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語文教案 > 小學語文教案 >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案 > 19古詩二首(精選16篇)

19古詩二首

發布時間:2022-12-05

19古詩二首(精選16篇)

19古詩二首 篇1

  教學目標:1、學會本課的5個生字(其中1個多音字“還” )及新詞。2、能看注釋,初步了解詩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問題。3、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默寫課文。4、了解詩句所描繪的景色,感受詩人對大自然景物的喜愛,對壯麗山河的贊美;體會詩人閑適、歡快的心情。教學重點:了解詩句所描繪的景色,感受詩人對大自然景物的喜愛,對壯麗山河的贊美;體會詩人閑適、歡快的心情。教學難點:對“樹陰照水愛晴柔”等詞句的理解。課時:2課時。                          第一課時 早發白帝城教學目標: 1、學會本首詩中的3個生字及1個多音字“還”, 正確讀寫“白帝城、江陵、猿聲”等詞語。2、有感情的朗讀、背誦并默寫古詩。3、學習利用注釋,展開想象,讀懂古詩。4、理解詩句意思,想像詩歌所描繪的景象,感受詩人的心境,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和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教學重點:通過理解詩句,感受詩的意境美。教學難點:理解詩中重點詞句,讀懂古詩。教學準備:1、多媒體課件。2、讓學生課前查閱與這首古詩相關的資料。教學過程:一、復習舊知,導入新課:1、背誦《絕句》,說說詩意。2、師:今天,我們繼續學習一首唐代詩仙李白的《早發白帝城》。二、學生利用課前查閱的資料簡要介紹作者李白,教師加以補充。三、解題:師:齊讀課題《早發白帝城》,誰知道這首詩題目的意思?早:早上。發:出發。白帝城:地名,在今重慶奉節城東白帝山上,位于長江三峽一帶。城居高山,地勢險要。四、指導自學:出示自學要求:1、自學生字詞,自由朗讀本詩,要求讀得正確、流利;2、利用注釋讀懂本詩,體會詩中流露出詩人怎樣的心情;3、畫出不理解的地方,通過查閱工具書,嘗試自己解決問題。五、匯報自學情況:1、指名學生用自己最喜歡的方式匯報朗讀。2、這首詩寫的是什么內容?3、從一二兩行詩中,你讀懂了什么?復習[y1] “夸張”手法的運用。4、這兩行詩是什么意思?(早晨離開了仿佛在彩云中間的白帝城,千里迢迢的江陵一天就可以到了。)5、指導朗讀一二行詩。6、你對后兩行詩是怎么理解的?7、這兩行詩表現了行船之快,我們應該用怎樣的語氣來讀?(輕松、愉快)8、指導朗讀,學生試讀。六、體會詩人心情及詩歌意境1、利用課前查閱的資料交流:為什么詩人會覺得船行得特別快?(順水行舟;作者愉快的心理使然。)2、正因為如此,所以詩人在第一句就寫道“朝辭白帝彩云間”。為什么詩人說白帝城仿佛是在彩云中間呢?(地勢高;作者心情高興。)3、展開想象:詩人在得到赦免的消息后,他會想些什么呢?你能想象出詩人順流而下,行船經過三峽,見到長江兩岸奇麗的景色時,那種欣喜的樣子嗎?學生自由描述。4、讓我們一起來感受詩人喜悅的心情吧!課件播放音樂,學生帶表情齊聲朗誦。5、背誦。七、課堂小結:這首詩通過對行船的輕快和沿途壯麗景色的描繪,表達了詩人重獲自由后輕松喜悅的心情。整首詩氣勢奔放,情景交融,極富浪漫主義色彩。八、作業:1、必做:背誦并默寫古詩。2、選作:課外找一兩首李白的詩讀一讀、背一背。                           第二課時小池教學目標: 1、學會本首詩中的1個生字,并了解詞語的意思!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并默寫課文!3、學習利用注釋,展開想象,讀懂古詩。4、想象詩中描寫的美麗景色,增強對自然景物的熱愛之情。教學重點:學會本課生字,會朗讀背誦課文。教學難點:理解詩中重點詞句,讀懂古詩。教學過程: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1、(出示美麗的大自然的錄像片斷,并配上優美的音樂。)  同學們,看看這大自然吧,萬物總是那么和諧的相處,使大自然如此的美麗。從古至今不知道有多少詩人用他們的筆來贊美過大自然的萬物。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其中的一首:《小池》(板書:小池)2、介紹作者:這首詩是唐朝的楊萬里寫的。二、新授:1、出示圖片,說說看到了什么?(小池塘、泉眼、樹陰、幾片生機盎然的荷葉、幾只小小的錯蜒)(板書:泉眼、細流、樹陰、小荷、蜻蜓)2、詩人是怎么描寫這么美的小池的呢?大家自己去讀讀詩吧。不認識的字,請拼音朋友幫幫忙。3、學生自由讀詩。4、檢查自讀情況。出示生字:惜、洗、柔。并指名讀全詩,老師正音。5、全班齊讀。三、指導朗讀,體會詩意1、指導一、二句。(1)指名讀詩的一二句。(2)看課件。老師配樂說:一道細流緩緩從泉眼中流出,沒有一點聲音;池畔的綠樹在斜陽的照射下,將樹陰投入水中,忽明忽暗,清晰可見。(3)這么寧靜的景色,我們該怎么讀呢[y2] ?(4)學生自由練讀。(5)指名讀。2、指導朗讀三、四句。(1)看課件。老師配樂說:荷葉剛剛從水面露出一個尖尖角,一只小小的蜻蜓就立在它上頭了。)(2)哪位同學知道,這是描寫什么季節的池塘?為什么?(初夏。夏季才有荷葉和蜻蜓,而荷葉才剛剛露出尖尖角,說明這是剛到夏天的時候)(3)多么細小而有趣的大自然的片斷,竟然被細心的詩人觀察到了。如果你是詩人楊萬里,此時你會怎樣來吟誦“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呢?(4)指名反復讀。讀出欣喜的語氣。(5)全班朗讀。3、有感情的朗讀整首古詩。四、老師范讀,想像詩境。1、老師配樂范讀,學生閉上眼睛邊聽邊想像一幅小池圖。2、指名說想像到了些什么[y3] 。五、背誦古詩,總結全詩。1、全班比賽背。2、你喜歡這首古詩嗎?為什么?(板書:寧靜、美麗)3、小池只是大自然中的一個非常非常小的部分,大自然中還有更多美麗的景色呢。這些美景正等待著小朋友去發現,去觀賞,去贊美。當然,大自然更期待你們去愛護萬物,保護環境。這樣,美景才會越來越美,越來越多。六、指導生字。1、給生字組詞。2、指導寫字。注意:“惜”字和“借”字的區別!罢铡弊质巧舷陆Y構。上面的“日”和“召”一樣長。七、布置作業。1、默寫古詩。2、畫畫你心中小池的樣子。 [y1]詩人從哪里出發、要到哪里去、距離多遠、需要多少時間? [y2]聲音要輕柔、甜美、速度稍慢 [y3]學生自由發揮,可以和詩中的一樣,也可以聯想更多的東西

19古詩二首 篇2

  《涼州詞》

  教學目標

  1.學認2個生字,練習寫好6個漢字。

  2.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課文。

  3.通過讀這首古詩,感悟邊關將士悲苦的生活。

  教學重點與難點

  品讀悟詩情。

  教學過程

  一、音畫時尚導入:

  1.師播放兩段有特色的樂曲,引導學生想象情境,再根據情境聯想詩歌。

  2.生交流匯報并背誦相關的詩句。

  3.導入新課,板題、解題、讀題。

  (解題)涼州詞:為盛唐時流行的一種曲子(涼州歌)配的唱詞,不是詩題,而是一種曲調名。當時許多詩人都喜歡這個曲調,為它填寫新詞。因此唐代許多詩人都寫有《涼州詞》。

  二、初讀感知。

  1.出示合作學習要求:

 。1)將這首詩讀給同桌聽,要求讀準、讀通。

 。2)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的主要意思。

  (3)將自學中不懂的地方標出來或寫下來。

  2.學生按要求學習。

  3.匯報。

  (1)指名讀文,齊讀課文。

 。2)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的主要意思。

 。3)質疑。

  三、品讀悟詩情。

  針對學生的疑問,引導學生悟情。

  如疑:“欲飲琵琶馬上催”什么意思?

  “醉臥沙場君莫笑”(為什么戰前還要喝酒呢?)

  引導:“飲”是飲什么?琵琶聲聽過嗎?有什么感覺?(相機介紹這句詩的意思。)

  “醉”是因什么醉?看看詩中哪些詞語與酒有關?

  過渡:以上這些詞語都與酒有關,但是不是席上只有酒?

  1.想象:席上除了酒,還有哪些東西?

  2.為什么在詩人的眼中只有這紅紅的葡萄酒,而別無他物?

  3.說一說:酒有哪些作用?

  4.戰士們有哪些苦衷或煩惱?他們想借酒忘掉什么?

  5.問:這一杯酒喝完了嗎?為什么?

  6.如果你是這位戰士,出征前你會對父母、妻兒或自己說些什么?(配樂)

  7.面對此情此景,你有什么感受?

  8.練讀詩句,將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

  9.配樂賽讀,齊讀。

  10.背誦。

  四、拓展延伸。

  1.學生交流背誦其他的邊塞詩。(略)

  2.教師推介。

  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

  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

  ——杜甫《兵車行》詩句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詩句

  邊地多陰風,草木自凄涼。

  ——李益《從軍苦樂行》詩句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

  ——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詩句

  五、書寫鞏固。(用鋼筆或毛筆書寫這首詩)

  六、作業:

  1.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課文。

  2.把你喜歡的詩句抄寫下來,有興趣的同學可用毛筆寫一寫。

  3.積累其他的邊塞詩。

  板書設計:

  涼州詞

 。ㄌ疲┩鹾

  馬上催   殘酷

  醉  幾人回?  悲苦

  第二課時

  《示兒》

  教學目標

  1.自主識字2個,練習寫好2個漢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詩人深厚的愛國之情。

  3.默寫這首詩,積累其他的愛國詩篇。

  教學重點

  誦讀,感悟詩情。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問:你們聽說過遺書嗎?遺書一般交代哪些內容?

  2.生交流。

  3.引入課題,板書課題,讀題。

  4.師介紹當時的時代背景。

  二、初讀感知。

  1.出示合作學習要求:

 。1)將這首詩讀給同桌聽,要求讀準、讀通。

  (2)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的主要意思。

 。3)將自學中不懂的地方標出來或寫下來。

  2.學生按要求學習。

  3.匯報。

 。1)指名讀文,評議并隨機正音。

  (2)強調“祭”的讀音。

 。3)齊讀課文。

 。4)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的主要意思。

  4.質疑,集體解疑,師相機指導。

  三、感悟詩情。

  1.默讀全詩。

  2.談自己的感受(或:你有什么想對詩人陸游說的?)。

  3.表演課本劇,幫助理解。

  師:詩人陸游馬上要離開人世了,回首自己走過的路,回首至今仍在金人鐵蹄下的家鄉,再看看毫無斗志的南宋朝廷,心中自是另一番滋味。想一想,陸游在臨終前會對家人說些什么?

  (1)組內表演課本劇。

  (2)師生合作表演。

  4.誦讀詩歌。

  四、拓展積累。

  1.教師推介《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和《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2.學生交流背誦其他的愛國詩歌。

  五、作業:

  1.背誦并默寫《示兒》。

  2.背誦其他的與愛國有關的古詩。

19古詩二首 篇3

  教學目的要求:

  1.在理解古詩詞句的基礎上,領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學習詩人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

  2.學會本課8個生字,理解詞句。能夠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和默寫這兩首詩。

  教學重點難點:

  1.弄懂每個詞,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2.指導朗讀。

  教學思路:

  本課是兩首古詩,教學第一首古詩《夜宿山寺》時,按四步滲透,教給學生學習古詩的方法:知詩人、解詩題、明詩意、悟詩情。學習第二首古詩《登鸛雀樓》時,讓學生按學習第一首古詩的方法自學,教師加以指點。

  教學中應注意,先讓學生試讀,試講,對學生理解不準的地方,教師要加以點撥。教學《夜宿山寺》時,要讓學生理解作者豐富奇麗的想象。教學《登鸛雀樓》時,對“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要弄懂詩句的意思,并在頭腦中形成具體形象的畫面。

  教學時間:

  兩課時。

  教學過程 :

  第一課時

  一、提出預習要求。

  1.什么是唐詩。

  2.要求讀一讀古詩,再想想哪些詩句讀懂了,哪些還讀不懂,并畫下來。

  3.完成要求。

  (1)讀古詩,把字音讀準。詩讀shī、“宿”讀sù、“寺”讀sì。

  (2)把不懂的詩句畫出來。

  二、朗讀古詩,查字典學習生字,教師重點指導。

  辰:chén和“晨”區別。日、月、星的總稱。

  危: wēi查部,解釋字義。

  恐:“凡”里面的一點不要丟掉。查“心”部,解釋字義。

  登:注意和區分。查“豆”部,解釋字義。

  寺與詩、宿、依讓學生自己練習查字典,釋義。比較加以記憶。

  三、布置作業 

  讀古詩、寫生字。

  第二課時

  一、出示第一首古詩《夜宿山寺》。

  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

  1.知詩人。介紹詩人李白。這首古詩是唐代詩人誰寫的呢?(李白)

  2.解詩題。

  詩題“夜宿山寺”什么意思?(夜晚投宿在山上的寺院里)

  3.明詩意。

  讀一讀詩句,弄懂詩句的意思。不理解的字義查字典或者同學間討論。

  (1)“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薄拔!笔歉叩囊馑!案甙俪摺毙稳莺芨。“辰”是天上的星星。

  這兩行詩的意思是:這座高樓多么高啊,一舉手就能摘下天上的星星了。

 。2)“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

  “恐”:怕,擔心!疤焐先恕敝赶扇恕

  這兩行詩的意思是:在樓上不敢大聲說話,恐怕驚動那些住在天上的仙人。

  (3)把詩句連起來說一說意思。

  (4)讀了《夜宿山寺》你是從哪些詞句中體會到樓很高的?

