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箏》
兄弟二人的不同態度,揭露了封建思想對“我”的毒害,而小兄弟因年幼,持有一顆天真的、真摯的童心。
2、賞析文段(4):討論回答:
找出發現弟弟偷做風箏后我和弟弟的神態和動作。
思考:我為什么那樣做,弟為何不反抗?
點撥:弟弟:很驚惶地站 失了色瑟縮 絕望地站在小屋里---驚恐不安的內心
悲苦無奈的神態 -----------認為管是正當,自認該罰。麻木
“我”:憤怒 即刻伸手 抓斷、擲、塌扁 傲然走出 專制、盛怒----認為管的對,受封建家長制傳統的影響。
3、賞析文段(5-11):討論回答:
找出文中敘述我是如何省悟和補過的及弟弟知道有這么一件事后的神態。
點撥:“我”:不幸偶爾看到 心變鉛塊墮下去 想補過、討寬恕深深自責、嚴于自我解剖,拋棄舊我、追求新我
弟弟:驚訝 什么也不記得 毫不抗爭,麻木 幼稚純真,健忘
揭露了“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這一科學道理。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對兒童自由、活潑的天性的扼殺。
三、走進主題
資料1:當年,小兄弟以風箏迎接春天,自己卻演了一場精神虐殺的惡作劇。至今難以追悔!那么,現在,小兄弟的“春天”又在哪里呢?“我”的春天何在呢?四周都是黑暗,又是誰在制造黑暗呢?當年百花凋零,生靈涂炭的精神虐殺者又是誰呢?春光時節竟無春,這又怎能不使作者產生一種“無可把握的悲哀”呢?這是人民的悲哀,時代的悲哀!——《魯迅名作鑒賞詞典》
資料2:封建思想有形無形地摧殘著我們一輩一輩的人。類似 《風箏 》中這樣的日常生活小事,在舊社會里時時發生,處處存在著。可是往往被人們忽略,甚至被視為理所當然。就像作品中未曾覺悟之前的“我”那樣。作品一再強調“我”的沉重和悲哀,不僅僅表現了“我”的個人悔恨,其中也包含著作者對這種普遍的精神麻木狀態的憂慮和痛惜的感情。——摘自《〈野草〉賞析
《風箏》不僅是表現了人內心美好的感情,而且給人以深沉的思想力量.無論從哪個角度閱讀,都有意在言外的收獲。通過學習課文,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呢?
(討論、合作、探究)
1.魯迅的兄弟之情。
2.揭示了“游戲對于兒童的意義— 游戲是兒童的天性,游戲使兒童活潑、健康、聰明。
3.學習魯迅嚴于解剖自己、嚴于自省、知錯必改的精神。
四、板書設計
五、作業
情境對話:
假如十年過去了哥哥的身體越來越差,不久將離開人世,所以哥哥對弟弟說:
弟弟知道哥哥多年來一直為此事自責悲哀后,所以弟弟想對哥哥說:
(發揮自己的想象合理的補敘一段文字。)
六:歌曲欣賞(三月三)
《風箏》用充滿詩意的筆調,形象的敘寫了同胞兄弟間的濃濃親情,再現了魯迅嚴于自責和反省的品格和情懷。他吹奏了一曲人情美的溫馨之歌,讓我們沉浸在自然、和諧、水乳交融的詩情畫意里。下面再請欣賞歌曲《三月三》,讓我們一起走進風箏的世界里,來共同放風箏,共同放飛我們的心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