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匠的兒子》說課稿(通用4篇)
《鞋匠的兒子》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本文以生動的事例敘述了兩度當選為美國總統的林肯,雖然出身貧寒,但面對態度傲慢,自恃上流社會的所謂“優越的人”的嘲諷,憑自己的智慧與寬容,捍衛了尊嚴,贏得了大家的信任和愛戴。
全文共6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寫當林肯成為美國總統時,那些上流社會的人,都有點尷尬,想要羞辱林肯。第二、三、四、五自然段寫林肯面對參議員的嘲笑,以他出類拔萃的才華,贏得了大家的尊重。第六自然段寫林肯堅定地反對國家分裂,領導人民維護了國家統一。
全文語言樸實,充滿情感,展現了林肯自信、瀟灑、寬大、仁愛、正義的形象。讓我感觸尤其深刻的是林肯在羞辱他的參議員面前說的那幾段話飽含深情的話,使我仿佛聽見了林肯對自己父親深深的愛的心聲,為自己是鞋匠的兒子而自豪的心聲。讀到這里,也使我對林肯的敬佩油然而生,我有一種沖動,我要讓我的學生從林肯的話中受到啟發,并為之感動。其實,這不就是我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嗎?對于高年級的學生來說,從林肯的話語,如:我非常感激你使我想起我的父親。他已經過世了。我一定會永遠記住你的忠告,我永遠是鞋匠的兒子。我知道我做總統,永遠無法像父親做鞋匠那樣做得那么好。從表面來理解這段話似乎是很容易的,要學生概括出“自信、寬容“等字眼來贊美林肯的品質也不是太困難。但是,現在的有些學生,受到社會一些不良習氣的影響,在生活上比較愛攀比,虛榮心比較強,班中的一部分學生為父母的職業而感到深深的自卑,甚至羞于提到自己的家人。學生的成長離不開各方面的因素,我不能保證自己僅靠一堂語文課就收到成效,但我會盡自己最大的努力,憑借課文具體的語言材料,通過語文課這一途徑,使林肯高大的形象深深地樹立在每個同學的心中,打動他們的情感,使他們受用一生。
那么,怎樣使學生通過具體的語言材料,體會寬容是一種力量,自尊、自信、仁愛是一種人格魅力,在生活中真正做一個寬容大度、正義仁愛的人,這也是本堂課教學的重難點所在。針對此,在本課第二課時的教學中,我以熟讀,精思,感悟為手段,來實現上述教學目標。
二、說教法
1、熟讀
閱讀教學的根本目的在于學會閱讀和發展語言,那最佳的唯一的方法就是多讀,熟讀。反復讀,也就是說,課文“典范”是憑借,閱讀實踐是根本,以課文為憑借,以讀書活動為根本的外部語文信息的加工內化過程。教師要不斷創造機會,采用多種方法讓學生充分讀書,讀而不厭,讀中理解。
2、精思
學生朗讀如不啟動思維,不用心體悟,精彩的語句浮光掠影地在學生大腦中閃過是談不上消化和積累的,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以消極被動的“接受式閱讀”向質疑問難的“探究式閱讀”轉變,鼓勵學生積極探究,大膽質疑,讀出共性中的個性。
3、感悟
語文學習的關鍵是感悟自得,指導學生邊讀書邊進入角色,換位思考,設身處地,解讀課文中的語言文字,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二、課文第一自然段
1、參議院的議員們為什么感到尷尬?
2、學生自讀第一自然段后組織交流。
因為林肯的父親是個鞋匠,因為美國的參議員們大部分出身于名門望族,從未料到要面對的總統是一個卑微的鞋匠。
3、抓住“尷尬”一詞指導學生朗讀。
在這一環節中,以“尷尬”一詞入手,從“從未料到,自以為是”等語句中體會到參議員生氣甚至被觸怒的神情,讓學生感受到當時的氣氛。
三、課文的第二——五自然段是全文的重點部分,通過鞋匠的兒子——林肯在羞辱他的參議員面前說的三段飽含激情的話,展示了林肯仁慈、正義、謙虛誠懇的品質。在教學中,我以參議員態度變化為線索,緊緊抓住這三段話語,組織學生反復品位誦讀,使林肯高大的形象樹立在學生的心中。
1、請同學們默讀第二至五自然段,找出三個反映參議員對林肯態度變化的關鍵詞語。
(相機板書:大笑 靜默贊嘆)
2、面對參議員的大笑、羞辱,林肯是怎樣做的?指名學生讀讀林肯的話語。
3、出示去掉了三個“永遠”的句子,馬上讓學生填空。你體會到了什么?學生可能體會到林肯對父親的尊敬,感激之情。
4、再抓住三個“永遠”、“一定”等詞,指導學生運用多種方法反復誦讀,引導學生從中體會到第一個“永遠”是林肯要牢記那位參議員的所謂忠告,努力改變森嚴的等級觀念。第二個“永遠”是自己要永遠做鞋匠的兒子,不因地位改變而改變,第三個“永遠”是對父親的贊美。
林肯對這位參議員說的這段話,是學生學習的難點,我通過簡單的填空的形式暗示學生要善于讀書,讀書要有方法,要抓住一些關鍵詞語來理解課文豐富的內涵。
5、聽到林肯的這翻話后,參議院一片靜默,他們心里平靜嗎?會想些什么?