 。5)聯系圖畫,體會詩人所描繪的意境。

  4.悟詩情。

  這首詩通過什么方式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感情?(通過豐富奇麗的想象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山河的無比熱愛)。

  5.回憶總結學習第一首古詩的方法。

 。1)知詩人。(2)解詩題。(3)明詩意。(4)悟詩情。

  6.指導朗讀并背誦第一首古詩。

  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

  二、出示第二首古詩《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1.回憶學習古詩的方法。

  2.學生自學、討論,教師點撥。

 。1)這首古詩是唐代詩人王之渙所寫。

  (2)“登鸛雀樓”的意思是登上鸛雀樓。

 。3)詩句中的“依、盡、欲、窮、更”需理解字義。

  (4)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這首詩講的是詩人登上鸛雀樓看到的景物和產生的想法。前兩行描寫了詩人在樓上所見到的,后兩行寫詩人所想到的,反映了詩人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

 。5)指導朗讀。

  (6)聯系圖畫和詩句,理解詩人登上鸛雀樓看到的景象,并理解“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意思。

  三、完成課后作業 ,重點指導3、4題。

  四、指導背誦。

  五、作業 :

  抄寫課文,默寫《夜宿山寺》。

  附板書:

  5.古詩二首

  夜宿山寺 登鸛雀樓

  樓高百尺, 白日依山, 1.知詩人

  手可摘星。 黃河入海流, 2.解詩題

  不敢高聲語, 欲窮千里目, 3.明詩意

  驚天上人。 上一層樓。 4.悟詩情

19古詩二首 篇4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1.了解詩歌大意,感受詩人思念家鄉的真摯情感。

  2.有感情地朗讀《泊船瓜洲》,并會默寫。

  教學重點:

  能用自己的語言說出詩歌的意思。

  教學難點 :

  體會詩人描繪的意境,品味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情感。

  教學準備:

  詩人的有關資料。

  教學過程 :

  一、激趣導入  。

  一提起母親,一提起家鄉,我們倍感親切。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吟誦母親和家鄉的詩句。

  二、整體感知,重點品析。

  (一)一讀,初讀全詩,了解詩意。

  1.出示詩題,簡介作者。

  通過預習,你知道《泊船瓜洲》的作者是誰嗎?

 。1)這道詩的作者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

 。2)簡介王安石的資料。

  王安石:(1021—1086)宋代人,撫州臨川(今江西撫州)人。21歲中進士,當過十多年地方官,后來兩次擔任宰相推行變法改革,是有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2.再讀全詩,讀清字音,標畫出生字。

  3.指名讀詩,糾正字音。

  4.引導學生了解全詩的大意。

 。1)知詩人:宋,王安石。

 。2)解詩題:分析“泊”的含義。

 。3)感知詩意:詩人船泊瓜洲,離鐘山近在咫尺,卻回不去,于是感嘆吟詩,寫他在月光下眺望江南,懷念家鄉金陵。

  5.小結學習方法:初讀知詩意。

 。ǘ┒x,細讀全詩,理解詩句。

  1.詩人泊船瓜洲時,看到了怎樣的景象?他是怎樣描寫的?請讀全詩,用“——”標畫出不理解的詞語,用“     ”畫出寓有深情的詞語。

  2.抓住質疑處,運用多種方法解疑。

  3.理解本詩的特色。

  前兩行看是寫眼前景象,但在詩中卻飽含深情。所乘之船就在瓜洲?浚瑓s不能回金陵去,可見詩人懷念家鄉的感情是十分濃厚的。

  4.小結學習方法:細讀品詩句。

 。ㄈ┤x,精讀全詩,想象意境。

  1.夜深人靜,星光燦爛,詩人在月光下眺望江南會產生哪些聯想和想像?心中會有哪些感受?

  2.學生扮演詩人,講述想象到的情景。

  3.小結學習方法:精讀想詩境。

 。ㄋ模┧淖x,品讀全詩,領悟詩情。

  1.出示“泊船瓜洲”的圖片,提問:大家認為詩人泊船瓜洲,在月光下眺望家鄉江南,要表達怎樣的情感?

  2.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全詩,體會詩情。

  3.小結學習方法:品讀悟詩情。

 。ㄎ澹┪遄x,熟讀全詩,練習背誦。

  1.反復練習吟誦,注意音調、停頓,讀出節奏韻味。

  2.當堂練習背誦,并練習默寫全詩。

  3.小結學習方法:熟讀能背誦。

  三、總結全詩,擴展訓練。

  據說“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作者在作詩過程中曾改過多次,請你想象,作者可能用過哪些字?為什么最后用“綠”字?

  四、作業 

  1.總結古詩五讀法。

  2.預習《游子吟》。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

  1.通過讀詩句,理解詩中所表達的偉大的母愛。

  2.學習生字,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教學重點:

  能用自己的話說出每詩詞的意思。

  教學難點 :

  體會詩人描繪的意境,品味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情感。

  教具準備:

  《游子吟》歌曲錄音,課文中插圖。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新課。

  1.在我們的生活中,有一種偉大而平凡的愛,這種愛無時無刻地縈繞在我們的周圍。對,這就是偉大的母愛。你能從日常的生活中舉例說明父母是怎樣關愛你的嗎?(學生暢談)

  2.解題。

  游子吟:古時歌曲的名稱。這首詩表現的是偉大的母愛。

  3.簡介作者。

  孟郊(751-814)唐代詩人,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縣)人。年輕時多次參加科舉考試而未能成功。直到45歲才中進士,一生貧困窮寒。

  二、自讀詩文,掃清障礙。

  1.請大家自己讀全詩,學習生字,通過查字典、查資料等多種方式理解詩句意思,并找出不懂的詞。

  2.小組討論,相互交流學習成果。

  三、細讀詩文,理解意思。

  1.解題。

  游子:離家遠游的人。

  吟:輕輕地哼唱。

  2.逐字逐句理解。

  (1)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僦该x詩。

  ②說說自己對詩句的理解。

  慈:和善。  衣:衣服。

  ③學生質疑,師生共同解疑。

  線:穿針引線。

 、苤该x詩,說說詩句的意思。

  慈祥的母親穿針引線,兒子要出門遠行,趕緊把衣服縫好。

  (2)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①指名讀詩。

 、谡f出自己對詩句的理解。

  臨行:快要走的時候。

  密密:細細密密。

  歸:回來。

 、劢處煂W生提出的不懂詩句作出解釋,說明。

  意恐:生怕,擔心。

  遲:晚,比規定的時間或合適的時間靠后。

 、苤该x詩,并說說這句詩的意思。

  臨走前,母親還在細細密密地縫著。生怕兒子在外遲遲不能回來。

 。3)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僦该x詩。

 、谡f出你對詩句的理解。

  寸草:小草。這里指游子。

  三春暉:這里指慈母的恩情。三春:春季的三個月。暉:陽光。

 、劢處熝a充解釋。

  言:說。寸草:這里比喻子女。

  心:既指草木的莖干,也指兒女的心意。

  報:報答。報得:報答得了。

  心:赤子的心。

 、苤该x詩句,說出這句詩的意思。

  誰說那小小的草兒赤子的心,能報答得了陽光母親的恩情。

  3.指名讀全詩,兩人互說詩句的意思。

  4.從詩中的哪些詩句中體現了母親對孩子的關心?找出來,有感情地讀一讀。(“手中線”“密密縫”)(年邁的母親手中那一針一線充分體現了母親對子女的無微不至的關心。)

  5.教師小結:這句不僅寫出了慈母為將出門遠行的兒子細針密線地縫制衣服的動作神情,而且寫出了母親的內心世界,擔心兒子遲遲不能回來。真摯感人。

  6.齊讀最后一句,這里把陽光、小草分別比作了什么?這樣寫有什么好處呢?(這里把小草比作兒女的心意,把陽光比作母愛。比喻意味深遠。)

  四、聽錄音,看畫面,寫想象文。

  1.播放《游子吟》的歌曲錄音,展放課本中的插圖。請學生想象一位母親在兒子即將出門遠行前,借著燈光為兒子縫制衣服的情景,再寫下來。

  2.同學相互交流。

  五、作業 

  1.背默兩首古詩。

  2.搜集有關思念家鄉、親人的詩句,記錄在作業 本上。

  附:板書設計 

19古詩二首 篇5

  文本細讀:

  《游園不值》古詩《游園不值》是宋代詩人葉紹翁寫的一首贊美春天的好詩。他寫得別具特色,是一篇發展學生想象力的好教材。整體上有一定的敘事性,這首詩寫的是詩人春日游園觀花的所見所感,形象而又富有情趣。前兩句交代了作者訪友不遇,園門緊閉,無法觀賞園內的春花,后兩句,詩人從一枝盛開的紅杏花,領略到滿園熱鬧的春色,感受到絢麗的春光,總算不虛此行了。這兩句詩形象鮮明,構思奇特,“春色”和“紅杏”都被擬人化了:“春色”是關鎖不住的,“紅杏”必然要“出墻來”宣告春天的來臨。第三句是作者的聯想與猜測,第四句是畫龍點睛,神來之筆。以小見大的,以偏概全的寫法,給人留下無限的遐想。其重點是朗讀基礎上理解內容和體會詩歌的意境;難點是體會作者情感的變化。

  《春日》這首詩敘述了詩人尋春的所見所感:在一個煦暖的春日里,詩人來到泗水河邊踏青。一眼望去就感覺到處煥然一新。因為和煦的東風催得百花齊放,為人們捧出了萬紫千紅的春天。詩人贊美了春天美好的景象,同時也道出了“東風”是春天的源頭這個道理。“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歷來也被傳為名句。

  知識與技能目標:

  1.正確認讀本課的5個生字,會寫田字格里的9個生字。

  2.能結合語言環境或借助工具書理解“不值”、“應”、“屐齒”、“小扣”、“柴扉”、“勝日”、“泗水濱”、“等閑”等詞語的意思。

  過程與方法目標:

  1、繼續進行自主識字,提高學生隨文理解詞意的能力,同時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2、入情入境地品讀古詩,整體感受詩歌的意思,想象詩歌所描寫的畫面。培養學生的閱讀體驗能力和想象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借助詩句激勵學生捕捉生活中的景像,培養他們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策略與方法:

  反復朗讀,背誦,讀中感悟。

  教學準備:

  學生準備:搜集有關春天的古詩,借助工具書理解古詩

  教師準備:寫好古詩的黑板、古詩課件

  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    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春回大地,我們讀了春的詩歌,春的散文,今天我們來看看春的古詩,在以前你讀過的詩中,還記得哪一首詩描寫春天的景色?給大家背一背。

 。▽W生背誦)

  師:今天我們還要學習兩首描寫春天的古詩《游園不值》、《春日》

  二、自學古詩,感悟詩情。

  1、讀詩。

  2、解詩題。詩題“游園不值”用我們現在的話說就是——想到朋友的花園去游玩,但沒有遇上他。

  3、解詩句。

  (1)請大家讀一讀詩句,對哪些字詞還不明白。

 。2)學生質疑,根據學生發問和回答,課件出示難解字詞意思,讓學生板書(看注釋、查字典、聯系上下文等)。

  (3)以四人小組合作的形式討論詩句的意思。

 。4)你學懂了哪一句,向大家匯報一下。

  根據學生發言進行補充糾正(連字詞意思、看插圖等)。

 。5)把整首詩的意思連起來說一說。

  三、師生對話、品悟詩情。

  1、體會“一枝”的妙處。游園心切的葉紹翁只看到了一枝紅杏,這枝紅杏給他帶來了什么?一枝紅杏就說帶來了滿園春色,那么數枝、百枝、千枝不是更能代表滿園春色嗎?

  2、展示滿園春色。詩人善于發現春天、欣賞春天,能從一枝紅杏就感受到春天的氣息,想像到春色滿園,談談你想象的滿園春色。

  3、讀好后兩句。這枝紅杏還帶給了吃閉門羹的葉紹翁什么?找到表現他驚喜心情的詩句,讀出他的這份驚喜。

  指名學生對比讀,從語調、語速、表情角度進行指導。

  4、讀全詩。讀出從失望到驚喜的心情變化。

  5、學習《春日》:

  1)、古人贊美春天的詩詞很多,然而,人們最喜愛、最推崇的是南宋詩人朱熹的《春日》: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2)、今天咱們再學的就是這一首詩。誰知道題目的意思?(春天的日子、春天)(板書題目)

  3)、詩人的名字和朝代大家千萬不能忘記。ㄖ该鍟澳纤沃祆洹保

  我們上學期曾經學過朱熹的哪首古詩?

  4)、請大家自由地大聲地讀一讀朱熹寫的《春日》。

  5)、讀了這首詩以后,你能猜測一下詩人朱熹在春日時的心情嗎?

