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蟬案例
教材簡析《螳螂捕蟬》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春秋時期,吳王不聽勸阻,執意要出兵攻打楚國,一位少年便以“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故事,告誡吳王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不顧身后的隱患是很危險的,從而使吳王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這篇課文的故事性很強,故事中套著故事,是一篇學生愛讀并能從中受到啟發的好文章。對六年級的學生來說,這么一篇通俗易懂的課文通過自讀并從中明理并不難,但學生對春秋時期諸侯爭霸的形勢缺乏了解,所以借“螳螂捕蟬”的故事使學生與課文中的吳王一起恍然大悟,成了教學中的一個難點。基于以上的教材分析和學情分析,再根據語文課程標準對高年級學生提出的有關要求,我制訂了如下課時目標:課時目標 重點難點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有感情地分角色讀課文,能復述課文。2.借課文的語言文字,體悟寓言借助故事說明道理的表達方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后隱患的道理。3.創設語言情境,理清“螳螂捕蟬”和“吳王攻打楚國”兩件事之間的內在聯系,感受少年富有智慧的人物形象。其中目標2、3既是教學的重點,也是教學的難點。設計理念新課程要求以讀為本,重視語言積累和感悟;不斷追求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諧統一;努力構造充滿生命活力的語文大課堂。為此我設計教案時注重以下幾點。1.將文本結構模塊化,再對模塊內容進行整合。最終達到文本內容的整體感悟和人文思想的升華。2. 教學思想:強調“三重”。即重感悟、重積累、重情趣。重感悟,讓學生在與文本的多次對話中逐漸加深感悟,深刻領悟本文中使吳王明白“螳螂捕蟬”這個故事的真正內涵。 重積累和遷移,感受文本時,幫助學生積累詞匯。教師的語言敘述也盡量精簡優美,讓學生在不經意間感受到語言文字的魅力。注意課外讀物的推薦,豐富學生的課外閱讀,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重情趣,使文本內容直觀化、情趣化、生活化,使語文學習更貼近學生,走進生活。3.面向學生,以讀促悟,始終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讓學生在課堂這個舞臺充分發揮自己。4.創設情景,采用多種方式和手段,鼓勵學生想象、質疑、發現、創新、努力建設和諧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設計思路為抓住重點,突破難點,我將通過兩課時完成教學目標。第一課時:學習生字詞,讀熟課文,知道課文大意,了解《螳螂捕蟬 黃雀在后》的故事及寓意,學習第一自然段。第二課時先讓學生復習“螳螂捕蟬”的故事,重溫道理;再由故事入手,讓學生通過品味語言文字、展開豐富的想象、有感情地朗讀感受少年的智勸;然后通過分角色朗讀課文以感受少年的機智及吳王的專橫、知錯就改;最后通過想象練筆給學生搭建了表達的平臺,讓學生再次回歸課文走進文本,感受少年的形象,使學生的認識不斷走向豐滿。教學過程:一、復習故事,重溫道理1.生齊讀課題----《螳螂捕蟬》,接下半句再讀(黃雀在后)2.這個成語講了一個什么故事?(指名講故事)3.故事說明了一個什么道理?出示書上的句子:朗讀句子,小組或同桌討論并交流,蟬、螳螂、黃雀他們眼前的利益分別是什么?身后隱伏的禍患又是什么?(完成以下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