這個問題的提出,其實也是為了通過學生的想象,讓他們感受到是林肯總統的襟懷坦蕩、寬容大度讓參議員們從開始的大笑到現在的靜默。
6、林肯接著對那參議員說的話語中,課文的第四自然段,這里的“鞋子”僅僅是指穿的鞋子嗎?請學生默讀后思考。引導學生知道改正鞋子也就是指人與人之間的合作和幫助,領悟林肯不卑不亢的作風。
相同的詞語,在不同的語境中有著不同的含義,這就要求學生認真讀書,不僅要讀懂句子表面的意思,更要力透紙背,讀出文字背后的含義。
7、指名學生以林肯的口氣來說說這段話,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從中體會林肯從小就具有的勤勞、儉樸的優秀品質。
語文學習的關鍵是感悟自得,指導學生邊讀書邊進入角色,解讀課文中的語文文字,真正理解人物的心聲。
8、林肯對所有的參議員說的話在文章的第五自然段,我要求學生想象林肯當時的神情,然后自己演講,再聽聽自己同桌的演講,然后組織學生交流自己的感受。學生在對上面的兩處話語理解的基礎上,加上自己的朗讀感悟,不難理解為什么林肯能贏得大家贊嘆的掌聲?這掌聲中包含著什么?讓學生再次明白了是林肯仁愛正義等品質使人折服。
以上三處涉及到林肯的演說,語言深入淺出、充滿感情。老師不必做過多的講解和分析,而是讓學生多朗讀,運用角色體驗,走進文本,和文本對話,真正理解文本。
四、課文第六自然段
1、師簡單介紹一下美國的南北戰爭歷史,使學生了解“裂開的屋子”是指當時美國正處于南北兩種制度并存的局面。
2、指名朗讀林肯在演說的這句話,理解含義。
“站立不住”、“塌下去”的含義是本段學習的重點,我通過讓學生反復朗讀林肯的話語,老師適當的講解、點撥,體會林肯總統的高瞻遠矚以及其所具有的人類的愛心和仁慈。
五、總結課文
鞋匠的兒子正是在對手的歧視、批評、羞辱的步步升級下,奮力以求,作出了偉大的成就,讓世界永遠記住了這個名字——林肯,記住了他自信、瀟灑、寬大、正義的形象。批評、嘲笑、毀謗的石頭,有時正是通向自信、瀟灑、自由的臺階。那些沒有被嘲笑與批評的黑暗所包圍過的人,就永遠無法在心里點起一盞長明之燈。
六、拓展延伸
組織學生課外收集一些有關林肯的小資料,再結合本次學習課文中的所悟所感,以“我眼中的林肯”為題,舉行一次演講會。
這個過程,是指導學生自主讀書、思考的過程,也是引導學生更加深入理解論文內涵的過程,通過合作探究,發展學生的思維,發展學生的語言。
板書:
21 鞋匠的兒子
林肯 參議員
當選 大笑
演講 靜默
流淚 贊嘆
《鞋匠的兒子》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本文是新課程標準六年級上冊第六單元21課。是一篇寫人的文章,課文通過一詳一略的兩件具體的事例,在事例中抓住了對人物語言的細節描寫,敘述了兩度當選為美國總統的林肯,雖然出身貧寒,但面對態度傲慢,自恃上流社會的所謂“優越的人”的嘲諷,憑自己的智慧與寬容,捍衛了尊嚴,贏得了大家的信任和愛戴。
全文共6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寫當林肯成為美國總統時,那些上流社會的人,都有點尷尬,想要羞辱林肯。第二、三、四、五自然段寫林肯面對參議員的嘲笑,以他出類拔萃的才華,贏得了大家的尊重。第六自然段寫林肯堅定地反對國家分裂,領導人民維護了國家統一。
在這一課中,作者寫得最多的是人物的語言。要想品讀林肯,那么就勢必抓住這幾處對人物語言的刻畫。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通過文本去感悟人物形象
二、說教法
1.緊扣題目
以文章的題目《鞋匠的兒子》為著眼點,感悟林肯的人格魅力。林肯是一個鞋匠的兒子,而參議員又是以此來羞辱林肯,但林肯也是對“鞋匠的兒子”這一話題展開他精彩的演講,使得“鞋匠的兒子”這一名詞賦予了更深層的含義即“平等”這一概念。