  6)、猜測終歸是猜測,如果大家能夠從詩句中找出“證據”,來證明詩人當時的心情,你就可以理直氣壯地說,我不是猜測,我是有理由的。

  7)、指導學生誦讀古詩,其間,教師范讀一次。

  8)、說說古詩的意思。

  6、朗讀品位兩首古詩

  四、記憶字形,指導書寫

  1、自主認識字詞,同桌互相測試。

  2、指導重點字的書寫,如“齒”字,下半部應該是不封口的。

  五、拓展延伸,積累實踐

  古代詩人對春天是那樣癡情,那樣狂放,那樣欣賞!真可謂把春天描摹得絢麗而又迷人,達到了絕妙的地步。古人贊美春天的詩詞很多,請同學們課下繼續收集整理。    

19古詩二首 篇6

  [課文說明]

  《樂游原》是唐朝詩人李商隱的作品。詩人所處時代是國運日衰的晚唐,雖說他少年即中進士,但朝廷黨派爭斗激烈,他空有抱負而無法施展,終身不得志,其詩頗多憂懷國運、慨諷時事、表述心緒。

  樂游原在長安東南,漢宣帝建樂游廟,又名樂游苑、樂游原,登原可望長安,唐朝時是有名的游覽勝地。在某天傍晚,詩人不知何故,心情郁郁難以排遣,于是驅車游原,見夕陽美好,萬物披輝,然感夜暮將近,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五言絕句。詩的前兩句起筆陰郁,以“向晚”“不適”二詞點明了登賞樂游原的時間和原因,為詩人之后的心情發展設下了埋伏。第三句宕開一筆,極贊夕陽照臨下古原晚景之美。此時夕輝正盛,詩人雖未寫出景物,但可以想象得到那瑰麗的天空、雄偉的長安城關和秀美的山川田野,盡在眼底。第四句筆鋒頓轉,寫黃昏臨近,詩人無力挽留良辰美景,唯有深深地慨嘆。“無限好”與“只是”,二詞一放一收,將詩人無限惆悵與惋惜的心情表現得淋漓盡致。

  詩歌后兩句意味深長,更是格言式的名句,但在理解上也不盡相同,有指對唐朝國是日非之慮,有指對良辰美景短暫之感傷,有指對身世沉淪年逝之憂。還有人認為“只是”意即“正是”,一掃惋惜之感,表達了詩人熱愛生活,堅持理想的一種“深情苦志”。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作者是唐朝詩人王維,他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濟),在華山之東,所以題稱“憶山東兄弟”。當時他離開家鄉已兩年,只身在京都長安求學,謀取功名,詩因重陽節思念家鄉親人而作,樸質而又深情,千百年來引起無數人的共鳴。

  重陽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在中國數字中,九是極陽之數,因此,農歷九月初九被稱作重陽。在我國古代,重陽節很重要,這一天要舉行各種活動,如:登高、插茱萸、賞菊、吃重陽糕、喝菊花酒等。長安繁華熱鬧,但于詩人而言,畢竟是“異鄉”,在心里始終有距離感,詩歌第一句以一個“獨”字、兩個“異”字,寫出詩人對親人的思念,對身在異鄉的感受。而今又到重陽,正值家家團聚、人人歡慶,第二句用一“倍”字寫出詩人此時思鄉比平時更甚,平時思鄉不一定顯露,而一遇佳節,詩人積聚已久的思家懷鄉之情再也無法遏止,“每逢”二字說明詩人不止今日,更有多少個良辰佳節都在思念里度過。前兩句情感來得直接、激烈,樸素無華而又高度概括,因此它成為最能表現思鄉情感的名句。后兩句不說自己,想象兄弟們在重陽日登高、佩戴茱萸之時,發現少了一個兄弟后的情景!败镙恰笔且环N有著濃烈香味的植物,插在頭上或衣襟上,據說可以去邪避毒。詩以“遍插茱萸”的圓滿對比“少一人”的缺憾,借兄弟們的遺憾與思念來迂回曲折地表達“我”的遺憾與思念,看似平靜的語言下面實則是深沉的感情,和杜甫的《月夜》中“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有異曲同工之妙。

  [教學目標]

  1.會認本課2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并能默寫。

  3.理解詩句意思,能想象詩歌所描繪的畫面內容,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感情。

  [教學建議]

  1.讓學生充分地朗讀詩句,讀通讀順,在讀中感知詩歌的韻律美。

  2.在教學時扣好“線頭”,才能順利理清文意,如第二首詩題中的“憶”,第一首詩句中的“不適”。要借助工具書及學生已有經驗,自主或者合作理解詩句的意思,要尊重學生的個性體驗。

  3.通過朗讀、聯想等體會詩歌的畫面美,感受詩歌的意境美。

  《樂游原》寫游原賞景,抒發了詩人無力挽留美好事物的惆悵與惋惜之情。“樂游原”只是地名,在教學時可以注意一下學生的理解。前兩句說明了登樂游原的時間和原因,可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經歷談談不愉快時的感受。詩人在樂游原見到了什么樣的美景呢?教師此時拋出對樂游原的介紹,恰當地為學生的想象說話作準備。然而詩人仍然游原不“樂”,美景當前,他產生了什么感慨?教師再相機介紹詩人有關背景資料,可以加深學生對詩人心情的理解,還可以進行角色體驗,知詩人之“不適”“不樂”。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寫節日所感,抒發思鄉之情。教學前兩句要讓學生理解,為何愈是佳節,詩人便愈是感傷?體會到詩人獨在他鄉的孤單無依。再讓學生化身為兩地相處的“兄弟”和詩人,進行角色體驗,去體味作者遺憾的心情,然后可聯系學生生活實際,說說自己的切身感受。

  4.本課生字的識記宜放在語言環境中與教學同步進行。

  5.拓展與實踐。第一首詩學完后可以依照唐詩素描的形式讓學生寫一寫對詩的內容的理解,對意境的想象,并找些李商隱的其他詩作來讀一讀,如《夜雨寄北》《無題》《嫦娥》等。第二首詩學完后可讓學生收集王維的詩作與其他思家懷鄉的作品讀一讀,豐富積累,如《月夜》《雜詩》等。

  [參考資料]

  月夜

 。ㄌ疲┒鸥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

  雜詩

 。ㄌ疲┩蹙S

  君自故鄉來,

  應知故鄉事。

  來日綺窗前,

  寒梅著花未?

  無題

  (唐)李商隱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教學設計舉例】

  [教學目標]

  1.會認本課2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并能默寫。

  3.理解詩句意思,能想象詩歌所描繪的畫面,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感情。

  [教學重點][教學難點]

  理解兩首詩的意思,能想象詩歌所描繪的畫面、意境,體會詩歌所表達的含蓄而深沉的感情。朗讀背誦這兩首詩。

  [教學準備]

  課件(或課文圖片)、相關拓展資料。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趣導入

  1.“樂游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薄叭f樹鳴蟬隔岸虹,樂游原上有西風!薄皹酚卧^春尚早,百舌新語聲卑卑!薄

  教師背誦有關樂游原的詩句引出課題。

  2.讀題,解題。樂游原:地名,在長安城南,唐朝時是有名的游覽勝地。

  二、初讀感知

  1.學生自主朗讀詩歌,讀準讀通。

  2.指名讀,糾正字音,指導“驅”,讀寫。

  3.默讀古詩,結合圖片,理解詩意。先獨立思考,再合作交流。

  4.匯報交流理解古詩的方法、能理解的句意、不懂的問題。

  5.整理學生譯文成果,并展示譯文。

  傍晚時覺得心里不太舒暢,就駕車去登樂游原。夕陽多么美好啊,只是黃昏將近了。

  三、品讀感悟

  1.知詩人心。

 。1)詩人何時驅車登古原?心情怎樣,你是從哪個詞看出來的?(意不適)

  體驗:你心情不好時會怎么做呢?

  詩人心情不適時是怎么做的?

 。2)指導朗讀一、二句。

  2.感詩景美。

 。1)介紹樂游原:漢宣帝立樂游廟,又名樂游苑、樂游原。登上古原,全城風光盡收眼底。

 。2)教師創設情境,學生閉目想象畫面:夕陽把它的金輝鋪灑下來,這時的樂游原是怎樣的美景呢?遠望繁華的都市長安又是什么模樣?

  學生自由想象并表達。

 。3)指導讀第三句。

  3.悟詩人愁。

  (1)面對美景,詩人有什么感慨?為什么會有這種良辰美景短暫的感受呢?

 。2)補充詩人簡介及相關背景資料,與學生交流。

 。3)情境設置:師扮演車夫,詢問惆悵的客人(學生)——

  夕陽可真是美啊,您心情好點了沒?您還有什么可愁的呢?

 。ㄗ寣W生體會詩人的心情,惆悵傷感、人生失意、憂國家大勢將去等。)

  (4)指導讀第四句,學生體會詩人心情,讀出惆悵與傷感。

  4.讀詩韻。

  深入朗讀。教師示范朗讀,學生練習朗讀。

  四、拓展積累

  1.唐詩素描——讓學生以詩人或是旁觀者的身份寫一寫對詩的內容的理解,對意境的想象。

  2.背誦默寫本詩。

  3.你還讀過詩人李商隱什么作品?師推薦欣賞《夜雨寄北》《無題》《嫦娥》等。

  板書:

  樂游原

  (唐)李商隱

  向晚意不適,

  驅車登古原。登原遣懷

  夕陽無限好,

  只是近黃昏。觸景生情

  第二課時

  一、激趣導入

  1.九月九日是什么日子?你知道這天有什么習俗?介紹重陽節的來歷及相關知識。

  2.入題。而今又到重陽,詩人王維十五歲就往京都長安求學,兩年沒有回家了,他也想家,那難以遏止的思念流淌成一首樸素無華的小詩,打動了許多游子的心。今天我們一起學習這首小詩。

  3.讀題,解題。憶——思念、想念;山東——此處指詩人家,在華山之東。

  二、初讀感知

  1.學生自主朗讀詩歌,讀準讀通。

  2.指名讀,糾正字音,指導讀寫“茱”“萸”二字。

  3.默讀古詩,結合圖片,理解詩意。先獨立思考,再合作交流。

  4.匯報交流:理解古詩的方法,能理解的句意,不懂的問題。

  5.整理學生譯文成果,并展示譯文:

  我獨自在外鄉,每到佳節就加倍思念親人。

  遙想,兄弟們登高時,佩戴茱萸,會發現身邊少了一位兄弟吧。

  三、品讀感悟

  1.輕讀詩句,找出題目的中心字——憶。全文圍繞這個“憶”字寫了詩人的什么心情?你是從哪些句子或詞語中體會到的?

  交流:心情——孤獨、思親懷鄉;

  表現——倍思親、遙想。

  2.品味孤獨與思念:

 。1)齊讀一二句,哪些詞寫出了詩人王維的孤獨和寂寞?品味“獨”“異”二字。

 。2)是什么原因使得17歲的王維“倍思親”呢?為何愈是佳節,詩人便愈是感傷?“倍”“每逢”二詞說明了什么?

  創設情境想象:王維還會在什么日子或佳節,思念親人呢?

  你有過這樣的體會和感受嗎?聯系你的生活經驗說一說。

 。3)指導朗讀,讀出孤獨感和對異鄉的深深的思念。

  3.品味缺憾與期盼。

 。1)齊讀三四句,思考:

  重陽節兄弟們一起登高時,是怎樣的歡樂情景?在歡笑的同時有沒有覺得缺了點什么,那是缺什么呢?品味“遍”的圓滿與“少一人”的缺憾。

 。2)角色體驗:

  如果你是王維的兄弟,此情此景,你會想些什么、說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采訪詩人王維:你如何知道遠方的親人們正在思念自己呢?客居他鄉,你又有什么樣的心聲?

  (3)指導朗讀,讀出你的遺憾與期盼。

  4.學生練習朗讀全詩。

  四、延伸拓展

  1.背誦默寫本詩。

  2.你還了解王維什么?師補充詩人簡介及推薦其作品。

  3.搜集其他思家懷鄉的作品讀一讀,豐富積累,如《月夜》《雜詩》等。

  板書: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ㄌ疲┩蹙S

  獨異鄉異客

  每逢倍思親孤獨與思念

  遙知

  遍插少一人遺憾與期盼

19古詩二首 篇7

  教學目標:

  1.認識4個生字,1個多音字,會寫6個字。

  2.通過看注釋,查字、詞典,邊讀邊想象,大體理解每首詩的意思,體會朋友之間真摯的感情。

  3.朗讀并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詩句意思,體會朋友之間真摯的感情。

  教學準備:

  生字卡片、幻燈片、投影儀、錄音機、磁帶。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揭題。

  師述:通過平時的學習,我們古詩庫中已經積累了不少古詩。今天我們的古詩庫又將增加兩首古詩,它們分別是《送元二使安西》《別董大》。板書課題。

  二、學習《送元二使安西》。

  1.簡介作者。王維(?—761),唐代詩人、畫家。字摩詰。王維是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人物,在中國詩歌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2.學生自由讀古詩,試著理解詩句的意思。

  3.檢查自學情況,想象畫面。

 。1)指名讀,正音。

  舍:多音字。舍(shě)不得、宿舍(shè)。在本詩中讀“shè”。

  朝:多音字。朝(zhāo)霞、朝(cháo)代。在本詩中讀“zhāo”。

 。2)說說自己通過朗讀,讀懂了什么?

