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小兒辯日》(精選13篇)
《兩小兒辯日》 篇1
兩小兒辯日
一、談話導入
1.你們知道孔子嗎?(簡單介紹孔子)
2.孔子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也就是說要謙虛實在,不能不懂裝懂。孔子又說過看一個人要“聽其言、觀其行”,也就是說,從這個人所作所為去判斷一個人,是否言行一致。那么孔子是不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呢?剛好,《列子》中有一個故事告訴了我們。
3.板書課題,解釋課題。他們到底在辯論什么呢?
二、讀通課文
1.試讀,將讀不準的字畫出來。
2.指名分小節(jié)讀,集體糾正讀錯的字音,讀破的語句。
3.學生齊讀。
三、精讀課文
1.出示掛圖或放映投影片,教師范讀,學生聽讀,思考他們在辯論什么問題。
2.四人小組合作學習,先借助注釋自由讀課文,找出不懂的地方,然后分旁白、孔子、一兒、另一兒四個角色練習朗讀課文。
3.組織交流。結合學生不懂的地方,教師相機點撥。
4.背誦課文,復述故事。
四、研讀課文
1.為什么這兩個小兒會有相反的看法呢?引導學生結合課前搜集的資料回答。
2.假如你是“孔子”,當然你是掌握了現(xiàn)代科學知識的“孔子”,你會對這兩個小孩說些什么呢?現(xiàn)在我們就來練習表演《新兩小兒辯日》。
3.分旁白、孔子、一兒、另一兒四個角色,四人小組合作練習創(chuàng)造性表演,教師巡視指導。
4.組織交流,一小組表演,其他同學做評委,結合學生的評議,教師可提出自己做孔子和學生合作表演,在表演中相機點撥課文所蘊含的道理。
五、識記生字,指導書寫
《兩小兒辯日》 篇2
是大修訂教材人教版第十一冊中新增的課文。編者的意圖旨在通過這個短小有趣的寓言故事讓學生初步接觸文言文,受到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培養(yǎng)學生辯證認識事物、認識自然的科學態(tài)度。 一、教學實錄 師:同學們,今天要舉行一場很有趣的辯論賽,不過辯論的雙方是距離現(xiàn)在二千多年前的古人。(板書課題:)看到這個課題,你知道一些什么? 生1:我知道它寫的是兩個小孩在辯太陽。 生2(搶著說):兩個小孩子在爭論太陽的遠近。 生3:他們爭得不可開交。 生4:我還知道連孔子都沒辦法解決這個問題。 師(微笑):看得出同學們認真預習了課文,也善于動腦筋,我似乎覺得站在我面前的就是兩千多年前的那兩個愛動腦筋的小孩。同學們,這兩個小孩爭辯的話題竟然難住了一代圣人孔子,這是怎么回事呢?你們現(xiàn)在想通過什么途徑弄清楚這個問題什么? 生:讀書。 師:對,讓我們隨心所欲地讀讀課文,你想用什么方式讀就怎么讀。想一想:這兩個小孩爭辯的問題是什么?各自的理由是什么?把不懂的地方畫下來,還可以跟同學、老師一起討論。 (學生自由讀書,有的在討論) 生1:老師,我知道了,兩個小孩爭辯的問題是太陽是在早上離人近,還是中午離人近? 生2:一個孩子認為早上的太陽離人近,中午的太陽離人遠。他的理由是早上的太陽大,中午的太陽小。師接話:你是從哪兒看出的? 生2(語氣較平淡):“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 ” 師(微笑著對生2):如果你就是那個小孩,聽你剛才的語氣大概說服不了別人吧。 生3(急切地):老師,我知道了。那是一個反問句,他應該讀出反問的語氣,這樣的語氣強烈一些。 師:你能用反問的語氣來說服我們大家嗎? (生3讀,邊讀邊做手勢比劃出) 師(向生2):他的話有說服力嗎? 生2(點點頭):他讀“大如車蓋”時音重一些,還用手比劃出車蓋的大小,仿佛我們面前就有一個大得像車蓋一樣的太陽,讀“則如盤盂”讀得輕一些,似乎讓我們看到了中午的太陽很小很小。“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語氣要強烈一些。 師:你能再試試嗎? (師用多媒體課件演示,生聲情并茂地讀) 師:看得出你已經(jīng)讀懂了課文。告訴我們大家,你是用什么方法讀懂課文的。 生2:有的看注釋,有的聯(lián)系上下文來理解,還有的通過反復朗讀來理解。 師:真不錯,看得出你會讀書。你的方法很有用。讓我們大家也用你的方法來讀懂課文。試著說說全文的意思。 (生自由讀課文,互相說古文意思) 師:通過反復讀課文,我們一起走進了辯論賽場。