2.抓住主線
課文是一片寫人的文章,在刻畫人物形象時,通常的寫作手法是對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等進行細致描寫。而本課主要抓住人物的語言描寫來突現人物的精神風貌,人格魅力。
在教學中牢牢抓住林肯的演講辭進行研讀感悟是重點,讓學生透過語言文字的表面去挖掘深層的內涵是關鍵,看似平淡普通的語句,卻蘊含著深刻的哲理,沒有華麗的辭藻,有的只是那樸實的話語,只有從中讀出人物的內心,才能讀出人物的神來,真正讀出人物的魅力所在。
因此在教授時,層層推進,讓學生抓住林肯的語言,逐句進行探討。比如:三個“永遠”,多次提及父親與修鞋等。讓學生對林肯有了實質性的了解,體會他深深地愛著父親,深深地愛著人民,深深地愛著國家,不僅是鞋匠的兒子,還是美國人民的兒子,把林肯的平民思想與人格魅力完美統一起來。
3.借助輔線
刻畫人物上,有時從側面也能烘托處人物的形象。本課,參議員對林肯的態度發生戲劇性變化的線索“尷尬——羞辱——大笑——靜默——贊嘆”也是文章的重點。
在教授時,首先質疑:林肯究竟發表了怎樣的演說,使得他們的態度發生如此巨大的變化?激起學生探究的興趣;其次,通過參議員們逐步的態度變化的過程,使林肯這一人物形象逐漸豐滿。
三、說學法
1.以讀促情
閱讀教學的根本目的在于學會閱讀和發展語言,那最佳的唯一的方法就是多讀,熟讀。反復讀,也就是說,課文“典范”是憑借,閱讀實踐是根本,以課文為憑借,以讀書活動為根本的外部語文信息的加工內化過程。教師要不斷創造機會,采用多種方法讓學生充分讀書,讀而不厭,讀中理解。通過反復朗讀,每次讀都有新的體會,從而感受文章內在的思想。
2.以思為重
純粹的以讀為讀不是重點,在朗讀中應加入自己的思想。只有思考探索,才能有所得,對課文理解更加深刻。因此,在學習課文時,學生應積極進行思考。比如:林肯三次語言中,都提到自己的父親,并表示自己不如父親。三次所說的是否都是一個意思,那這樣又何必多次說明呢;他為什么不以鞋匠的兒子為恥呢?等問題。都是把握文章的重要問題,只有通過思考,才能真正意義上去理解林肯這一人物形象。
《鞋匠的兒子》說課稿 篇3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你們好!我今天說的課題是《鞋匠的兒子》,下面我從以下幾方面說這堂課的設計:
一、說教材
《鞋匠的兒子》是蘇教版國標本第十一冊一篇課文,是一篇寫人的文章,課文通過一詳一略的兩件具體的事例,在事例中抓住了對人物語言的細節描寫,讓人物的人格魅力展示在我們的面前。第一個事例抓住一個特定的場面,寫了當選為美國總統的林肯,雖然出身卑微,但面對態度傲慢、自持上流社會的所謂“優越的人”的嘲諷,憑自己的智慧與寬容,以精彩的演講捍衛了尊嚴,贏得了大家的信任與愛戴。第二個事例寫了林肯就任總統后不久南方發動分裂戰爭,林肯號召人民結束分裂,維護國家統一。兩個事例聯系緊密,正是這位總統充滿愛心,提倡平等,具有偉大的人格魅力,才會領導人民反對分裂,維護國家的統一。
二、說教法
1、熟讀
閱讀教學的根本目的在于學會閱讀和發展語言,那最佳的唯一的方法就是多讀,熟讀。反復讀,也就是說,課文“典范”是憑借,閱讀實踐是根本,以課文為憑借,以讀書活動為根本的外部語文信息的加工內化過程。教師要不斷創造機會,采用多種方法讓學生充分讀書,讀而不厭,讀中理解。
2、精思
學生朗讀如不啟動思維,不用心體悟,精彩的語句浮光掠影地在學生大腦中閃過是談不上消化和積累的,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以消極被動的“接受式閱讀”向質疑問難的“探究式閱讀”轉變,鼓勵學生積極探究,大膽質疑,讀出共性中的個性。