 。3)查字典或詞典,結合注釋,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意思。詩句的意思: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的意思是:渭城的早晨,剛剛下過雨,濕潤了路上的塵土,旅店旁的楊柳被雨水淋過后更加青翠了。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意思是:朋友,您就要上路了,請再喝一杯送別酒吧,等你出了陽關后就不容易見到老朋友了。

  三、想象表演,體會感情。

  1.邊讀邊想象古詩所描繪的畫面。

  2.說說自己腦海中出現了怎樣的畫面,同桌分別扮演王維和元二,再現依依惜別的情景,加深對古詩的理解。

  3.指導朗讀。

  4.反復誦讀,體會感情。

  四、拓展。

  1.交流自己學過的王維的古詩有哪些?(《山居秋暝》《竹里館》《雜詩》《相思》《使至塞上》《鹿柴》《鳥鳴澗》《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2.試著背一背王維的詩。

  五、鞏固生字詞。

  1.認讀生字:唐 舍 杯 董 雁。

  2.指導寫字。

  重點指導“唐”字和“董”字的寫法!疤啤钡5筆稍長,寫在橫中線上!岸敝袡M畫很多,第5筆最長。

  六、作業。

  1.背誦、默寫《送元二使安西》。

  2.預習《別董大》。

  第二課時

  一、復習談話,引入新課。

  1.背誦《送元二使安西》。

  2.師述:這是王維送別好朋友元二時寫的一首詩。一位名叫高適的詩人也寫有一首送別好友的詩。他是怎樣寫的,表達怎樣的情感呢?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就會明白。板書課題。

  二、檢查預習情況。

  1.通過課前預習,你們知道這首詩的作者是誰?你對他有什么了解?

  高適(約702—765),字達夫。居住在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帶)。與李白、杜甫結交。他是一位有政治才能的詩人。他的詩歌,語言質樸精煉,氣勢雄健高昂,粗獷豪放,遒勁有力。他是唐朝發展到極盛時期最著名的邊塞詩人之一。

  2.古詩寫的是高適送別誰?(董大:當時著名的琴師董庭蘭。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稱“董大”。)

  3.指名朗讀古詩。

  三、理解詩意,體會感情。

  1.讓學生說說自己的理解,明白哪句的意思就說哪句。

  2.討論交流。老師相機引導學生了解詩意。詩句的意思:

  “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的意思是:北風呼嘯,黃沙千里,遮天蔽日,到處都是灰蒙蒙的一片,甚至云也似乎變成了黃色,本來璀璨耀眼的陽光現在也黯然失色,如同落日的余暉一般。大雪紛紛揚揚地飄落,群雁排著整齊的隊形向南飛去。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的意思是,此去你不要擔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個不知道你董庭蘭啊。ㄟ@是對朋友的勸慰。話說得多么響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滿著信心和力量。)

  3.啟發學生想象高適和董大分別時的情景。

  4.朗讀全詩。

  5.全詩表達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表達了詩人對朋友真摯而深厚的思想感情。)

  四、鞏固生字詞。

  1.認讀生字詞。

  2.指導識字。重點指導“董”“雁”字的寫法。

  五、總結延伸。

  1.說說這兩首古詩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詩中表示友誼的詩句有哪些?

  2.聯系生活實際,談談自己的感受。

  六、配樂朗讀,深化理解。

  1.自由練讀,摸索朗讀方法和技巧。

  2.老師指導朗讀。前兩句景物描寫朗讀時語速較慢,要有凄涼之情,空曠之感!澳钋奥窡o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兩句要讀出慷慨大度的氣勢。

  3.配樂朗誦。

  七、作業。

  1.背誦并默寫古詩。

  2.課外收集唐朝的古詩,舉行古詩朗誦會。

  板書設計:

19古詩二首 篇8

  《江畔獨步尋花》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盛唐大詩人,號稱“詩圣”。原籍湖北襄陽,生于河南鞏縣。初唐詩人杜審言之孫。唐肅宗時,官左拾遺。后入蜀,友人嚴武推薦他做劍南節度府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后世又稱他杜拾遺、杜工部。

  杜甫和李白齊名,世稱“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他熱愛生活,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他嫉惡如仇,對朝廷的腐敗、社會生活中的黑暗現象都給予批評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著為解救人民的苦難甘愿做自我犧牲。

  杜甫是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其經歷和詩歌創作可以分為四期。

  《江畔獨步尋花》的寫作背景

  唐肅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詩人杜甫在飽經離亂之后,寓居四川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暫時有了安身的處所,心情比較舒暢。春暖花開時節,他獨自在江畔散步賞花,寫下了《江畔獨步尋花》一組七首絕句,這是其中的第六首。

  古詩翻譯:

  黃四娘家的小路上開滿了鮮花,  (黃四娘家花滿蹊,)

  千朵萬朵壓垂了枝條。          (千朵萬朵壓枝低。)

  嬉戲流連的彩蝶不停寺飛舞,    (留連戲蝶時時舞,)

  自在嬌媚的黃鶯啼鳴恰恰。       (自在嬌鶯恰恰啼。)

  1、獨步:一個人散步或走路。   黃四娘:“娘”或“娘子”是唐代慣用的對婦女的美稱。

  2.蹊(xī):小路。   

  3.嬌:可愛的。      自在:自由自在。

  4.恰恰:恰巧碰上。一說鳥叫聲。

  5.留連:即留戀,舍不得離去。本詩句用來形容蝴蝶在花叢中飛來飛去,戀戀不舍的樣子。“留連”是個“聯綿詞”。構成聯綿詞的兩個字僅僅是這個詞讀音的記錄,而與詞義無關,所以一個聯綿詞可能有幾種不同的書寫形式,如“留連”也寫作“流連”,詞的意義仍然一樣。

  首句“黃四娘家花滿蹊”,點明尋花的地點。“蹊”是小路。“花滿蹊”是說繁花將小路都蓋住了,連成片了。次句“千朵萬朵壓枝低”。“千朵萬朵”形容數量之多。“壓枝低”中的“壓”和“低”兩個字用得十分貼切、生動,形象地描繪了春花密密層層,又大又多,沉甸甸地把枝條都壓彎了。這句是上句“滿”字的具體化。第三句“留連戲蝶時時舞”。“留連”是形容蝴蝶飛來飛去舍不得離開的樣子。這句從側面寫出春花的鮮艷芬芳。其實詩人也被萬紫千紅的春花所吸引而留連忘返。第四句“自在嬌鶯恰恰啼”。“嬌”是形容鶯歌柔美圓潤。“恰恰啼”是說正當詩人前來賞花時,黃鶯也在鳴叫。只因為詩人內心歡愉,所以想當然地認為黃鶯特意為自己歌唱。這與上句說彩蝶留連春花一樣,都是移情于物的手法。由于詩人成功地運用了這一手法,使物我交融,情景相生,這首小詩讀起來就更親切有味

  杜甫的作品

  望岳                        春夜喜雨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好 雨 知 時 節,當 春 乃 發 生。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隨 風 潛 入 夜,潤 物細 無 聲。

  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        夜 徑 云 俱 黑,江 船 火 獨 明。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曉 看 紅 濕 處,花 重 錦 官 城。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贈花卿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錦城絲管日紛紛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半入江風半入云。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此曲只應天上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人間能有幾回聞?

  客至                               月夜憶舍弟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風群鷗日日來。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

  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余杯。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絕句四首?其三                                     絕句二首?其一

  兩個黃鸝鳴翠柳, 一行白鷺上青天。              遲日江山麗, 春風花草香。

  窗含西嶺千秋雪, 門泊東吳萬里船。              泥融飛燕子, 沙暖睡鴛鴦。

  旅夜書懷                     絕句二首?其二

  細草微風岸, 危檣獨夜舟。                  江碧鳥逾白,

  星垂平野闊, 月涌大江流。                  山青花欲燃。

  名豈文章著, 官應老病休。                  今春看又過,

  飄飄何所似? 天地一沙鷗。                  何日是歸年? 

  葉紹翁《游園不值》

  作者背景

  葉紹翁(生卒年不詳),南宋詩人。字嗣宗,號靖逸,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甌)。原姓李,后嗣龍泉(今浙江龍泉)葉氏。從葉適學,與真德秀、葛天民交甚密。仕歷不詳,后棄官長期隱居錢塘西湖。有《四朝聞見錄》五卷,詩多散佚,僅《江湖小集》中存《靖逸小板》一卷。廣為傳誦。

  古詩翻譯

  園主人該是怕木屐齒踩壞了蒼苔,      (應憐屐齒印蒼苔)

  為什么客人輕敲柴門久久地不開。      (小扣柴扉久不開。)

  那滿園的美麗春色怎能關閉得住,      (春色滿園關不住,)

  一枝紅色杏花已經早早探出墻來。      (一枝紅杏出墻來。 )

  詞義解釋:

  1. 不值:沒有遇到人。

  2. 屐齒:木屐底下兩頭的突出部分。

  3. 小扣:輕輕地敲。

  4. 柴扉:用樹枝編成的簡陋的門。

  5、應憐――大概是感到心疼吧。應,表示猜測;憐,憐惜。

  古詩賞析

  這首小詩寫詩人春日游園觀花的所見所感,寫得十分形象而又富有理趣。

  頭兩句“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交代作者訪友不遇,園門緊閉,無法觀賞園內的春花。但寫得很幽默風趣,說大概是園主人愛惜園內的青苔,怕我的屐齒在上面留下踐踏的痕跡,所以“柴扉”久扣不開。將主人不在家,故意說成主人有意拒客,這是為了給下面的詩句作鋪墊。由于有了“應憐屐齒印蒼苔”的設想,才引出后兩句更新奇的想象:雖然主人自私地緊閉園門,好像要把春色關在園內獨賞,但“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這后兩句詩形象鮮明,構思奇特,“春色”和“紅杏”都被擬人化,不僅景中含情,而且景中寓理,能引起讀者許多聯想,受到哲理的啟示:“春色”是關鎖不住的,“紅杏”必然要“出墻來” 宣告春天的來臨。同樣,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也是封鎖不住、禁錮不了的,它必能沖破任何束縛,蓬勃發展。

  代表作有:

  夜書所見                                   游園不值

  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           應憐屐齒印蒼臺,小扣柴扉久不開。

  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

  嘉興界                                    田家三詠

  平野無山見盡天,九分蘆葦一分煙。             織籬為界編紅槿,排石成橋接斷塍。

  悠悠綠水分枝港,撐出南鄰放鴨船。             野老生涯差省事,一間茅屋兩池菱。

  田家三詠                                   田家三詠

  田因水壞秧重插,家為蠶忙戶緊關。             抱兒更送田頭飯,畫鬢濃調灶額煙。

  黃犢歸來莎草闊,綠桑采盡竹梯閑。             爭信春風紅袖女,綠楊庭院正秋千。

  漢武帝

  殿號長秋花寂寂,臺名思子草茫茫。

  尚無人世團圞樂,枉認蓬萊作帝鄉

19古詩二首 篇9

  在教學《古詩二首》前,我仔細閱讀了教學參考,學習了一些有關低年級古詩教學的文章。教學參考上提出了五方面的教學目標:1、了解春天早晨的景色和野草返青的自然現象,體會詩人對春光和野草的贊美。2、學會本課的7個生字,理解“古詩、處處、風雨、野火”等詞語的意思。3、會用“處處”寫句子。4、能說出兩首古詩的意思。5、能背誦課文,默寫課文。教學重點是背誦和默寫古詩。教學難點是體會詩的意境。我想,那我該如何來教學這一課,讓我們二(1)班的學生通過課文的學習真正能體會詩的意境,得到美的享受,從而完成教學目標,突破難點呢?倘若我在教學過程僅作單純地分析講解,然后提問,讓學生再回答,說說古詩每個句子的意思,接著反復練習背誦。這樣的教學,學生只是被動地聽著,使勁地記著,至于審美情趣的陶冶,詩的意境的體會這樣的文化性就不能體現了。顯然,這樣的教學早已淘汰。 

  人本主義教學觀指出:“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他們有思想、有感情、有獨立的人格,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個體。每個學生都蘊藏著獨立學習的巨大潛能! “新課標”把“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作為語文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我平時正努力地用新理念來指導自己的教學。那這二首古詩的教學,我如何嘗試用新理念來更好地達到教學的完善?我動了一些腦筋。

  首先,讓學生在“問”中發現古詩奧妙無窮。

  低年級學生正處在學知識長見識的黃金階段,遇到不懂的事總喜歡打破沙鍋問到底。他們對自己的生活充滿著無窮無盡的幻想和各式各樣、稀奇古怪的問題和想法。我覺得要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善于“利用”這些寶貴的資源,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只要能充分挖掘出這些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他們就會像鳥兒一樣展開翅膀,在想象的天空中無拘無束地翱翔。古詩短短的幾行字,里面卻蘊涵著豐富的文化知識和詩人所傳遞的情感和意境,學生一定會有許多好奇。片段一:

  師:(兩手放背后,學古代文人的樣慢步踱進教室,邊踱步邊吟詩《春曉》)

  生(許多):我也會念。(并輕輕念起來)

  師:(出示詩《春曉》)那我們念念,想想你會不會有問題?

  生:這首詩是誰寫的?

  生:那個人干嗎寫這首詩?

  生:他寫的是什么意思?

  生:寫這首詩的人是什么時候的人?

  生:什么叫“不覺曉”?

  生:“春曉”是誰?(不明白,特好奇)

  生:我好想看看詩人的樣子!