激烈的辯論馬上就要開始了。為了贏得這場比賽,請同學們自己找辯友,在下面練習。 (學生分角色表演) 師:聽,比賽的鈴聲敲響了。有哪兩位同學愿意上來扮演兩小孩,老師就暫當孔子吧,我們一起上演一幕。 小兒1 (鞠躬):大家好!我是春秋末期的一個小孩,至今已有2400多歲了,我要告訴大家的是太陽在早上離你們很近,到了中午就遠離你們了。因為太陽剛出來時大得像車蓋,等到中午時就小像個盤子,這不是遠處的小,而近處的大嗎? 小兒2(拚命地搖頭):不對,不對。你沒見太陽剛出來時清清涼涼,等到中午時就熱得像把手伸進熱水里一樣,這不是近的時候熱,而遠的時候涼嗎? 小孩1:看,那邊走過來的一位老先生。哦,是孔子,他的學識淵博,我們?nèi)枂査伞?兩小兒:請先生給我們評評理吧。 孔子聽后搖搖頭,不好意思地說:“孩子們,這個問題我也回答不了,還是讓我們穿越時空隧道去請教我們的后人吧。” 孔子:現(xiàn)在我們來到二十一世紀的中國,來到了一群熱愛科學、愛動腦筋的小朋友中間,他們一定能解答我們的問題。小朋友們,你們愿意幫我們嗎? 小兒1:為什么早晨的太陽看起來比中午的大呢? 生:早晨的太陽,從地平線上升起來的背襯是樹木、房屋及遠山和一小角天空,在這樣的比較下,此時太陽顯得大。而中午太陽高高升起,廣闊無垠的天空是背襯,此時太陽就顯得小了。 小兒2:中午的氣溫比早晨高多了,是不是此時的太陽比早晨離我們近些呢? 生:不是,那是因為早晨太陽斜射大地,中午太陽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時間、相等的面積里,直射比斜射熱量高。 孔子:小朋友們,謝謝你們的幫助。你們與我們相隔那么遙遠,一定對我們的一切感到很好奇,如果你們有什么疑問,盡管提吧。 生4:孔子先生,你是個大教育家,為什么連這么簡單的問題都不知道? 生5:請問兩位小孩子,你們見孔圣人都不能裁決,笑曰:“孰為汝多知乎?”有沒有譏諷的意思? 生6:請問,你們還有什么疑難需要我們這些現(xiàn)代人解答嗎? 孔子:小朋友們,我們很快得回到古代去了,你們還想對我們?nèi)齻人說些什么呢? 生7:你們兩小孩兒喜歡探索,不懂就問,我要向你們學習。 生8:孔子先生,你很謙虛,也很誠實,對于不懂的問題沒有裝懂,也不怕別人笑話,讓我佩服。 師:舊的已經(jīng)結束了,但新的爭辯又快開始了。請大家認真品讀課文。下節(jié)課我們自由組合開展一場《新》賽。主題是:“太陽與地球的距離一天之中有無變化?”正方的觀點是:“太陽與地球的距離一天之中有變化 ”反方的觀點是:“太陽與地球的距離一天之中沒有變化?” 二、評析: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應著重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的教學設計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 1.從課題入手,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在學生讀懂了課文的基礎上對閱讀文本的重新加工改組,通過多種形式的讀、演、練,讓學生直接接觸語言材料,初步感悟古文的語言特點,積累語言,從而熱愛古代燦爛的文化。并在學生與文本的對話中形成個體獨特的體驗,使得作者、學生及文中主人公的思想得到交融。培養(yǎng)其閱讀能力、審美能力及口語交際能力。 2.創(chuàng)設古人與現(xiàn)代人交流的情境,形成情境串,打破時空的界限,采用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交流學習中產(chǎn)生的疑問及自己看法,發(fā)散了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及對語言敏銳的感悟能力。 3.最后設計“辯論賽”這個作業(yè) ,使語文課內(nèi)的學習向課外延伸,拓寬語文學習的渠道,體現(xiàn)大語文教學觀。
《兩小兒辯日》 篇3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1.了解孔子的生平資料。
2.學習本文的生字。
教學過程 :
一、揭示課題
1.齊讀課題
2.自由讀課文,思考:課文中一共講了哪幾個人物?(孔子、兩個小孩)
二、介紹資料,了解背景知識。
1.孔子是什么時候的人?
