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二首
教材分析:
本課圍繞單元主題“我們去旅行”,選編了《夜雨寄北》和《楓橋夜泊》兩首古詩。《夜雨寄北》蘊藏無限深情于質樸無華的詞語之中,使人回味無窮。《楓橋夜泊》作者張繼借著詩中的景物烘托自己的愁思。
教學目標:
學會本課的生字詞,并且理解在詩中的意思。抓住重點的詞句的意思,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中揭示的道理。朗讀詩句,體會詩句文字美的,培養學生的語感。滲透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即用描寫景物或事物表達自己要說明的道理。
教學重難點: 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中揭示的道理。朗讀詩句,體會詩句文字美的,培養學生的語感。
教學構想: 先介紹寒山寺的名氣,引出本文的學習,然后引導學生練習上下文理解詩句,借助想象,理解詩歌的意境。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時間: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培養學生對詩的感悟能力,想像詩所描繪的畫面;體會詩人濃濃的愁緒。
學生學習過程:
一、質疑導入
江蘇的寒山寺因為唐代詩人張繼一首《楓橋夜泊》而名噪一時,無數的詩人墨客均至此題詩作畫吟詠,引來上成千上萬的游人,楓橋也一躍成為蘇州三百余座名橋之首。這首詩究竟散發是怎樣的魅力,讓我們一同走進張繼的《楓橋夜泊》。
二、初讀課文,把課文讀流利。
三、了解課文大意
1、解釋題目。
2、對照課后注釋,了解每句詩的大體意思。
四、感受畫面
祖國古詩歷來注重“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通過剛才的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五、分析課文,豐富認識
1、本詩包括題目僅32個字,卻包含了豐富的內容,同學們再讀一讀課文,找一找,詩人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感覺到了什么?
2、面對這良辰美景,詩人是怎樣一種心情?從詩中的哪個字可以看出來?
詩人愁到什么程度了?又從哪個字可以看得出來?眠是什么意思?那詩人不是睡著了嗎,你是怎么理解的?
3、詩人可能在愁些什么?
蘇州是中的江南水鄉,夜色多么迷人,可是在詩人的眼中這一切都更加激起了他的愁緒,所以月亮緩緩下墜——更加激起了詩人的愁緒;
烏鴉的叫聲本來就很凄慘——
天氣寒冷,周圍布滿了霜氣——
河邊孤單的楓樹——
漁船上的點點燈火——
遠處傳來的悠遠的鐘聲——
總之,全詩著一“愁”字,使得詩人所看到的,聽到的,觸到的,都染上的濃濃的“愁”的色彩。看到了吧,這就是詩人的高明之處。
帶著詩人的愁緒,我們再來讀一讀這首詩,邊體會詩人的心情,邊想像畫面。
4、你愁過嗎?是否看到了哪些美好的東西使你更愁了呢?看,詩人寫得多真實呀!帶著詩人的愁,想一想自己曾有過的愁,我們再來讀這首詩,一定會有新的感受。
六、情境創設,加深理解
這船家可是個熱心人,一大早就來叫張繼了:張公子,張公子,起床了嗎?喲,看你眼睛通紅通紅的,怎么?昨晚沒睡好?你沒睡好,那你在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