  生:最好我也會寫這樣的詩。

  生:如果有一個神奇的機器貓把我帶到古時候,該多有趣。

  ……

  瞧,雖然學生在幼兒園甚至更小已經會念這首《春曉》了,可他們那小腦門中仍然裝著無窮無盡的問題。而且,不同的學生有自己不同的思維方式,他們會敢于用自己的獨特思維進行提問。即使有的問題顯得非常天真、幼稚,可這都是他們的真實想法。學生在問中想象,在想象中尋找快樂,在快樂中喜歡了學古詩。

  其次,讓學生在“交流”中理解詩意。

  修訂大綱指出: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在實踐中主動獲取知識,形成能力,要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而低年級學生由于年齡小,又特別好動,學習注意力易分散,興趣不穩定。怎樣讓學生自主地發現古詩的意思,并且會說呢?

  片段二:

  師:《春曉》一首詩才20個字,可里面知識可豐富了,想知道嗎?

  生:想。

  師:如果小朋友能自己去主動發現,那有多了不起。大家組成小小組,一起動腦筋,交流你知道的地方,好嗎?(生開始交流)

  師:大家一起來說一說。

  生:我知道“眠”的意思,是指睡覺。

  生:對,“眠”是睡覺,“春眠”就是春天在睡覺。

  師:春天,晚上睡覺會怎樣呢?

  生:我認為是春天晚上睡得什么也不知道了。

  生:不是什么也不知道,肯定是睡得很香。

  生:我覺得睡在被窩里可暖和了,早上都不想起來。

  師:是呀,睡得舒服,一覺醒來卻發現天亮了。

  生:我知道第一句的意思了,是說春天到了,晚上睡覺睡得好甜,不知不覺是早上了。

  師:說得真好,那“曉”是什么意思?

  生:“曉”是指早上。

  生:是指太陽升起來了,“曉”字偏旁是日字旁,日就是太陽。

  生:“曉”就是天亮了。

  我為學生搭建自由舞臺,引導學生分小組討論,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理解古詩意思。這無疑給課堂帶來一泓活水,學生個個興致勃勃。他們在交流中發揮了自己的才能,在交流中培養了合作精神。并且,學生發現學習古詩一點兒也不枯燥,有了興趣,注意力也集中多了。

  再有,讓學生在反復誦讀中體會詩的意境。

  語文課標指出:小學各年級的閱讀教學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熏陶。大量事實證明:低年級學生學古詩,*老師的逐句串講,根本行不通;必須更多地借助讀,讓學生在反復誦讀中識字、學詞、析句、理解內容,培養閱讀能力及習慣。讓學生耳、腦、口、眼協調活動,注意詩的停頓和節奏,讀出感情,從中感受到詩的語言美、節奏美、音律美,從而漸入古詩意境。讓學生在變換中領會讀的樂趣,悟出詩的意境,提高朗讀能力。因此,我雖然知道學生很多早已會背誦了,但我還是花了大量的時間,用多種方法指導學生進行朗讀。通過讀,學生體會了春天的美麗,野草頑強的生命力。

  當然,我在教學時還有很多環節把握得不好。如果在教學時能制作課件,讓學生在感官上再去發現美麗,也許效果會更好。還有,讓學生說得少了點。

19古詩二首 篇10

  教學目標:

  1、學會12個生字及新詞,認讀3個字。

  2、了解詩句的意思,想像詩中描繪的情景,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3、朗讀、背誦課文,默寫《登鸛雀樓》。

  教學重點:朗讀、背誦課文,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想像詩歌描繪的情景,懂得“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哲理。

  課時:2課時。

  教學用具:字典。

  第一課時《登鸛雀樓》

  體現新課程理念:本課的設計積極倡導“自由、合作、創新”的學習方式。營造一種“閱讀、感悟、創作”的自主學習氛圍,采用比較,欣賞的方式,得出詩歌寫作手法上的特點,讓學生在閱讀中感悟,在欣賞中比較,培養學生比較閱讀的能力和詩歌鑒賞的能力,選用同學們自己搜集的詩歌,讓學生看到了自己預習的效果讓學生在參與中體驗成就感。

  教學目標:

  1、初識生字,讀準字音,認清字形,粗解字義。

  2、朗讀、背誦課文,默寫《登鸛雀樓》。

  3、繼續學習預習的方法,培養預習的習慣和方法。

  4、了解詩句的意思,想像詩中描繪的情景,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朗讀、背誦課文,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想像詩歌描繪的情景,懂得“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哲理。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以前我們已經接觸過許多唐詩了,王之渙的《登鸛雀樓》大家還有印象嗎?

 。ㄓ杏∠蟮脑囍骋槐场#

  那么我們今天學習這首古詩,主要是幫助大家理解詩的意思。

  二、自學《登鸛雀樓》:

  1、提出自學要求:

 。1)利用生字表自學生字和認讀字,讀準字音,記住生字字形。

 。2)讀古詩,看注釋,初步了解詩句的意思。

 。3)提出不懂的問題。

  2、檢查自學情況:

 。1)出示生字,檢查讀音:欲  窮(困)

 。2)指名學生讀詩,說說你學會了什么,還有什么不懂問題?

  a、看注釋知道“鸛雀樓”在哪,“依”“盡”“欲”“更”是什么意思。

  b、查字典知道:“窮”有四個意思,取“盡”的意思。(根據課文意思選擇合適的解釋。)

  c、“白日”是什么意思?(指傍晚的太陽,即落日。)

 。3)把詩句的意思連起來說說。(太陽依傍著山巒漸漸下沉、消失,黃河水朝著大海滔滔奔流。要想看到更遠處的景色,就要再登上一層樓。)

  三、深入理解:

  1、詩人在鸛雀樓上看到了什么景象?(“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想像情景,試著朗讀。過渡:看到這樣壯觀的景象,詩人還想干什么?

  2、“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笔鞘裁匆馑?(要想看到更遠處的景色,就要再登上一層樓。)

  四、教師小結:詩人并沒有滿足于眼前看到的景物,他想看到更遠處的景色,這表現了詩人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這兩句表面上說的是觀景時要登高才能望遠的常識,實際上揭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遠”的哲理。

  四、指導背誦:想像情景,試著背誦。

  五、默寫詩句:

  1、熟悉兩個生字,試著寫寫。

  2、試著默寫《登鸛雀樓》(課后習題4),然后對照原詩自我檢查。

  六、作業:背誦《登鸛雀樓》,并會默寫。

  板書:               7、古詩二首(一)

  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課后反思:學生能夠結合書下注解在老師的指導下用自己的話說出每句詩的大概意思,但對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就不太清楚了。老師在講古詩時應該結合當時的背景幫助學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只單純的理解詩句的意思并不困難,但忽略了作者的思想情感。

  第二課時 《江畔獨步尋花》

  體現新課程理念:本課的設計積極倡導“自由、合作、創新”的學習方式。營造一種“閱讀、感悟、創作”的自主學習氛圍,采用比較,欣賞的方式,得出詩歌寫作手法上的特點,讓學生在閱讀中感悟,在欣賞中比較,培養學生比較閱讀的能力和詩歌鑒賞的能力,選用同學們自己搜集的詩歌,讓學生看到了自己預習的效果讓學生在參與中體驗成就感。

  教學目標:

  1、初識生字,讀準字音,認清字形,粗解字義。

  2、朗讀、背誦課文,

  3、繼續學習預習的方法,培養預習的習慣和方法。

  4、了解詩句的意思,想像詩中描繪的情景,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能夠用自己的語言說出感受。

  教學重點:朗讀、背誦課文,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想像詩歌描繪的情景,說說《江畔獨步尋花》描繪了一幅怎樣的圖畫。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這節課我們再學習一首寫景唐詩,這首詩又描繪了一幅怎樣的景色呢?

  二、自學古詩:

  1、提出自學要求:

 。1)利用生字表自學生字和認讀字,讀準字音,記住生字字形。

 。2)讀古詩,看注釋,初步了解詩句的意思。

  (3)提出不懂的問題。(生按照要求自學古詩《江畔獨步尋花》)

  2、檢查自學情況:

 。1)出示生字,檢查讀音:畔 尋  壓  蝶  舞   鶯  恰

  (2)指名學生讀詩,說說你學會了什么,還有什么不懂問題?(困)

 。ǹ醋⑨屩馈包S四娘”是誰,“蹊”“江畔”“壓枝低”“流連”“嬌鶯”“恰恰啼”是什么意思。

  結合上下文知道了“自在”的意思是:自由自在。)

 。3)連起來說說詩句的意思。

 。S四娘家的小路上開滿鮮花,無數的花朵把枝條壓得低垂下來。流連忘返的蝴蝶在花叢中翩翩起舞,活潑自在的黃鶯在樹上鳴叫著,發出清脆悅耳的聲音。)

  三、深入理解:

  1、用自己的話說說《江畔獨步尋花》描繪了一幅怎樣的圖畫。(結合著自己的理解描繪,指導學生把語言組織完整。)

  2、指導朗讀:你帶著怎樣的感情朗讀。

  四、指導背誦:想像情景,試背《江畔獨步尋花》。

  五、學習生字:

  1、指名再讀生字,說一說你是怎么把生字記住的?

 、侔床考,也可用熟字加偏旁、熟字去偏旁、熟字換偏旁的方法記。

 、谧笥医Y構:畔  蝶  。簧舷陆Y構:尋;上中下結構:鶯;內外結構:壓

  ③重點指導:舞,中間四個豎。書寫時各部分要緊湊,避免過長、過寬。

  范寫。

  2、寫生字,先整體觀察后再寫。

  六、課堂小結:今天大家自己能夠通過看注釋、查字典、聯系上下文,結合生活實際理解詩句的意思,自學詩句。如果有興趣,看注釋、查字典再自學一首寫景古詩,再試著背一背。

  七、作業: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板書:                   江畔獨步尋花

  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

  流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八、反思:  學生有個別字的讀音不太準確,如:“畔”和  “  甫”,可以看出學生的預習完成的不好,個別學生不會預習,應在預習前教給學生預習的方法和技巧。                       

19古詩二首 篇11

  教材分析:

  本課圍繞單元主題“我們去旅行”,選編了《夜雨寄北》和《楓橋夜泊》兩首古詩!兑褂昙谋薄诽N藏無限深情于質樸無華的詞語之中,使人回味無窮!稐鳂蛞共础纷髡邚埨^借著詩中的景物烘托自己的愁思。

  教學目標:

  學會本課的生字詞,并且理解在詩中的意思。抓住重點的詞句的意思,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中揭示的道理。朗讀詩句,體會詩句文字美的,培養學生的語感。滲透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即用描寫景物或事物表達自己要說明的道理。

  教學重難點: 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中揭示的道理。朗讀詩句,體會詩句文字美的,培養學生的語感。

  教學構想: 先介紹寒山寺的名氣,引出本文的學習,然后引導學生練習上下文理解詩句,借助想象,理解詩歌的意境。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時間: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培養學生對詩的感悟能力,想像詩所描繪的畫面;體會詩人濃濃的愁緒。

  學生學習過程:                       

  一、質疑導入

  江蘇的寒山寺因為唐代詩人張繼一首《楓橋夜泊》而名噪一時,無數的詩人墨客均至此題詩作畫吟詠,引來上成千上萬的游人,楓橋也一躍成為蘇州三百余座名橋之首。這首詩究竟散發是怎樣的魅力,讓我們一同走進張繼的《楓橋夜泊》。

  二、初讀課文,把課文讀流利。

  三、了解課文大意

  1、解釋題目。

  2、對照課后注釋,了解每句詩的大體意思。

  四、感受畫面

  祖國古詩歷來注重“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通過剛才的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五、分析課文,豐富認識

  1、本詩包括題目僅32個字,卻包含了豐富的內容,同學們再讀一讀課文,找一找,詩人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感覺到了什么?

  2、面對這良辰美景,詩人是怎樣一種心情?從詩中的哪個字可以看出來?

  詩人愁到什么程度了?又從哪個字可以看得出來?眠是什么意思?那詩人不是睡著了嗎,你是怎么理解的?

  3、詩人可能在愁些什么?

  蘇州是中的江南水鄉,夜色多么迷人,可是在詩人的眼中這一切都更加激起了他的愁緒,所以月亮緩緩下墜——更加激起了詩人的愁緒;

  烏鴉的叫聲本來就很凄慘——

  天氣寒冷,周圍布滿了霜氣——

  河邊孤單的楓樹——

  漁船上的點點燈火——

  遠處傳來的悠遠的鐘聲——

  總之,全詩著一“愁”字,使得詩人所看到的,聽到的,觸到的,都染上的濃濃的“愁”的色彩?吹搅税,這就是詩人的高明之處。

  帶著詩人的愁緒,我們再來讀一讀這首詩,邊體會詩人的心情,邊想像畫面。

  4、你愁過嗎?是否看到了哪些美好的東西使你更愁了呢?看,詩人寫得多真實呀!帶著詩人的愁,想一想自己曾有過的愁,我們再來讀這首詩,一定會有新的感受。

  六、情境創設,加深理解

  這船家可是個熱心人,一大早就來叫張繼了:張公子,張公子,起床了嗎?喲,看你眼睛通紅通紅的,怎么?昨晚沒睡好?你沒睡好,那你在做什么?

  詩人經歷過了無數個夜晚,但是這個夜晚卻與眾不同,在詩人眼中,這是一個怎樣的夜晚?