學生甲: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是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中國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學生乙:孔子從小生活在貧困之中,與寡母相依為命,學會了干不少“卑賤”的雜活。后來做過委吏(管倉庫)乘田(管畜牧)等小官吏。直至受魯國叔臣季氏賞識,做了魯國司寇,才進入大夫的行列。
學生丙:孔子熟讀古代文獻典籍,并整理好向弟子傳授,他打破了春秋末期以前的學在官府的狀況,開創(chuàng)了私人講學的風氣,為春秋戰(zhàn)國時期百家爭鳴的學術繁榮局面開了先河。
三、初讀課文,糾正字音。
1.自由讀課文,找出不認識的字,通過查字典解決。
2.指名讀文,糾正字音。
四、學生字。
1.分小組學習生字。
2.交流匯報。
盂:yú 音易錯讀為yū;指盛液體的敞口器具。
滄:cāng 音易錯讀為qiāng;指青綠色。
湯:tāng 指熱水,開水。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能根據(jù)課后注釋疏通文意。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并復述故事。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課文。
同學們,平時你注意觀察過太陽嗎?說說你的觀察結果。今天要學的這篇課文就是討論這個問題的。
二、初讀課文,理解文章的大致內(nèi)容。
三、細讀課文,理解句意。
1.學生對照注釋,自學課文,并找出不理解的字。
2.分組學習,交流學習成果。
3.教師對學生提出的問題做出解釋。
第一自然段: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問其故。
(1)游:在這里指游歷說服,走訪各國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
(2)小兒:小孩。
(3)其:指兩個小孩辯論、爭論這件事。
(4)指名讀這一段話,試著說說這段話的意思。
(孔子東游,看見兩個小孩在爭論,便問他們?yōu)槭裁礌幷摗#?/p>
第二自然段:
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午時遠也。”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1)第一個孩子的想法是什么?讀一讀原文。
(2)始出:剛剛,開始升起來。
(3)也:語氣助詞,表示判斷成解釋的語氣。
(4)用自己的話說說第一個孩子的看法。(他認為太陽剛剛升起來的時候離人很近,可是到了中午的時候離人很遠。)
(5)再說說第二個孩子的想法。(他認為太陽剛升起來的時候離人遠,可是到了中午的時候離人很近。)
第三自然段: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1)第一個孩子為什么會認為太陽初升時離人近,中午時離人遠?讀一讀他的理由。
(2)如:好像。此:這。乎:助詞,表示疑問,跟“嗎”相同。
(3)說一說他有這樣看法的理由。(太陽剛初升時大得就像車蓋,到了中午的時候,就像盤盂,這不是遠的小而近的大嗎?)
(4)有感情地讀讀這個自然段。
第四自然段: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1)第二個孩子為什么會認為太陽初升時離人遠,中午時離人近?
(2)說說他有這樣想法的原因?(太陽剛初升時陰陰冷冷,到了中午太陽熱得就像把手伸進熱水里去。這不是離著近的熱,而離著遠的涼嗎?)
(3)有感情地讀讀這個自然段。
第五自然段:
孔子不能決也。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1)為:說。
(2)說說最后一個自然段的意思。
(孔子不能判斷。兩個小孩笑著說:“誰說你知道得多呀?”)
