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上冊語文第一單元知識點整理(人教版)
俯(仰) 陡峭(平坦) 德高望重(聲名狼藉) 精致(粗糙) 粗壯(瘦弱)
挺拔(彎曲) 清晰(模糊) 濕潤(干燥) 優雅(粗俗) 輕盈(笨拙)
清脆(沉悶) 靜謐(喧鬧) 勤勉(懶惰) 細密(稀疏) 堅硬(柔軟)
淘氣(老實) 蘊含(顯露) 融化(凝固) 幽靜(喧鬧) 歡悅(痛苦)
清脆(沙啞) 英勇(膽怯) 俏麗(丑陋) 驚險(安全) 巧妙(笨拙)
慌忙(從容) 不拘一格(循規蹈矩)
日積月累
1、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龔自珍)
2、 造物無言卻有情,每于寒盡覺春生。(張維屏)
3、 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劉方平)
4、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李白)
5、 臥看滿天云不動,不知云與我俱東。(陳與義)
6、 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元稹)
【第1課 山中訪友】
本文出自著名詩人、散文家李漢榮先生之手,一篇佳作。這是一篇構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滿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帶著滿懷的好心情”,走進山林,探訪山中的“朋友”,與“朋友”互訴心聲,營造了一個如詩如畫的世界,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作者要訪的是:古橋、樹林、山泉、溪流、瀑布、懸崖……是一些自然界的朋友。以第二人稱稱呼,從而使情感表達得更加充分。
①走出門,就與微風撞了個滿懷,風中含著露水和梔子花的氣息。
說明了“山中訪友”之行充滿了好心情。同時,也間接地點明山中訪友是在初夏的一個早晨。
②啊,老橋,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把“老橋”比喻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不但寫出了橋的古老,而且也突出了它默默無聞為大眾服務的品質,充分表達了作者對橋的贊美和敬佩。
③走進這片樹林,鳥兒呼喚我的名字,露珠與我交換眼神。
一聲“呼喚”,一個“眼神”,這種擬人化的手法,形象地表達了自己和鳥兒、露珠這兩位朋友間的默契和情誼。
④我腳下長出的根須,深深扎進泥土和巖層;頭發長成樹冠,胳膊變成樹枝,血液變成樹的汁液,在年輪里旋轉、流淌。
這是作者走進樹林,靠在一棵樹上產生的聯想。樹為人友,人為樹友,人和樹已融為一體。這是多么奇妙的一種境界!從這些聯想中,我們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和樹之間的那種“知己”情誼,那種走進大自然物我相融的境界。
⑤你好,清涼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鏡,是要我重新梳妝嗎?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誦著一首首小詩,是邀我與你唱和嗎?你好,飛流的瀑布!……
是一組排比句,同時運用擬人手法,把“我”和山里“朋友”之間的那種深厚情誼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出來。采用第二人稱,讀來倍感親切、熱情。
⑥在它們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這短暫而別有深意的儀式;捧起一塊石頭,輕輕敲擊,我聽見遠古火山爆發的聲浪,聽見時間隆隆的回聲。
這句中,“它們”指的是落花和落葉,“儀式”指的是落花、落葉從枝上掉下并融入泥土的過程。作者感受到了時間的變遷,生命的輪回。可見,作者是用心在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