  七、自由背誦本詩。

  作業設計:

  默寫古詩以及解釋

  板書設計:

  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課后反思: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引導學生理解這首詩的思想內容及主旨,能準確流暢地背誦。加強朗讀教學,在反復朗讀中體會詩歌的意境。

  學生學習過程:

  一、導入:

  中國被稱為詩的國度,在這里面不僅留下的詩篇浩如煙海,其中更是名家輩出。我想這其中大家最為了解的應該就是李白與杜甫吧。其實,除了這兩位之外,還有許多著名的詩人,其中就有被稱為“小李杜”的李商隱和杜牧。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李商隱的一首詩《夜雨寄北》。

  二、簡介:

  李商隱(813-858):字義山,號玉豀生,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人。是晚唐時期很有影響的一位著名詩人,他的詩現存的有待600余首。

  三、學生朗讀,教師進行評析。

  四、在評析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再讀,教師范讀。接下來進行分析詩歌。

  1、練習上下文翻譯全詩。

  2、分析詩歌。

  問:讀完詩歌,你的眼前出現了幾個形象?

 。ǘ䝼。從“君問歸期未有期”可看出有二個人物在進行問答。這首詩的詩題或作“夜雨寄內”,“內”即李商隱的夫人,F傳各本多作“夜雨寄北”,“北”,即在北方的人,或為妻子,或為友人。有人認為該詩是寫給長安友人的。所以是親人或友人在問詢李商隱何時才能歸去,但自己歸期無定。詩人心境之郁悶、孤寂不難想見。)

  五、思維訓練:

 。1)文學常識填空:

  李白、杜甫在文學史上有“大李杜”之稱,而本詩的作者______和杜牧則有“小李杜”之稱。

  (2)解釋下列詩句中加下畫線的字的意思。

 、 何當共剪西窗燭 [何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卻話巴山夜雨時 [卻]:_________;[話]:__________

  (3)《夜雨寄北》詩中寫思歸而不得的愁苦之情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寫出了對未來歡聚的向往之情的詩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業設計:

  背誦詩歌,默寫詩歌

  板書設計:

  夜雨寄北

  君問歸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

  卻話巴山夜雨時。

  課后反思:

19古詩二首 篇12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認識生字,會寫生字。    2、了解古詩的意思,初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教學重難點    1、了解古詩的意思,感受春天的美好。    2、掌握會寫字的音、形、義。    3、朗讀并背誦古詩。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引情入境。     春天是百花盛開的季節,詩人們曾寫過許多贊美春天的詩句,來表達他們對春天的喜愛之情。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兩首古代詩人歌頌春天的詩。   二、初讀古詩。    1、教師范讀課文,學生默讀,注意會認字的讀音。    2、學生圈出會認字,看拼音讀一讀。    3、教師出示識字卡片,學生讀,再分別組詞。    4、學生自讀古詩。   三、學習古詩,了解詩意。    1、板題,說說題意。    2、學習第一句。    。1)、試著把第一句的意思講給同桌聽,教師巡視。     (2)、指名說一說。    。3)、請同學們提出不理解的地方,大家討論。     (4)、春天的早晨多美好啊!帶著這種感情讀這一句。    。5)、背誦第一句。    3、學習第二句。    。1)、學生自讀第二句,把這句話的意思講給同桌聽。     (2)、這句話表達了作者什么情感?     (3)、指名讀,要讀出語氣。     (4)、大家評議。    。5)、背誦第二句,背誦全詩。    4、用自己的話講講這首詩的意思。   四、學習會寫字。    1、讀識字卡片,口頭組詞。    2、看看會寫字,把難寫難記的字提出來。    3、書空練習。   五、作業    1、背誦古詩。    2、讀《村居》。   板書設計                    4、古詩二首                      春曉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箒盹L雨聲,花落知多少!                   〉诙n時   教學目標    1、認識生字,會寫生字。    2、了解古詩的意思,初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教學重難點     能初步用自己的話講解古詩的意思,感受春天的美好。   教學過程   一、檢查背誦和朗讀。    1、指名背誦《春曉》。    2、指名讀《村居》。   二、自學古詩,教師指導。    1、自學古詩,學習本詩中5個會認字。    2、小組內交流自學情況。   三、小組學習,交流學習體會。     提示:    1、用自己的話講講古詩的意思。    2、說說表達了詩人的什么思想感情。    3、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提出來討論。      教師巡視。   四、各組匯報學習情況。   五、想像。     讀完這首詩你想到了什么?   六、鞏固生字。    1、讀識字卡片,口頭組詞。    2、看看會寫字,把難寫難記的字提出來,討論識記方法。    3、書空練習。    4、學生練習,教師巡視。   七、拓展活動。    1、朗讀古詩比賽。    2、收集其他描寫春天的古詩進行交流。    3、合作給古詩配畫。   板書設計                 4 古詩二首                   村居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和W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19古詩二首 篇13

  《江畔獨步尋花》

  預習提示:讀古詩,讀準節奏,讀通、讀順。練習背誦。

  教學目標:

  1、理解詩句,能進入詩人描繪的春色盎然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這首詩。

  3、體會詩人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感受他愉悅的心情。

  教學重點:進入詩歌所描繪的蜂飛蝶舞的春天生機盎然的意境,體會詩歌中蘊涵的詩人之情感。

  教學準備:春天畫面的圖片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新課:

  1、指名背誦《山行》。

  2、今天我們再學習一位因為也是唐朝詩人寫的上詩,他可是一位了不得的詩人,人稱“詩圣”,寫的詩被稱為“詩史”。這位詩人的名字叫杜甫,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一首描寫美麗的春景的古詩〈江畔獨步尋花〉。(板書課題)

  二、初讀,指導讀正確、有節奏感。

  1、老師下面要來個四組讀詩比賽,要求是:響亮、正確、有節奏。想獲得為本組爭光的機會嗎?那就練習讀幾遍。

  2、指名讀,隨機糾正字音、節奏。

  3、齊讀。

  三、精讀,入詩境,悟詩情。

  1、詩我們已經讀了好幾遍了,同學們,詩人來到江邊,看到那些景物?

  板書:花蝶鶯

  2、這些景物中你最喜歡什么?能不能結合詩句,發揮想象,把仿佛在眼前的情景用老師這里的句式說一說,結合理解詞語“花滿蹊”“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啼”。

  啊,———(景物)真———啊,你看————————

  例:啊,花真多啊,你看,把小路都遮得嚴嚴實實的了。

  啊,花真多啊,你看,把花枝都壓彎了。

  啊,花真美啊,你看,紅的似火,白的如雪,黃的勝金……

  啊,花真香啊,你看,把小蝴蝶小蜜蜂都引來了呢。

  同學們的想象力真豐富,語言真美,花多、花美引得蜂飛碟舞,說到現在的花,你們猜猜都可能有什么花呢?

  3、教師放課件,邊放《春到江邊》的音樂,用優美的語言把學生帶入意境。

 。ê靡慌煞被ㄋ棋\的美景啊,你們看,杏花開了,遠遠看去,就象天邊粉紅的彩霞;桃花呢,笑得小臉粉粉的;梨花擠滿枝頭,仿佛一夜間枝頭墜落了滿樹的白雪,香氣四溢,引來了蝴蝶在花叢翩翩起舞,黃鶯飛落枝頭,自由自在地唱起動聽的歌。

  美吧,這情景讓蝴蝶醉了,黃鶯醉了,我們也醉了。下面同學們用自己有感情的朗讀、表情、動作讓老師感受到你們的陶醉吧!

  4、賽讀。

  四、深化,體會詩情。

  1、讀到這,老師心頭不禁有個疑問:你們看,詩中寫到花不僅多,而且美,這景色在春天隨處可見,只要一出門就可以看到,為什么要“尋”呢?

  2、是不是該把詩題再讀讀,讀出詩人心情的歡愉。

  3、讓我們用自己的誦讀讀出詩人對春天美景的喜愛吧。

  五、作業:

  1、把詩歌改成小散文。

  2、讀《絕句》

  板書設計:

  花多美

  江畔獨步尋花(愉悅) 蝶舞

  鶯啼

  課后檢測:1、背誦古詩。

  2、用自己的話說說古詩的意思。

  《游園不值》

  預習提示:讀古詩,讀準節奏,讀通、讀順。練習背誦。

  教學要求:

  1、理解詩句意思,感受春天美好的景色,體會作者對春天的贊美之情。

  2、運用電教媒體,培養學生的理解、想象、作畫、寫作能力。

  3、練習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教學重點:

  理解詩句,了解古詩所描寫的景物,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1、揭題,明確本課時學習目標:學習游園不值

  2、解題:詩中的"園"是我們常說的公園嗎?誰知道題目是什么意思?

  3、介紹作者(用網上資料示作者情況)。

  4、初讀,大體了解詩的內容。

  5、師示范朗讀。

  6、生隨師小聲朗讀,體會讀音的準確性。

  7、投影課本上的插圖:生自讀詩,借助字典和插圖,想句子的意思,并標出不懂的詞語。

  8、字詞質、釋疑。

  (應:原意“應該”,這里當“大概”、“可能”講。

  憐:愛惜。這個詞在此不當“可憐”講。

  屐齒:木底鞋下的橫梁。

  小扣:輕輕地敲。

  柴扉:柴門。

  久:很長時間。)

  9、指名逐句交流對詩句的理解。

 。ù蟾胖魅藧巯@中的青苔,怕前來賞園的人的木底鞋把青苔踩壞。我輕輕地敲著柴門,好久地沒有人來開。滿園的春色是關不住的?,一枝粉紅的杏花正伸出墻頭來。)

  10、指導讀,讀出詩的韻味來:

  師讀,生仿讀:自讀,指讀,齊讀。

 。☉獞z/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

  11、啟發想象:

  ①、詩人并沒有進園,他怎么知道園中早已是滿園春色呢?

  ②、園中的景象是怎樣的?(4人組討論)

  (有柳樹和各種美麗的花;有蝴蝶、蜜蜂;有濃郁的花香等。)

  12、將詩中的內容通過畫面展示出來。(學生各自據詩意畫畫)

  13、交流:投影學生的畫,師生評議。

  14、試試:將本詩用自己的話改作一下(可以是詩,也可以是散文。)

  15、習作,交流,評議。

  16、背誦詩句。

  17、小結:作者看花雖然進不了門,但他感受到春天的美好。今天通過學習和體會詩意,也使我感到了春天的氣息和美好的春景。

  課后檢測:1、背誦、默寫《游園不值》。

  2、用自己的話說說古詩的意思。

19古詩二首 篇14

  一、教學目標

  1.通過誦讀兩首古詩,使學生感受到作者對家鄉的熱愛,對友人的思念,能夠想象古詩所表現的情景,體會古詩表達的情感。

  2.認識本課6個生字,會正確書寫6個字。

  3.指導學生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誦讀古詩,會背誦古詩。

  二、教學重點

  1.理解詩句意思,會背誦兩首詩。

  2.掌握本課的會認字和會寫字。

  三、教學難點

  在初步體會古詩的意境韻律的同時,感受作者豐富的內心情感,從而激發學生喜愛學習古詩的興趣。

  四、教學準備

  字詞卡片、圖片或電腦課件、課前查找的有關資料、實物紅豆。

  五、教學時數

  3課時。

  六、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ㄒ唬┱勗拰,激發興趣。

  同學們,你們喜歡古詩嗎?誰能背上一首給全班同學聽?今天,我們一起再學習兩首新詩,使大家進一步了解祖國古代文化,學習更多的千古傳誦的名詩。

  (二)初讀古詩,認讀生字。

  1.對照拼音,自讀古詩,初步了解內容。

  2.學生自由讀文(可采用單人讀、分行讀、集體讀、開火車讀、由學生當老師領讀等多種形式)

 。ㄈ┳灾髯R記,合作交流。

  1.自學會認字。(個人大聲練讀,讀不準的音可以多讀幾遍。)

  2.分組學習會寫字。

 。1) 提示學習步驟。

  讀準字音——分析字形——了解字義。

 。2) 小組學習要求。選擇自己喜歡的最有效的識字方法記憶生字,注意運用多種方式記字。(編兒歌、猜字謎、偏旁歸類等)當遇到不理解的字、詞時,通過討論,查字典,聯系上下句等方法來弄懂。

  3.交流反饋,達到互聽、互評、互助目的。教師給予及時表揚、鼓勵。

  (四)指導書寫。

  1.分類指導。

  (1)請學生觀察6個字,說說有什么發現!安、音、童、客”都是上下結構。

 。2)選擇你們認為難寫的字,認真觀察每一筆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并說說應該注意什么地方。

 。3)學生練習書寫。

  有條件的學校用投影展示學生抄寫本,讓學生相互交流,學習把字寫工整規范。

 。ㄎ澹╈柟叹毩。

  1.用課件出示閃光星或用卡片練習讀字、讀詞。

  2.建立“我的詞語庫”,給本課生字組詞、擴詞?凑l組得詞多,評選“詞語能手”,發獎品給予鼓勵。

  第二課時

 。ㄒ唬┯蓤D導入新課。

  1.指導學生看圖或看實物。請同學說說這是什么。(學生可以根據課前查到的資料交流,達到資源共享)

  教師補充:紅豆樹,喬木,羽狀復葉。小葉長橢圓形,圓錐花序;ò咨v果扁平,種子鮮紅色。產在亞熱帶地方。這種植物名字叫“紅豆”,也叫“相思子”。出示課題《相思》。

  2.讀詩題,知作者。請同學介紹作者,了解唐代詩人王維。

  (二)初讀古詩,感受古詩形象美 。

  1. 自由讀古詩《相思》,看看這首詩有什么特點,你發現了什么?(這首詩每行有五個字,一共有四行,我們稱之為“五言絕句”)

  2.教師范讀,注意節奏和重音。教給學生讀詩方法,采用“二、三”讀法,將每行前兩個字連在一起讀,后三個字連在一起讀。每行的第三個字音要讀重一些。

  (三)邊讀邊議,滲透古詩語言美。

  1.學生朗讀全詩(單人讀、齊讀、分男女生讀等),邊讀邊思考讀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2.小組里互相討論,然后全班交流。

  (1)針對學生提出的質疑進行討論。

  (2)結合插圖,說說紅豆在春天里有什么變化。第一句中“發”是什么意思?(長出的意思。)

  (3)用自己的話說說第一句的意思。(紅豆樹生長在南方,春天里又發了幾個新枝條?)