四、分角色朗讀課文。
五、以表演的形式復述課文內(nèi)容。(一個演孔子,兩個演小孩兒,一人當旁白。)
附:板書設計
教案點評:
教學中讓學生讀通課文,理解內(nèi)容。在此基礎上鼓勵中國學習聯(lián)盟膽地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寫作背景作為課外知識讓學生了解,增加他們閱讀文言文的興趣。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主要的教學形式。小學階級的文言文教學,重點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感受到祖國文學藝術的博大精神及生動有趣的語言文字。教學中倡導學生自讀自悟,形成一個互幫、互助、互學的良好學習氛圍,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中出現(xiàn)的問題適時點撥,深入淺出,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yǎng)學生敢于探索、應用多種方法獲取新知的能力。學生學習了《學弈》后,對文言文的學習有了直觀的感受和理性的認識。因此,在教學教程中,放手讓學生通過注釋、字典、資料釋疑,同時聯(lián)系《學弈》所學到的知識,采用顛倒語序、增添語句、將古單音詞變?yōu)殡p音詞等方法,解決文言文中的重難點。
《兩小兒辯日》 篇4
26 兩小兒辯日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1.了解孔子的生平資料。
2.學習本文的生字。
教學過程 :
一、揭示課題
1.齊讀課題
2.自由讀課文,思考:課文中一共講了哪幾個人物?(孔子、兩個小孩)
二、介紹資料,了解背景知識。
1.孔子是什么時候的人?
學生甲: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是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中國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學生乙:孔子從小生活在貧困之中,與寡母相依為命,學會了干不少“卑賤”的雜活。后來做過委吏(管倉庫)乘田(管畜牧)等小官吏。直至受魯國叔臣季氏賞識,做了魯國司寇,才進入大夫的行列。
學生丙:孔子熟讀古代文獻典籍,并整理好向弟子傳授,他打破了春秋末期以前的學在官府的狀況,開創(chuàng)了私人講學的風氣,為春秋戰(zhàn)國時期百家爭鳴的學術繁榮局面開了先河。
三、初讀課文,糾正字音。
1.自由讀課文,找出不認識的字,通過查字典解決。
2.指名讀文,糾正字音。
四、學生字。
1.分小組學習生字。
2.交流匯報。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能根據(jù)課后注釋疏通文意。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并復述故事。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課文。
同學們,平時你注意觀察過太陽嗎?說說你的觀察結果。今天要學的這篇課文就是討論這個問題的。
二、初讀課文,理解文章的大致內(nèi)容。
三、細讀課文,理解句意。
1.學生對照注釋,自學課文,并找出不理解的字。
2.分組學習,交流學習成果。
3.教師對學生提出的問題做出解釋。
第一自然段: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問其故。
(1)游:在這里指游歷說服,走訪各國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
(2)小兒:小孩。
(3)其:指兩個小孩辯論、爭論這件事。
(4)指名讀這一段話,試著說說這段話的意思。
(孔子東游,看見兩個小孩在爭論,便問他們?yōu)槭裁礌幷摗#?/p>
第二自然段:
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午時遠也。”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1)第一個孩子的想法是什么?讀一讀原文。
(2)始出:剛剛,開始升起來。
(3)也:語氣助詞,表示判斷成解釋的語氣。
(4)用自己的話說說第一個孩子的看法。(他認為太陽剛剛升起來的時候離人很近,可是到了中午的時候離人很遠。)
(5)再說說第二個孩子的想法。(他認為太陽剛升起來的時候離人遠,可是到了中午的時候離人很近。)
第三自然段: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1)第一個孩子為什么會認為太陽初升時離人近,中午時離人遠?讀一讀他的理由。
(2)如:好像。此:這。乎:助詞,表示疑問,跟“嗎”相同。
(3)說一說他有這樣看法的理由。(太陽剛初升時大得就像車蓋,到了中午的時候,就像盤盂,這不是遠的小而近的大嗎?)
(4)有感情地讀讀這個自然段。
第四自然段: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1)第二個孩子為什么會認為太陽初升時離人遠,中午時離人近?
(2)說說他有這樣想法的原因?(太陽剛初升時陰陰冷冷,到了中午太陽熱得就像把手伸進熱水里去。這不是離著近的熱,而離著遠的涼嗎?)
(3)有感情地讀讀這個自然段。
第五自然段:
孔子不能決也。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1)為:說。
(2)說說最后一個自然段的意思。
(孔子不能判斷。兩個小孩笑著說:“誰說你知道得多呀?”)
四、分角色朗讀課文。
五、以表演的形式復述課文內(nèi)容。(一個演孔子,兩個演小孩兒,一人當旁白。)
附:板書設計
《兩小兒辯日》 篇5
教學目標:
1、能根據(jù)課后注釋疏通文意。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并表演課文。
3、學習古人為認識自然、探索真理而善于動腦、大膽質疑的精神及孔子謙虛謹慎、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體會學無止境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同學們,在上課之前老師首先要考考你們,你們知道哪些名人名言?