課文主要抓住人物的語言描寫來突現人物的精神風貌,人格魅力。在教學中牢牢抓住林肯的演講辭進行研讀感悟是重點,讓學生透過語言文字的表面去挖掘深層的內涵是關鍵,看似平淡普通的語句,卻蘊含著深刻的哲理,沒有華麗的辭藻,有的只是那樸實的話語,只有從中讀出人物的內心,才能讀出人物的神來,真正讀出人物的魅力所在。在教學第一處演講辭時設計“為什么在嘲笑聲中說了這四句話,會使整個參議院陷入靜默呢?你覺得四句話中最有分量的是哪一句?最讓參議員笑不出來的是哪一句呢?”引領學生關注文字背后的東西,緊緊抓住“非常、一定、永遠、那么”幾個關鍵詞,尤其是三個“永遠”,以“初讀——感悟——再讀”的形式通過學生自己的理解和適當的引導,感悟這段話的內涵,層層遞進地感受林肯的人人平等思想。在教學二三處演講辭時更是層層深入,由那個愿為傲慢的參議員服務推及到每一個人,體現人與人沒有高低貴賤之分的思想,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博大胸懷。在教學第四處演講辭時,讓學生對林肯有更實質性的了解,體會他深深地愛著父親,深深地愛著人民,深深地愛著國家,不僅是鞋匠的兒子,還是美國人民的兒子,把林肯的平民思想與人格魅力完美統一起來。
3、感悟
語文學習的關鍵是感悟自得,指導學生邊讀書邊進入角色,換位思考,設身處地,解讀課文中的語言文字,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時始終緊扣“鞋匠的兒子”感悟課文,突現林肯的演講魅力及人格魅力。一位傲慢的參議員的羞辱正是拋出了一個話題,對“鞋匠的兒子”的蔑視引發出一番精彩的演講。林肯正是牢牢抓住“鞋匠的兒子”這一話題,以及對“鞋匠的兒子”的全新理解打動、感化、號召了人與人之間要充滿愛心,提倡平等。每一次的演講都使“鞋匠的兒子”這一形象更加光輝,更加偉大。讀完全文,對課題以“鞋匠的兒子”有了更深層次的解讀。
此外,在教學中我還讓學生在朗讀中悟情、悟意、悟神。通過初讀,初步感知文字表面的大意,通過品讀領悟文中蘊涵的情感。重點段落層層遞進地反復感情朗讀,深入體會林肯偉大的人格魅力,受到思想的啟迪。
三、說學生
對于高年級的學生來說,從林肯的話語,如:我非常感激你使我想起我的父親。他已經過世了。我一定會永遠記住你的忠告,我永遠是鞋匠的兒子。我知道我做總統,永遠無法像父親做鞋匠那樣做得那么好。從表面來理解這段話似乎是很容易的,要學生概括出“自信、寬容“等字眼來贊美林肯的品質也不是太困難。但是,現在的有些學生,受到社會一些不良習氣的影響,在生活上比較愛攀比,虛榮心比較強,一部分學生為父母的職業而感到深深的自卑,甚至羞于提到自己的家人。學生的成長離不開各方面的因素,我不能保證自己僅靠一堂語文課就收到成效,但我會盡自己最大的努力,憑借課文具體的語言材料,通過語文課這一途徑,使林肯高大的形象深深地樹立在每個同學的心中,打動他們的情感,使他們受用一生。
怎樣使學生通過具體的語言材料,體會寬容是一種力量,自尊、自信、仁愛是一種人格魅力,在生活中真正做一個寬容大度、正義仁愛的人,這也是本堂課教學的重難點所在。
四、說學法
1、邊讀邊畫邊想,培養學生的動腦動手能力,增強其思維能力。
2、抓住重點詞句品味,體會思想感情,受到思想教育。
3、采取多種多樣的“讀”,培養朗讀能力和學生的綜合素質。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
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一篇寫人課文——《鞋匠的兒子》(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
1、自由讀,自學生字,畫出不理解的字詞;
2、指名分段朗讀課文,交流自學情況,解決生字詞;
3、明確 :詳略兩部分
(三)、課文第一自然段
1、參議院的議員們為什么感到尷尬?