  (4)這句詩句后面是問號,應該怎樣朗讀,自己練習。(指導讀出欣喜高興的語氣)

  (5)為什么請君多采擷?“擷”當什么講?“此”在這里指什么?“相思”是什么?應該怎樣讀這句話?(用真誠喜愛的語氣讀)

  (6)誰能用自己的理解講這句詩的意思?(希望你多采一些,因為它最能引起人們的相思之情)

  3.再看插圖,展開聯想,一位母親手中托著幾粒紅豆,一個女孩伸著手要紅豆,你想象這位母親會對小女孩說什么?

 。ㄋ模┮髡b古詩,體會古詩意境美。

  1.有感情地朗讀全詩。(接句,分行,個人背,互背,齊讀等)

  2.全班議論:學習了這首古詩后有什么感想?說說你平時是怎樣與同學交往,尊重友情的?

  板書設計

  相思

 。厶疲萃蹙S

  紅豆/生南國,

  春來/發幾枝?

  愿君/多采擷,

  此物/最相思。

  第三課時

 。ㄒ唬┙沂驹婎},激趣質疑。

  1.教師板書課題。析題“偶書”:偶然有感觸,書寫了這首詩。

  2.提問:你們以前讀過這首詩嗎?讀了題目后,你們想知道什么?(學生質疑)

  3.學生帶著疑問學習這首詩。

 。ǘ┏踝x詩文,感知內容。

  1.利用查找的資料介紹作者。

  2.自由讀詩,邊讀邊觀察,發現了什么?(《回鄉偶書》和《相思》兩首格律有區別,每行字數不一樣!痘剜l偶書》一行是7個字,因此被稱為“七言詩”;朗讀時按照“四、三”的讀法練習。)

  3.在老師指引下學生分組練習朗讀。注意強調“衰”的讀音,在古代時讀“cuī”。

 。ㄈ┘氉x詩句,理解詩意。

  1.默讀古詩,想一想有幾句話?每句話講的是什么意思?

  2.邊讀邊看圖,理解第一句。

 。1)單人讀第一句,說說你理解了什么。

  (2)小組討論。重點詞語: 

  少小:年輕。

  老大:年邁。

  鄉音:家鄉的口音。

  鬢毛:面頰兩旁靠近耳邊的頭發。

  衰: 稀疏、斑白。

  試著把第一句的意思講給同組聽。(年輕時的我離開家鄉,年邁時才回來。家鄉的口音雖然沒有改變,但兩鬢的頭發卻早已白了。)

  (3)請學生提出不懂的問題,大家討論。

  ①為什么幾十年后作者還回到家鄉來?(反映出離鄉多年的游子對故鄉深深的眷戀之情)

  ②這時他的心情如何?(作者即將落葉歸根,踏上熟悉的土地,就要看見久別的親人,他心情無比喜悅)

  (4)想象如果你是作者,在闊別多年后又返回到養育了自己的故鄉與家鄉的人們團聚,想到家鄉人的熱烈歡迎、盛情款待的情景一定會興奮不已。練習有感情地朗讀第一句。

 。5)同桌互背第一句。

  3.學習第二句。

  (1)學生自讀自悟。

 。2)同桌議論第二句的意思。(村里的孩子見了我都不認識,他們圍著我,笑著問我是從什么地方來的)

 。3)想象當時的情景,兒童會說些什么?

 。4)提出不懂的問題全班討論:

  ① “客”在這句話中指的是誰?

 、跒槭裁创遄永锏暮⒆硬徽J識他,把他當客人?

 、垠w會作者的心情會。(作者看到孩子們把他當成了外鄉客時表現出很尷尬很無奈的樣子,但仔細想這一切又在情理之中。)

 、茉鯓油ㄟ^朗讀來表達這樣的情感呢?(讀出淡淡的憂傷之情。個人練讀,指名讀,評讀)

 、萦米约旱脑捳f出全詩的意思。

 、蘧毩暠痴b,同桌互背、齊背。

  4.總結全文,交流感受:學習了這首詩你有什么收獲?(這首詩反映作者對故鄉的熱愛,反映了他內心豐富的情感。這首詩感情自然、真切,富有生活情趣。)(四)創設情景,表演體驗。

  為加強學生對古詩的理解,體會回鄉游子思想感情的反差變化,讓學生根據《回鄉偶書》,聯系詩中的情景去發散想象,把這首詩編成故事來表演。(注意幾點:場景變化;人物上場順序;人物內心感受;人物神態動作。要充分發揮學生表演才干,鼓勵創新,給學生自由的創造空間)

  (五)閱讀欣賞,拓展延伸。

  1.教師向學生推薦賀知章的《回鄉偶書》另外一首,供欣賞品讀。

  離別家鄉歲月多,

  近來人事半消磨。

  惟有門前鏡湖水,

  春風不改舊時波。

  2.請把今天學的兩首古詩背給家里人聽。

  (六) 有關資料 。

  作者介紹 

  賀知章(659—744)唐代著名詩人,字季真。年輕時就因詩文寫得好而聞名。他為人狂放,與李白、張旭等合稱“飲中八仙”。他的詩清新疏朗而富有情趣,以《回鄉偶書》《詠柳》等傳誦最廣。

  板書設計

  回鄉偶書。厶疲葙R知章

  經歷少小離家/老大回,

  鄉音無改/鬢毛衰。

  感慨兒童相見/不相識,

  笑問客從/何處來。對家鄉的熱愛

  真切  樸實語

19古詩二首 篇15

  教學要求

  1.了解古代勞動人民生活困苦的狀況,認識封建制度下勞者不獲,獲者不勞的不合理的社會現象,激發熱愛社會主義的感情。

  2.學會本課8個生字,能結合句子理解字義,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讀詩文;背誦并默寫這兩首詩。

  教學重點

  1.讀懂詩句,體會詩中所表現的思想感情。

  2.指導朗讀。

  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所描寫的內容及詩中所表現的思想感情。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準備

  教學掛圖、幻燈片、錄音帶。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指導預習

 。ㄒ唬├蠋熖岢鲆螅

  1.你知道古代勞動人民過著怎樣的生活嗎?請讀讀這兩首古詩吧。讀的時候,要放聲朗讀幾遍。

  2.讀句子,弄懂生字和“猶”“市”的意思。

  3.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

  4.不理解的地方記下來。

 。ǘ⿲W生按要求預習:

 。ㄈz查預習:

  1.指名學生朗誦兩首古詩。

  注意正音:

  粟(sù)閑(xián) 餓(è)

  蠶(cán)歸(guī) 淚(lèi)

  羅(luó)綺(qǐ)

  2.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兩首詩給你留下的初步印象。(農民種了許多糧食,還被餓死了;養蠶的人卻穿不上好衣服。)

  (四)學生質疑,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1.古風:就是古體詩,是模仿漢魏以來古詩的,不像近體詩那樣受格律的嚴格限制。

  2.四海:古人的地理概念,認為中國的東西南北四周都被海洋包圍著,所以常常用“四!薄昂取贝碚麄中國的疆域!八暮!痹谶@里指所有的土地。

  3.蠶婦:養蠶的婦女。

  4.羅綺:羅,素色絲織品。綺,有花紋或圖案的絲織品。羅綺統稱所有的絲織品,這里指用綢緞做的衣服。

  二、簡介《古風》作者及詩的時代背景

  同學們學過一首古詩題目是《鋤禾》吧。學生齊聲背誦《鋤禾》,這首古詩的作者是誰?他是哪個朝代的詩人?(李紳,唐朝詩人。)這首《古風》也是唐朝詩人李紳作的。他做過唐武宗李昂的宰相,是大詩人白居易的朋友。他的這兩首詩《鋤禾》和《古風》就是在當時已廣泛傳誦,一直流傳至今的《憫農二首》。憫,在這里是同情的意思。

  《古風》為中唐時代的作品。唐朝安史之亂以后,地方勢力割據,不受朝廷控制,中央政權和地方割據變本加厲地壓榨和掠奪農民,廣大農民陷于極其困苦的境地。當時有一些政治上較有遠見,生活上又比較接近人民的詩人,對這種情況不平和憂慮。從那時起,就不斷有反映農民疾苦的詩歌出現。李紳就是非常接近人民的作者。他的《古風》不僅真實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而且語言淺顯通俗,易懂,易記。

  三、朗讀《古風》理解詩句的意思,在此基礎上,背誦下來

 。ㄒ唬┫冉庠~,再講句子的意思。

  1.“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保ㄌ釂枺

  粟:就是小米。這里指稻、麥、高粱、玉米等糧種。子:子實,這里指收獲的糧食。詩中“粟”與“子”意思相同!耙弧焙汀叭f”都是虛數,指許多。

  句意:春天播種一粒種子,到了秋天收到許多糧食。

  2.“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四海:(略)

  閑田:閑,選擇:(有空、沒使用、與正事無關)閑田,是空閑的田地。

  農夫:農民。夫,舊時成年男子的通稱。農夫、漁夫等。

  猶,選擇:(猶豫、如同、還)

  句意:四海之內,已經沒有空閑的田地了,可是辛勤耕種的農民還是饑餓而死。

  (二)背誦全詩。

  四、體會詩中所表現的思想感情

 。ㄒ唬┨釂枺骸稗r夫猶餓死”是在什么情況下發生的?

  1.“秋收萬顆子”糧食獲得了大豐收。

  2.“四海無閑田”所有的田地都種上了糧食。

  通過“萬顆子”“無閑田”再現農民的辛勤勞動。種得廣,收得多,理應過上比較富裕的日子?墒欠N田的偏偏沒有糧食吃。

 。ǘ┨釂枺簽槭裁崔r民會被餓死?

  1.農民租種地主的土地,要交很多地租。

  2.農民還要交許多種稅。

  3.地主殘酷地剝削農民。

  4.豐收年農民還餓死了,要是遇到災荒就更悲慘了。

  5.辛勤勞動的農民沒有糧食吃,不勞動的地主家倒是糧食滿倉,太不合理了。

  (三)提問:這首詩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1.作者對當時勞動者不得食的社會現實不滿。

  2.表達了作者對農民的同情。

  (四)教師小結:這首《古風》,表現出作者對封建制度下勞者不獲,獲者不勞的不合理的社會現象不滿,表達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同情。

 。ㄎ澹┯懈星榈乇痴b《古風》。

  五、比較每組字的音、形、義

  粟,就是小米。栗,就是栗子。票,就是車票,門票的“票”。

  “顆”是量詞指圓形或粒狀的東西,如一顆珠子,一顆心

  “棵”是量詞,指植物,如一棵樹,一棵白菜。

  閑(xián),半包圍結構“門”字里面是“木”

  閉(bì),半包圍結構“門”字里面是“才”

  “閑”是空閑的意思,如閑田。

  “閉”是關上的意思,如閉口。

  六、默寫《古風》,然后自查,改正錯別字

  板書設計 

  第二課時

  一、復習檢查:背誦《古風》

  二、指名朗讀:《蠶婦》

  三、簡介《蠶婦》作者及詩的時代背景

  《蠶婦》的作者是宋代詩人張愈。張愈,字少愚,號白云先生,四川益州郫人。多次參加考試都未考中。后來有人推薦他,朝廷任命他為秘書省校書郎,他卻不接受,隱居家鄉。

  《蠶婦》寫于北宋時期。當時封建官僚機構臃腫,統治階級奢侈浪費,揮霍無度,加上與遼、西夏妥協求和,每年輸納大批絹帛、白銀,使北宋政府的財政陷入了極端困難的境地。為了擺脫危機,封建統治者拼命的向人民榨取賦稅。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國內階級矛盾日益尖銳。詩人以此為背景寫了這首詩。

  四、朗讀《蠶婦》,理解詩句的意思,在此基礎上,背誦下來

  (一)先解詞,再講詩句的意思。(提問)

  1.“昨日入城市”。

  昨日:昨天。 入:進到的意思。

  選擇字義:

  “昨日入城” 市:(1)集市 (2)城市

  (3)買賣(mài)

  提問:誰入城去?(蠶婦、養蠶的婦女。)

  住在什么地方?從哪里看出?

 。ㄋ≡卩l下,從“入城”可以看出。)

  到城里集市上去做買賣,一般叫做什么?(趕集)

  連起來怎么講?