2、老師也要送給你們?nèi)涿裕海?)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2)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3)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之也。
誰愿意來讀一下。
3、你們知道這三句名言的作者是誰嗎?
4、齊讀。
5、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要來學習一個有關孔子的小故事。齊讀課題《兩小兒辯日》。
6、什么叫“辯日”?(兩個小孩在討論有關太陽的問題。)
7、那么兩小兒爭辯的觀點是什么?理由是什么呢?請同學們打開書本。
二、初讀課文
1、因為這是一篇古文,與我們往常學的課文不大一樣,所以要想回答問題,首先要讀通課文,還要讀懂課文。
2、你可以通過哪些方式讀懂課文?
3、(1、看注釋 2、想一想,猜一猜 3、看圖)
4、下面就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讀通順后再采用你喜歡的方式想想句子的意思,最后再在小組里討論剛才老師提出的問題。
(評點:通讀課文,整體感知,引導學生進行探究,用“兩小兒爭辯的觀點是什么?理由是什么呢?”的問題,從課文中提取相關的信息,并進行教學信息的反饋,以便教師及時掌握學生的讀書情況,既達到了整體感知課文的目的,又有的放矢地激發(fā)了學生深層次賞讀課文的興趣。)
三、學習課文。
1、兩小兒對太陽各自不同的看法是什么?哪一小節(jié)告訴我們了?(多媒體出示第二小節(jié))
2、誰愿意字字清楚,句句響亮地為大家把第2小節(jié)讀一遍。
3、師小結:通順并不等于快。聽老師讀一遍,體會老師的讀與剛才那位同學有什么不同?該停頓的地方要停頓。老師在什么地方作了停頓?(多媒體出示停頓符號)
4、學生自由練習朗讀。
5、誰愿意來讀?齊讀。
6、師小結:文言文長句要適當?shù)耐nD,這樣才算是讀通順。
7、誰能根據(jù)下面的注釋說說這段話是什么意思?兩小兒各自的意見到底是什么?
(一小兒認為太陽剛出來的時候離人近,而到了中午的時候離人遠。另一小兒認為太陽剛出來的時候離人遠,而到了中午的時候離人近。)
8、兩個孩子爭論的理由又各是什么呢?你們能找出這一段話嗎?
反饋第三、四小節(jié)。
9、誰能根據(jù)下面的注釋用自己的話來說說他們各自的理由?
(一個孩子說:太陽剛出來的時候像車蓋那么大,到了中午就像盤盂那么大,這不是遠的事物小,近的事物大嗎?一個孩子說:太陽剛出來的時候天氣比較涼,而到了中午的時候就像手放進熱湯里一樣,這不是熱的事物挨得近就熱些,遠的事物離的遠就涼些嗎?)
10、那怎樣才能讀好這兩段話呢?你認為應該在什么地方作停頓?(多媒體根據(jù)學生回答出示停頓符號。)
11、作者寫兩個孩子的對話時用了什么句式?那應該怎么讀能讀出反問的語氣,讀出互不相讓的語氣呢?自由練讀。
12、請生朗讀。
13、同學們你們想不想親眼看看兩小兒爭辯的場面?(多媒體出示兩小兒爭辯場面。)
14、你覺不覺得畫面少了些什么?(少掉了聲音)那你能不能為剛才的畫面配上音呢?小組自由練習為畫面配音。
15、請生為畫面配音。(第一組有字幕提示,第二組無字幕。)
16 孩子認為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去人遠,理由是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另一個孩子認為日始出時去人遠,而日中時去人近,理由是日初吃滄滄涼涼,及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兩個小孩可以說的都在理,怎么辦呢?于是他們兩個人去請教孔子,可結果呢?所以兩個小孩怎么說?什么意思?
