都樂于參與學習,參與傾聽表達。
二、有效地發揮了教師的組織與引導。教師在教學中沒有絲毫包辦代替,機械控制,而是讓學生充分地表達。既尊重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又因勢利導,及時、準確地對學生理解感悟上的難點、疑點、誤點進行了點撥。
三、體現了民主、平等的對話教學。教師從一進入課堂便與學生平等而坐,面對面地以朋友的身份進行交談。學生不感到壓力與緊張,只覺得有自我表現的輕松與自由,使課堂時時充滿著活力,即使在后半節的教學中教師也始終以鼓勵的語言對待每個孩子,所以學生的個性得到了最充分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