  一個住在鄉下的養蠶的婦女,昨天到城里去趕集。

  2.“歸來淚滿巾”。

  歸:回來。 淚:眼淚。

  滿:說明淚水流得多。

  巾:手巾或其它擦抹用的布,古代婦女多佩帶在身上。

  句意:回來的時候淚水不斷,走一路,哭一路,淚水把手巾都浸透了。

  3.連起來說說“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這一詩句的意思。

  4.“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

  遍身:全身上下。

  羅綺:羅,素色絲織品。綺,有花紋或圖案的絲織品。羅綺統稱所有的絲織品,這里指用綢緞做的衣服。

  羅綺者:就是穿綢緞衣服的人,泛指剝削者。

  句意:穿綢緞衣服的人,并不是養蠶的。

  (二)背誦全詩。

  五、體會詩中所表現的思想感情

 。ㄒ唬┨釂枺盒Q婦到城里,為什么回來時淚滿巾?

  1.她看到“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

  2.淚滿巾的“滿”字,說明蠶婦到城里去趕集,在集市上看到了許多身穿綢緞衣服的人,都不是養蠶的人,都不是勞動者。

  3.蠶婦看到自己整天辛勤勞動,卻連好衣服都穿不上,想到自己悲慘的生活,心里十分難過。

 。ǘ┨釂枺簽槭裁床皇丘B蠶人卻遍身羅綺?

  1.地主老財欺壓剝削勞動人民,他們有錢有勢,買得起綢緞衣服。

  2.地主老財低價收買農民辛勤勞動得來的糧食和蠶繭,還收高額的稅,壓榨勞動人民的血汗,他們過著花天酒地的生活。

 。ㄈ┨釂枺哼@首詩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作者在詩中揭露了封建制度下勞者不獲,獲者不勞的不合理現實,抨擊了剝削制度的罪惡,表達了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

  六、默寫《蠶婦》這首詩,然后自查,改正錯別字

  七、比較兩首詩,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ㄒ唬﹥热荩骸豆棚L》前兩句寫豐收的年景,后兩句寫農民悲慘的遭遇!缎Q婦》前兩句寫蠶婦進城引起的悲傷,后兩句揭露和抨擊了極端不合理的封建社會的現實。這兩首詩都是寫古代勞動人民生活困苦的狀況,揭露和抨擊了封建制度下勞者不獲,獲者不勞的不合理的社會現實。

  (二)思想感情上都表達了作者對當時不合理的社會現實的不滿和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八、有感情地背誦古詩二首

  板書設計 

19古詩二首 篇16

  教學內容:p35-p37

  教學目標:

  1、認識“促、憶、異”等7個生字。會寫“促、深、憶”等10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詩中的真情實感,背誦課文。

  3、懂得熱愛家鄉,珍惜親情。

  教學重點:1、認識“促、憶、異”等7個生字。會寫“促、深、憶”等10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詩中的真情實感,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體會詩中地真情實感。

  教學準備:

  1、課文插圖,及《夜書所見》詩句字條。

  2、學生課前查閱這兩首古詩及作者的有關資料。

  3、學生搜集描寫秋景或表達思念家鄉的古詩,讀讀背背。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交流資料,了解背景

  1、學生交流課前所查閱的資料。

  2、教師引述:我國宋代有個詩人叫葉紹翁。有一年秋天,他離開家鄉,獨自在外。一個傍晚,他外出散步,觸景生情,便提筆寫下了一首詩,大家想知道寫了什么嗎?板書課題,理解“書”的意思。

  3、看圖說話:(出示課文掛圖)瞧,這就是葉紹翁所見到的情景,請大家仔細看圖,說一說你們看到了什么。(滲透環境教育)

  二、自主學習,初步感知

  1、自由朗讀:放聲朗讀古詩,借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通、讀正確這首詩。

  2、同桌互讀:要求學生把這首詩讀給同桌聽、互相評議、互相指點。

  3、自學古詩:借助課后注釋或結合插圖理解字詞意思,劃出不理解的詞語。

  4、小組合作學習:交流已讀懂的字詞、解決不理解的問題,老師巡回指導。

  5、課堂交流:小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決疑難問題。

  三、再讀感悟,體會情感

  1、自由讀詩,邊讀邊在腦海中浮現畫面:詩歌描繪了一幅怎樣的情景?

  2、小組交流,組內成員互相補充。(要發散學生的思維)

  3、指名描述畫面,教師可相機引導學生把想象的畫面說具體、說生動。

  4、體會情感:假如你就是這個離鄉背井、獨自在外的詩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會產生怎樣的心情?(根據課堂情況可讓學生寫一寫)(滲透環境教育)

  5、感情朗讀:帶著這樣的情感朗讀古詩。通過賽讀、評讀等多種形式讓學生讀好這首詩。

  四、趣味活動

  1、我說你讀。方法:

  (1)老師描述詩句的內容,學生讀出對應的詩句。

 。2)老師點掛圖上的景物,學生讀出對應的詩句。

  2、字條連詩。

  方法:老師出示某句詩的字條,學生接續后面一句詩(多連幾次,讓學生基本會背)。

  3、情境背詩。

  方法:學生可自由下位,把詩背給最要好的同學聽。

  五、識字寫字

  1、出示要寫的字:促、深

  2、讓學生觀察范字,交流識字寫字經驗。

  3、學生練習書寫生字。

  六、拓展活動

  你還讀過哪些詩人所作的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的古詩,讀或背給同學聽聽。

  第二課時

  一、課前游戲,復習導入

  1、說說自己知道的傳統節日,有哪些習俗。(春節、中秋節、端午節、重陽節也可以以連線的方式出現節日、日期和習俗。)

  2、小組比賽背誦《夜書所見》。

  3、揭示課題《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理解“憶”的意思。

  二、小組合作,討論自學

  1、根據學《夜書所見》的方法,小組討論確定本詩怎么學習。

  自學基本步驟:

 。1)自讀:讀準字音,并借助課后注釋或工具書理解詞義。

  (2)自思:想想自己讀懂了什么,并提出自讀中產生的疑惑。

 。3)交流:讀讀、說說、問問。

  2、學生按自己小組議定的方法自學,教師巡視指導。

  三、師生交流,解決疑難

  1、每組讀詩,說說讀懂了什么,并提出小組學習時所產生的問題及解決的結果。

  2、其他組的同學與老師參與其中,或討論解決或補充己見。

  四、感情朗讀,啟發想象

  1、 指名朗讀詩文。問:你們覺得這首詩表達了一種怎樣的思想感情?

  2、引導以情促讀。問:你能用讀來表現出這種思想感情嗎?

  3、引導以讀促發想象。問:同學們在讀時頭腦中產生了一種怎樣的情景,能交

  流一下嗎?(滲透環境教育)

  4、學生交流想象的景像,并再次有感情朗讀。

  五、趣味活動

  1、  生字連詞背誦。

  方法:請學生把生字按出現的先后順序在本子上或黑板上排列,再連起來,試著背誦。

  2、詩句連對。老師說詩句意思,學生背相應句子。

  3、情境練背。學生當小小詩人,或加動作或加表情,先自己朗讀再上臺表演,達到背誦。

  4、賽詩會。

  方法:(1)集體賽:每個小組背一、兩首古詩,一首課內的,一首課外的,看哪一組背得既響亮又流利。

 。2)個人賽:每一小組派一名代表參加比賽,看誰背得最有感情。

  六、識字寫字

  1、出示要求寫的生字,組詞朗讀。

  2、觀察生字,交流寫字經驗:怎樣既正確又漂亮地寫好這些生字?重點指導“異、插”的寫法。

  3、書寫生字

  七、拓展活動

  1、你還讀過哪些描寫秋景的詩,背給同學聽聽。

  2、有機會到公園或田野里走走,看看哪些景物反映了秋天的特點,想想自己心

  中產生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推薦相關的古詩:《舟夜書所見》(清•查慎行)、《泊船瓜洲》(宋•王安石)、《雜詩》(唐•王維)三首古詩。

  板書設計:

  9、古詩兩首

  夜書所見  (宋)葉紹翁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唐)王維

  景物       思鄉之情             憶

  人物       追憶童年              思念親人

19古詩二首(精選16篇) 相關內容:
  • 《古詩二首》(精選17篇)

    教學要求1.了解古代勞動人民生活困苦的狀況,認識封建制度下勞者不獲,獲者不勞的不合理的社會現象,激發熱愛社會主義的感情。2.學會本課8個生字,能結合句子理解字義,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意思。...

  • 4古詩二首(通用14篇)

    教學目標:1、學會12個生字(其中一個多音字“柴” ),認讀2個字。2、朗讀課文,背誦課文。3、能默寫兩首古詩。4、看注釋、查字典了解詩句的意思,能想像詩句中描繪的圖畫,感受詩中描繪的情景。教學重點:背誦和默寫兩首古詩。...

  • 古詩二首(精選17篇)

    《涼州詞》教學目標1.學認2個生字,練習寫好6個漢字。2.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課文。3.通過讀這首古詩,感悟邊關將士悲苦的生活。教學重點與難點品讀悟詩情。...

  • 28古詩二首(精選17篇)

    教學要求1.了解古代勞動人民生活困苦的狀況,認識封建制度下勞者不獲,獲者不勞的不合理的社會現象,激發熱愛社會主義的感情。2.學會本課8個生字,能結合句子理解字義,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意思。...

  • 20 古詩二首(精選12篇)

    一、教學目標1.通過誦讀兩首古詩,使學生感受到作者對家鄉的熱愛,對友人的思念,能夠想象古詩所表現的情景,體會古詩表達的情感。2.認識本課6個生字,會正確書寫6個字。3.指導學生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誦讀古詩,會背誦古詩。...

  • 25、古詩二首(二)

    教學目標:1、學會本課的5個生字(其中1個多音字“還” )及新詞。2、能看注釋,初步了解詩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問題。3、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默寫課文。...

  • 20 古詩二首

    《涼州詞》教學目標1.學認2個生字,練習寫好6個漢字。2.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課文。3.通過讀這首古詩,感悟邊關將士悲苦的生活。教學重點與難點品讀悟詩情。...

  • 7、古詩二首(一)

    教學目標:1、帶領學生復習已經學過的一些基礎知識。(主要是文學體式、唐代詩人及其風格) 2、掌握杜甫的生平及體會情感取向。 3、學習并掌握詩歌鑒賞的基本要點,主要是學會從一首詩的動詞及形容詞中把握作者情感,體會作者創作意圖。...

  • 28古詩二首

    教學目標:1.認識4個生字,1個多音字,會寫6個字。2.通過看注釋,查字、詞典,邊讀邊想象,大體理解每首詩的意思,體會朋友之間真摯的感情。3.朗讀并背誦課文。教學重點、難點:理解詩句意思,體會朋友之間真摯的感情。...

  • 古詩二首

    教學目標:1、學會12個生字(其中一個多音字“柴” ),認讀2個字。2、朗讀課文,背誦課文。3、能默寫兩首古詩。4、看注釋、查字典了解詩句的意思,能想像詩句中描繪的圖畫,感受詩中描繪的情景。教學重點:背誦和默寫兩首古詩。...

  • 4、古詩二首

    文本細讀:《游園不值》古詩《游園不值》是宋代詩人葉紹翁寫的一首贊美春天的好詩。他寫得別具特色,是一篇發展學生想象力的好教材。整體上有一定的敘事性,這首詩寫的是詩人春日游園觀花的所見所感,形象而又富有情趣。...

  • 8古詩二首

    一、教學目標1.通過誦讀兩首古詩,使學生感受到作者對家鄉的熱愛,對友人的思念,能夠想象古詩所表現的情景,體會古詩表達的情感。2.認識本課6個生字,會正確書寫6個字。3.指導學生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誦讀古詩,會背誦古詩。...

  • 19古詩二首

    [課文說明]王昌齡,京兆長安人,唐代著名詩人。所作七言絕句成就最高,人稱“七絕圣手”。而《出塞》曾經被后人推為七絕中的壓卷之作。首句從千年之前、萬里之外落筆,寫秦漢時的明月依然高照在邊關上,以暗示悠久的戰爭歷史,構成雄闊蒼...

  • 3 古詩二首

    一、教學目標1.認識10個生字,會寫6個字,在認讀、書寫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良好的書寫習慣。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誦讀古詩,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3.了解古詩意思,感受到春天的美好。二、教學重點1.認識10個生字,會正確書寫6個字。...

  • 古詩二首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認識生字,會寫生字。 2、了解古詩的意思,初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教學重難點 1、了解古詩的意思,感受春天的美好。 2、掌握會寫字的音、形、義。 3、朗讀并背誦古詩。...

  •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人妖tscd在线 | 国产一级午夜一级在线观看 | 国产啊啊啊视频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18禁免费无遮掩 | 国产肥老妇对白清 | 成人7777| 奇米影视7777 | 亚洲AV中文乱码一区二 | h片在线看| 成人黄视频 | 中文字幕热久久久久久久 | 波多野结衣的AV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国产成人在线视频 | 一区三区在线观看 | 黑人白浆 | 操人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 在线国v免费看 | 狠狠操狠狠摸 | 亚洲精品久久视频 | 午夜写真福利视频在线观看 | 小片片在线免费观看 | 亚洲国产中文字幕在线视频综合 | 亚洲高清成人 | 特级黄色毛片视频 | 在线免费视频a | 色综合天天综合网 | 黑色丝袜国产精品 |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久久久久 | 日韩一二三在线视频播 | 丰满妇女做A级毛片 | 欧美色综合天天久久综合精品 | 成人1区| 黄色的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专区加勒比☆ | 亚洲乱亚洲乱少妇无码99P | 久草在线资源免费 | 777欧美精品|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 中国少妇videos露脸hd | av亚洲产国偷v产偷v自拍 | 日韩欧美激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