17、小小的問題居然難道了大教育家孔子,真是一個有趣的故事。老師想和你們一起合作通過朗讀再來回味一下這個故事。老師讀對白,男生就是第一個小兒,女生是第二個小兒。
(多媒體出示課文內(nèi)容)只是老師對課文內(nèi)容作了一 點細小的改動,我在古文里應該是“吾”和“余”所以,我把文中的“我”改成了“吾”,另外爭辯就要像爭辯的樣子,為什么文中在第二小節(jié)只寫了一個人的語言,難道是故意欺負另一個孩子嗎?為了還他們一個公平,所以我這樣改了“一兒也辯曰”。
18師生分角色朗讀。
四、劇本表演
1、照理課文學到這里已經(jīng)學完了,但今天有那么多老師來聽課,你們想不想給這些老師留下些什么?
2、請同學們拿出練習紙,《新兩小兒辯日》劇本表演。
(時間:古代的某一天
地點:路邊的大樹旁
人物:小兒甲 小兒乙 孔子
旁白:孔子去東邊巡游的時候,看見兩個小孩在爭論不休,于是就走上前去詢問原因。(幕起)
孔子(擺擺手,示意兩人停下。):你們在爭論什么呀?
小兒甲(滿臉通紅,據(jù)理力爭):
小兒乙( ):
小兒甲( ):
小兒乙( ):
孔子( ):
兩小兒( ):
(幕落)
(評點:引導學生把自己置身于“故事”中,進行理解與體驗,不但那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把課文的語言轉化成自己的語言,還能促使學生思考文中所蘊含的道理。)
五、作業(yè)
1、故事表演完了,那為什么太陽剛出來是涼,而中午時比較熱呢?為什么太陽剛出來是離人近,中午時離人遠呢?兩千年前的孔子和兩小兒不知道,但在科學發(fā)達的今天,我們完全有能力解答這個問題。老師就通過查閱資料了解了其中的一點原因,那就是:(多媒體出示:因為早晨太陽斜射大地,中午太陽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時間和相等的時間里,直射比斜射熱量大。所以太陽剛出來是涼,而中午時比較熱。我還把它寫成了文言文的形式:日初出時斜射大地,故滄滄涼涼;及日中,則直射大地,故熱如探湯也。)請你課后也去查閱有關資料找找原因,然后也學著老師的樣子用文言文的形式告訴孔老夫子。
(評點:教材是學生學習語言的資源,但在信息社會中,教材顯然不是學生獲得知識的唯一資源,教師必須積極拓展新的領域,引導學生從教材向課外閱讀,增加學生的閱讀量,擴大知識面,提高學生學習語文能力及運用能力。)
2、老師一開始為你們出示了三句孔子的名言,想想這三句話是什么意思。
(總評:這一教學設計滲透著“新課標”關于閱讀教學的新理念。它目標明確,重點突出,可操作性強。它關注學生的發(fā)展,力圖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既注重合作是學習,又注重發(fā)展學生的審美個性;既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有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既強調了文言文閱讀教學中的“言”,即積累文字法、詞法等知識,構建其知識結構,又不淡化文言文閱讀教學中的“文”,即從文本中獲取審美體驗。)
《兩小兒辯日》 篇6
一、談話導入
1.你們知道孔子嗎?(簡單介紹孔子。)
2.孔子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也就是說要謙虛實在,不能不懂裝懂。孔子又說過看一個人要“聽其言、觀其行”,也就是說,從這個人所作所為去判斷一個人,是否言行一致。那么孔子是不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呢?剛好,《列子》中有一個故事告訴了我們。
3.板書課題,解釋課題。他們到底在辯論什么呢?
二、讀通課文
1.試讀,將讀不準的字畫出來。
2.指名分小節(jié)讀,集體糾正讀錯的字音,讀破的語句。
3.學生齊讀。
三、精讀課文
1.出示掛圖或放映投影片,教師范讀,學生聽讀,思考他們在辯論什么問題。
2.四人小組合作學習,先借助注釋自由讀課文,找出不懂的地方,然后分旁白、孔子、一兒、另一兒四個角色練習朗讀課文。
3.組織交流。結合學生不懂的地方,教師相機點撥。
4.背誦課文,復述故事。
四、研讀課文
1.為什么這兩個小兒會有相反的看法呢?引導學生結合課前搜集的資料回答。
2.假如你是“孔子”,當然你是掌握了現(xiàn)代科學知識的“孔子”,你會對這兩個小孩說些什么呢?現(xiàn)在我們就來練習表演《新兩小兒辯日》。
3.分旁白、孔子、一兒、另一兒四個角色,四人小組合作練習創(chuàng)造性表演,教師巡視指導。
4.組織交流,一小組表演,其他同學做評委,結合學生的評議,教師可提出自己做孔子和學生合作表演,在表演中相機點撥課文所蘊含的道理。
五、識記生字,指導書寫
《兩小兒辯日》 篇7
1、《兩小兒辯日》選自《________》,這部書內(nèi)容中的學術觀點屬于________學派,而孔子是________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
《列子》 道家 儒家
2.給下列加粗字注音
①盤盂( ) ②孰為汝多知( )( )
① yú ②shú zhì
3、課內(nèi)閱讀:
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問其故。
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也。
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1.解釋加粗的字。
故: 去: 日中: 滄滄: 及: 湯:
2.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文中畫線句子。
①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
②孔子不能決也
③孰為汝多知乎?