2、學生自讀第一自然段后組織交流。
因為林肯的父親是個鞋匠,因為美國的參議員們大部分出身于名門望族,從未料到要面對的總統是一個卑微的鞋匠。
3、抓住“尷尬”一詞指導學生朗讀。
在這一環節中,以“尷尬”一詞入手,從“從未料到,自以為是”等語句中體會到參議員生氣甚至被觸怒的神情,讓學生感受到當時的氣氛。
(四)、課文的第二——五自然段是全文的重點部分,通過鞋匠的兒子——林肯在羞辱他的參議員面前說的三段飽含激情的話,展示了林肯仁慈、正義、謙虛誠懇的品質。在教學中,我以參議員態度變化為線索,緊緊抓住這三段話語,組織學生反復品位誦讀,使林肯高大的形象樹立在學生的心中。
1、請同學們默讀第二至五自然段,找出三個反映參議員對林肯態度變化的關鍵詞語。
(相機板書:大笑 靜默 贊嘆)
2、面對參議員的大笑、羞辱,林肯是怎樣做的?指名學生讀讀林肯的話語,讓學生說說想法。
第一處:
“我非常感激你使我想起我的父親。他已經過世了。我一定會永遠記住你的忠告,我永遠是鞋匠的兒子。我知道我做總統,永遠無法像父親做鞋匠那樣做得那么好。”
● 面對他人的“羞辱”,一般人會很生氣,會立馬給予回擊。面對突如其來的羞辱和嘲笑,林肯沒有拍案而起,沒有惱羞成怒,沒有嚴加指責,而是靜等“大家的笑聲停止后”,說“非常感謝”,這里包含的人的寬容、大度與大氣,令參議員們感到震驚。
● 林肯說父親“已經過世了”。參議員們嘲笑一個已經過世的老人;每一個有良知的參議員,都會在感到自己這樣做的卑微,不合身份。
● 林肯坦蕩的胸懷,以及對鞋匠父親發自內心的敬愛,使得傲慢的參議員的“羞辱”打在了棉花上,也使得參議員的嘲笑,蒼白無力,反而顯出自己的小人情懷。
將別人的惡意,轉化為對自己的“善意”,這份修養,這份智慧,使參議員們感到內疚不安,感到羞愧難當,并為自己的嘲笑無自慚形穢,他們只能由“嘲笑”而轉為“靜默”。
第二處:
“就我所知,我父親以前也為你的家人做鞋子。如果你的鞋子不合腳,我可以幫你改正它。雖然我不是偉大的鞋匠,但我從小就跟父親學到了做鞋子的藝術。”
● 林肯坦誠,父親曾為這位參議員家人做過鞋。傲慢的參議員抓著一位曾經為他家服務過、勞動過的老人,攻擊他的總統兒子,體現出的,是出身名門望族的參議員對勞動者的不尊重。林肯恰恰是尊重勞動者,甘愿做一名修鞋的勞動者。一比較,參議員傲慢背后的人格的渺小,盡顯其中。這一份意思,林肯沒言說,聽者卻能從中感受到,這就是林肯的智慧。
● 我懷疑,那位傲慢的參議員聽到這話,會聽出一些言外之意。比如“不合腳”、“修理”之外的意思。林肯不是一個懦弱的人,他是一個經常與苦難、困苦做斗爭的人,對于傲慢的參議員,他的話,話中有話。也正因此,他又面向全體參議員,從而將這潛藏攻擊的話,轉接過來,不使那位攻擊他的參議員過分難堪。
第三處:
“對參議員的任何人都一樣,如果你們穿的那雙鞋是我父親做的,而它們需要修理或改善,我一定盡可能地幫忙。但是有一件事是可以確定的,我無法像我父親那么偉大,他的手藝是無人能比的。”
● 如果說對那位攻擊林肯的參議員的話,有些“言外之意”的話,那么對于參議院的其他參議員說的話,“一定盡可能幫忙”,那是一種真誠的平等,并不以總統自居。提倡平等是林肯最重要的從政精神,這從他的《解放黑奴宣言》里可以領略到。
