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古詩二首
[課文說明]王昌齡,京兆長安人,唐代著名詩人。所作七言絕句成就最高,人稱“七絕圣手”。而《出塞》曾經被后人推為七絕中的壓卷之作。首句從千年之前、萬里之外落筆,寫秦漢時的明月依然高照在邊關上,以暗示悠久的戰爭歷史,構成雄闊蒼涼的意境。秦、漢、關、月四字是交錯使用,修辭上稱為“互文見義”。第二句緊承,寫戰士在萬里征途上犧牲,不見還家,這正是自秦漢以來世世代代的戰爭所造成的悲劇。第三四句又用“但使”“不教”之詞連貫古今,通過對漢代名將李廣的懷念,希望唐王朝能任用得力將領來抵御胡馬的侵擾,保障邊遠地區的和平安寧。詩中有對歷史的回顧,有對現實的關懷,有對英雄的歌頌,也有對朝廷用人不當的批評,更飽含著戰勝敵人、保衛祖國的堅定信念,寫得深沉含蓄,情緒高昂。
《浪淘沙》描寫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的雄姿,抒發詩人浪漫的情懷。前兩句寫九曲黃河奔騰萬里,挾帶泥沙,自遙遠的天邊滾滾而來!袄颂燥L簸”寫出了波濤洶涌,風力強勁,極有氣勢。第三四句結合神話傳說,展開想象的翅膀,想要逆流而上,直達天上的銀河,到牽牛織女家里做客。古人以為黃河與銀河是相通的,傳說漢武帝曾派張騫尋找黃河的源頭,張騫撐著筏子,經過一個多月,到了銀河,見到織女才回來。詩人這樣寫,表現了征服自然、遨游天國的豪邁氣概。
[教學目標]
1.認識“簸”字,會寫“昌”“齡”“簸”3個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兩首古詩,默寫《出塞》。
3.理解詩句大意,展開豐富的想象,感受詩的意境,體味詩人內心的情感。
[教學建議]
1.揣摩學習方法,提高自學能力。
本課所選古詩內容相對獨立,可以一首一首地進行教學。其中,重點學習《出塞》,引導學生歸納學習方法,把古詩讀正確、讀流利,整體感知古詩大意。然后結合注釋,聯系上下文理解每句詩的意思。最后用自己的話講述古詩的意思,體會詩的意境。第二首則放手讓學生自學,小組合作交流理解詩意。
2.重視詩詞的朗讀指導。
采用多種形式訓練學生誦讀,讀中感悟,要聯系古詩的內容,真正貼近作者的思想,讀出自己的感受。
3.重視古詩詞的積累。
古詩詞不僅是語言文字的材料,而且是傳統文化的積淀。在教學中,讓學生多讀,熟讀成誦后,能默寫下來。對于高年級的學生來說,可以引導他們搜集整理一些著名的邊塞詩進行歸類積累。如王之渙的《涼州詞》,王翰的《涼州詞》,王昌齡的《從軍行》等。
4.重視想象能力的培養。
學習古詩離不開想象。在理解詩的意境時,要引導學生運用形象思維,根據詩句的意思,聯系實際生活或以往學過的有關詞句,開展豐富合理的想象,體會詩句所表達的意境。
5.識字與寫字。
“簸”是多音字,本課中讀bǒ,在“簸箕”中讀第四聲。“簸(bǒ)”是指用簸箕上下顛動,揚去糠秕、塵土等雜物。在詩中指風浪上下激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