3.用自己的話說明兩小兒的觀點。
答案(一兒認為太陽剛出時離人近,中午離人遠;另一兒認為太陽剛出時離人遠,中午離人近。)
4.兩小兒的說理角度分別是:________。
答案:一兒從大小角度(視覺)看問題,另一兒從人對陽光的感受(觸覺)看問題。
課外閱讀:
予觀弈于友人所。一客數(shù)敗,嗤其失算,輒欲易置之,以為不逮己也。頃之,客請與予對局,予頗易之。甫下數(shù)子,客已得先手。局將半,予思益苦,而客之智尚有余。竟局數(shù)之,客勝予十三子。予赧甚,不能出一言。后有招予觀弈者,終日默坐而已。
今之學者讀古人書,多訾古人之失;與今人居,亦樂稱人失。人固不能無失,然試易地以處,平心而度之,吾果無一失乎?吾能知人之失而不能見吾之失,吾能指人之小失而不能見吾之大失,吾求吾失且不暇,何暇論人哉!
1.為加粗的詞注音、釋義。
a.一客數(shù)敗,嗤其失算,輒欲易置之。 數(shù):
b.然試易地以處,平心而度之,吾果無一失乎? 度:
2.解釋加粗的詞。
a.頃之,客請與予對局,予頗易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然試易地以處,平心而度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竟局數(shù)之,客勝予十三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吾求吾失且不暇,何暇論人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這是一篇用比喻來引發(fā)議論的文章,借________作比喻,從而________。
4.選文比喻說理的本體和喻體各是什么?二者之間的相似點是什么?
5.給本文擬一個題目。
課外閱讀答案:
1.a shù 屢次 b dù 考慮
2.a.我 輕視 b.交換 c.結束 d.尚且
3.觀弈 說明道理
4.本體是“讀古人書”“與今人居”,喻體是“觀弈”;相似點是:看人過失,認為自己高明。
5.弈喻
《兩小兒辯日》 篇8
兩小兒辯日
一、談話導入
1.你們知道孔子嗎?(簡單介紹孔子)
2.孔子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也就是說要謙虛實在,不能不懂裝懂。孔子又說過看一個人要“聽其言、觀其行”,也就是說,從這個人所作所為去判斷一個人,是否言行一致。那么孔子是不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呢?剛好,《列子》中有一個故事告訴了我們。
3.板書課題,解釋課題。他們到底在辯論什么呢?
二、讀通課文
1.試讀,將讀不準的字畫出來。
2.指名分小節(jié)讀,集體糾正讀錯的字音,讀破的語句。
3.學生齊讀。
三、精讀課文
1.出示掛圖或放映投影片,教師范讀,學生聽讀,思考他們在辯論什么問題。
2.四人小組合作學習,先借助注釋自由讀課文,找出不懂的地方,然后分旁白、孔子、一兒、另一兒四個角色練習朗讀課文。
3.組織交流。結合學生不懂的地方,教師相機點撥。
4.背誦課文,復述故事。
四、研讀課文
1.為什么這兩個小兒會有相反的看法呢?引導學生結合課前搜集的資料回答。
2.假如你是“孔子”,當然你是掌握了現(xiàn)代科學知識的“孔子”,你會對這兩個小孩說些什么呢?現(xiàn)在我們就來練習表演《新兩小兒辯日》。
3.分旁白、孔子、一兒、另一兒四個角色,四人小組合作練習創(chuàng)造性表演,教師巡視指導。
4.組織交流,一小組表演,其他同學做評委,結合學生的評議,教師可提出自己做孔子和學生合作表演,在表演中相機點撥課文所蘊含的道理。
五、識記生字,指導書寫
《兩小兒辯日》 篇9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1.了解孔子的生平資料。
2.學習本文的生字。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1.齊讀課題
2.自由讀課文,思考:課文中一共講了哪幾個人物?(孔子、兩個小孩)
二、介紹資料,了解背景知識。
1.孔子是什么時候的人?