● 其實,這里林肯的話里還有另一層“言外之意”:這就是林肯愿意為大家來服務,為國家來服務,并且,他“做總統”也會“象他父親做鞋匠”一樣優秀。而且,林肯的語調是謙虛的。
● 林肯對父親的熱愛的表述,達到高潮,他的激動的淚水,他對鞋匠父親的感恩與崇敬,使得每一個為人子、為人父的參議員,都從內心里敬佩這位出身卑微而人格高尚、智慧卓越的總統。
短短三句話,參議員從最初的羞辱和嘲笑,轉變成最終的贊嘆的掌聲,這源于林肯的坦誠,林肯的大度,林肯的寬容,林肯對父親的愛戴,林肯的平等思想,林肯的勞動光榮的思想,林肯處理突發事件的高超技術,這一切加起來,那就是林肯的智慧。林肯以他的真誠贏得了大家的贊譽,他使大家相信:一個勇于承認自己卑微的身份、對人對已很誠實的人最值得信任。
4、再抓住三個“永遠”、“一定”等詞,指導學生運用多種方法反復誦讀,引導學生從中體會到第一個“永遠”是林肯要牢記那位參議員的所謂忠告,努力改變森嚴的等級觀念。第二個“永遠”是自己要永遠做鞋匠的兒子,不因地位改變而改變,第三個“永遠”是對父親的贊美。
林肯對這位參議員說的這段話,是學生學習的難點,我通過簡單的填空的形式暗示學生要善于讀書,讀書要有方法,要抓住一些關鍵詞語來理解課文豐富的內涵。
5、聽到林肯的這翻話后,參議院一片靜默,他們心里平靜嗎?會想些什么?
這個問題的提出,其實也是為了通過學生的想象,讓他們感受到是林肯總統的襟懷坦蕩、寬容大度讓參議員們從開始的大笑到現在的靜默。
6、林肯接著對那參議員說的話語中,課文的第四自然段,這里的“鞋子”僅僅是指穿的鞋子嗎?請學生默讀后思考。引導學生知道改正鞋子也就是指人與人之間的合作和幫助,領悟林肯不卑不亢的作風。
相同的詞語,在不同的語境中有著不同的含義,這就要求學生認真讀書,不僅要讀懂句子表面的意思,更要力透紙背,讀出文字背后的含義。
7、指名學生以林肯的口氣來說說這段話,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從中體會林肯從小就具有的勤勞、儉樸的優秀品質。
語文學習的關鍵是感悟自得,指導學生邊讀書邊進入角色,解讀課文中的語文文字,真正理解人物的心聲。
8、林肯對所有的參議員說的話在文章的第五自然段,我要求學生想象林肯當時的神情,然后自己演講,再聽聽自己同桌的演講,然后組織學生交流自己的感受。學生在對上面的兩處話語理解的基礎上,加上自己的朗讀感悟,不難理解為什么林肯能贏得大家贊嘆的掌聲?這掌聲中包含著什么?讓學生再次明白了是林肯仁愛正義等品質使人折服。
以上三處涉及到林肯的演說,語言深入淺出、充滿感情。老師不必做過多的講解和分析,而是讓學生多朗讀,運用角色體驗,走進文本,和文本對話,真正理解文本。
(五)、課文第六自然段
1、師簡單介紹一下美國的南北戰爭歷史,使學生了解“裂開的屋子”是指當時美國正處于南北兩種制度并存的局面。
2、指名朗讀林肯在演說的這句話,理解含義。
“站立不住”、“塌下去”的含義是本段學習的重點,我通過讓學生反復朗讀林肯的話語,老師適當的講解、點撥,體會林肯總統的高瞻遠矚以及其所具有的人類的愛心和仁慈。
(六)、總結課文
鞋匠的兒子正是在對手的歧視、批評、羞辱的步步升級下,奮力以求,作出了偉大的成就,讓世界永遠記住了這個名字——林肯,記住了他自信、瀟灑、寬大、正義的形象。批評、嘲笑、毀謗的石頭,有時正是通向自信、瀟灑、自由的臺階。那些沒有被嘲笑與批評的黑暗所包圍過的人,就永遠無法在心里點起一盞長明之燈。像林肯先生那樣,尊敬自己的父母,熱愛自己的父母,并且學會以寬容的心態、智慧的方法對待別人的誤解甚至攻擊,相信大家一定能做到。
(七)、拓展延伸
組織學生課外收集一些有關林肯的小資料,再結合本次學習課文中的所悟所感,以“我眼中的林肯”為題,舉行一次演講會。
這個過程,是指導學生自主讀書、思考的過程,也是引導學生更加深入理解論文內涵的過程,通過合作探究,發展學生的思維,發展學生的語言。
寫話:簡單介紹自己的父親或母親。
六、設計思考
我在設計時,側重體現樸實、真實的課堂教學,追求簡簡單單教語文,在平實的課堂教學中達到效果,注重發展學生的思維,陶冶學生的情操。因此,我著重考慮了以下幾個方面:
1、議員心態變化作為切入點,以此為主線,全面鋪開,展開教學,然后抓住林肯說的三段話重點理解,讓學生體會出林肯的偉大人格魅力。
2、以朗讀為主,讓學生在朗讀中感悟(1)、第一課時初步感知全文,領悟文中蘊涵的情感。(2)、朗讀重點段落,主要是林肯說過的話語,深入體會林肯偉大的人格魅力。(3)、回讀重點段落,再次在文章的字里行間里體會作者表達的情感。
3、注重培養學生學習的方法。整個教學過程中,在設計上體現出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自能讀書能力的培養,如:學生在感受較深的語句旁邊作批注;自主收集資料等。
林肯的智慧是長在他的勤奮上的。林肯出生農民家庭。小時候家里很窮,沒機會上學,一生中進學校的時間,加在一起總共不到一年。但他勤奮好學,一有機會就向別人請教,沒錢買紙筆,他就在土沙地上和木板上寫寫劃劃,練習寫字,他放牛、砍柴、挖地時懷里也總揣著一本書,休息的時候,一邊啃著粗硬冰涼的玉米餅子,一邊津津有味看書。晚上,他在小油燈下常讀書讀到深夜。
林肯的智慧是長在他的“善”的情懷上的。他當鄉村店員時,有一次,一個顧客多付了幾分錢,他為了退還這幾分錢竟追趕十幾里路。還有一次,他發現少給了顧客二兩茶葉,跑了幾里路把茶葉送到那人家中。他每到一處,都受到周圍人的喜愛。年輕的林肯看到南方對黑奴的迫害,憤怒地說:“太可恥了!等一天我有了機會,一定要把這奴隸制度徹底打垮”
林肯的智慧是長在苦難之上的。林肯9歲時母親去世,15歲才開始讀書;24歲時他與人合伙做生意,卻經營不善而倒閉,并因此負了15年的債;25歲時他的初戀安妮因病去世,此后經常出現情緒抑郁;32歲時他與瑪麗·托德小姐結婚,婚后時因妻子脾氣暴躁而經常有家不歸;35他時開始競選公職,幾乎輸掉了每次的重大競選;52歲時他當選美國總統,結果南北戰爭很快爆發,戰爭中一再失手,本來計劃打兩年的內戰整整打了四年,令林肯飽受煎熬……這些苦難,在強者面前,都逐漸轉變為難得的人生財富。
讀林肯,一篇《鞋匠的兒子》是不夠的,即使在文末加上幾句林肯的名言,也不足以讓學生們了解林肯這個人。但對于六年級的學生來說,知道林肯具有優秀的品質(如:寬容、坦誠、勞動光榮、對父母的尊敬等)就已經足夠了。
《鞋匠的兒子》說課稿 篇4
各位老師、同學|:
大家好!
我是國培語文一班的楊含,我來自鶴壁市福源小學,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鞋匠的兒子》,是我在影子教師教育實踐時教學課文的其中一篇。
我沒有按套路出牌,調整了說課的程序,采取了變式說課。
一、說課程序的調整
常規順序: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流程
變式說課:說教材--說學情--說學法--說教法—說流程--說反思
我認為教師在深入研讀教材時,同時更應該關注學情,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對學生學法的指導,進而選擇教法,預設流程,我這是教后說課,我覺得反思必不可少。
二、說教材
本文是六年級上冊一篇寫人的文章,課文通過一詳一略的兩件事例,在事例中抓住了對人物語言的細節描寫,敘述了兩度當選為美國總統的林肯,是鞋匠的兒子,雖然出身貧寒,但面對羞辱與嘲笑,憑自己的智慧與寬容,捍衛了尊嚴,贏得了大家的信任和愛戴。
《新課程標準》指出:要訓練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有一定速度和語感,同時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
于是,我設定了兩個學習目標。
學習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體會寬容是一種力量,學習林肯寬容、謙虛、正義的優秀品質。
三、說學情
我教育實踐的是六年級語文,在優勝路小學,語 文老師是省級名師,性格淡定內斂。通過我的聽課與跟蹤觀察,結合我對學生的書面問卷調查,學生語文素養不錯,課外閱讀廣泛,被評為“書香班級”名不虛傳。
面對這些是優勢,也是壓力,也是動力。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不是問題,關鍵是方法要新,要吸引學生,要和名師有殊途同歸之作用。讓省城學生接受我這個鄉下老師,甚至是想學生悅納我。
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我確定了對學生的學習方法的指導。
四、說學法
1、以讀求悟
在學習方法上,講課先一天我布置了預習,上課時我采用“以讀代講、讀中感悟”的方法,讓學生多種形式朗讀文本,深入感悟,重視學生的個體體驗,指導學生從“讀相同的文字讀出不同感受,讀不同的文字讀出相同的感受’’。
2、悟中會情
通過學生的朗讀中的個體感悟,我讓學生在感悟的基礎上,體會文本的情感,體會林肯的人格魅力,從而突破難點,實現第二個教學目標。
在教學方法上,我采用“兩線一關系”的方法來處理。
五、說教法
1、緊抓主線 研讀人物
抓住人物的語言描寫,引領學生關注文字背后的東西,緊緊抓住“非常、一定、永遠、那么”幾個關鍵詞,尤其是三個“永遠”,以“初讀——感悟——再讀”的形式通過學生自己的理解和適當的引導,感悟這段話的內涵,層層遞進地感受林肯的寬容品質,人人平等思想。
2、借助輔線 體會魅力
關注參議員的態度變化: 參議員對林肯由尷尬--羞辱--嘲笑--靜默--贊嘆的變化,這是由于林肯的精彩演講!正是被林肯的人格魅力所折服。
3、理清關系 朗讀感悟
理清暗線和主線的關系,指導學生整體讀林肯的三段話,感悟人物的魅力。
為了幫助理清關系,我還精心設計了教學流程和板書設計。
六、說流程 大膽調整
在課文激趣引入時,我預想到學生會說到林肯是美國最偉大的總統之一,說到南北戰爭,而文章的第六自然段的開頭就是“林肯是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總統之一”,內容是林肯在南北戰爭中的態度“反對分裂,維護統一”,于是,我為了課堂流程的流暢自然,我大膽調整了教材順序,緊接導入以后,先學習第六自然段,再回過來學習一到五段,然后總結全文。
實踐證明,我對教材的調整,一方面導入自然流暢,另一方面有利于對課文的拓展升華。
我的這些想法,在我設計的板書上可以體現出來。
(板書體現)
21 鞋匠的兒子 → 林肯 ←
↑ 反對分裂 維護統一 ↑
↑ 寬容謙虛 感恩樸實 ↑
尷尬、羞辱、嘲笑 → 靜默 → 贊嘆
七、說反思之反思
《鞋匠的兒子》教學結束后,我結合老師的評課,我寫了第一篇反思,但重點是在敘,敘對評課切入點的思考,這次我又對講課和上次反思又重新反思,寫了第二次反思,故我稱之為說反思之反思。我從三點來做總結。
1.讀中體悟
抓住重點語句(林肯的三段演講詞)、關鍵詞(非常,一定、永遠)讓學生多朗讀,深入感悟。
2.悟中追問
在讓學生說讀后感悟時,再追問你是怎么讀出這種感受的?這樣追問,再讓學生來讀出這種感受。(例如:學生說用激動萬分的語氣讀第三句演講詞時,再追問一句你是怎么讀出這種感受?你給同學們讀出來吧,通過學生的讀讓學生評價,意見一致后再讓學生一起用激動萬分的語氣來朗讀感悟。)
3.問中升華
學習課文后,你學習了林肯的那些優秀品質?你準備學習哪種品質?怎樣學?在對學生的問中達到對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育升華。
在反思的小標題上我采用了頂針手法,“讀—悟—問—感”,環環相扣,密不可分,我給這種方法起名為“四字一線”教學法,在教學中時刻關注課堂的生成,抓住教學契機,處理靈活。
七、共勉
紙上得來終覺淺,
絕知此事要躬行。
----陸游
最后,我用陸游的詩“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來和大家共勉,這次國培學習,理論知識營養豐富,影子教師實踐深入,我們將在以后工作中把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不負此次國培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