學生甲: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是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中國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學生乙:孔子從小生活在貧困之中,與寡母相依為命,學會了干不少“卑賤”的雜活。后來做過委吏(管倉庫)乘田(管畜牧)等小官吏。直至受魯國叔臣季氏賞識,做了魯國司寇,才進入大夫的行列。
學生丙:孔子熟讀古代文獻典籍,并整理好向弟子傳授,他打破了春秋末期以前的學在官府的狀況,開創(chuàng)了私人講學的風氣,為春秋戰(zhàn)國時期百家爭鳴的學術繁榮局面開了先河。
三、初讀課文,糾正字音。
1.自由讀課文,找出不認識的字,通過查字典解決。
2.指名讀文,糾正字音。
四、學生字。
1.分小組學習生字。
2.交流匯報。
盂:yú 音易錯讀為yū;指盛液體的敞口器具。
滄:cāng 音易錯讀為qiāng;指青綠色。
湯:tāng 指熱水,開水。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能根據(jù)課后注釋疏通文意。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并復述故事。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課文。
同學們,平時你注意觀察過太陽嗎?說說你的觀察結果。今天要學的這篇課文就是討論這個問題的。
二、初讀課文,理解文章的大致內(nèi)容。
三、細讀課文,理解句意。
1.學生對照注釋,自學課文,并找出不理解的字。
2.分組學習,交流學習成果。
3.教師對學生提出的問題做出解釋。
第一自然段: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問其故。
(1)游:在這里指游歷說服,走訪各國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
(2)小兒:小孩。
(3)其:指兩個小孩辯論、爭論這件事。
(4)指名讀這一段話,試著說說這段話的意思。
(孔子東游,看見兩個小孩在爭論,便問他們?yōu)槭裁礌幷摗#?/p>
第二自然段:
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午時遠也。”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1)第一個孩子的想法是什么?讀一讀原文。
(2)始出:剛剛,開始升起來。
(3)也:語氣助詞,表示判斷成解釋的語氣。
(4)用自己的話說說第一個孩子的看法。(他認為太陽剛剛升起來的時候離人很近,可是到了中午的時候離人很遠。)
(5)再說說第二個孩子的想法。(他認為太陽剛升起來的時候離人遠,可是到了中午的時候離人很近。)
第三自然段: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1)第一個孩子為什么會認為太陽初升時離人近,中午時離人遠?讀一讀他的理由。
(2)如:好像。此:這。乎:助詞,表示疑問,跟“嗎”相同。
(3)說一說他有這樣看法的理由。(太陽剛初升時大得就像車蓋,到了中午的時候,就像盤盂,這不是遠的小而近的大嗎?)
(4)有感情地讀讀這個自然段。
第四自然段: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1)第二個孩子為什么會認為太陽初升時離人遠,中午時離人近?
(2)說說他有這樣想法的原因?(太陽剛初升時陰陰冷冷,到了中午太陽熱得就像把手伸進熱水里去。這不是離著近的熱,而離著遠的涼嗎?)
(3)有感情地讀讀這個自然段。
第五自然段:
孔子不能決也。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1)為:說。
(2)說說最后一個自然段的意思。
(孔子不能判斷。兩個小孩笑著說:“誰說你知道得多呀?”)
四、分角色朗讀課文。
五、以表演的形式復述課文內(nèi)容。(一個演孔子,兩個演小孩兒,一人當旁白。)
附:板書設計
教案點評:
教學中讓學生讀通課文,理解內(nèi)容。在此基礎上鼓勵學生大膽地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寫作背景作為課外知識讓學生了解,增加他們閱讀文言文的興趣。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主要的教學形式。小學階級的文言文教學,重點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感受到祖國文學藝術的博大精神及生動有趣的語言文字。教學中倡導學生自讀自悟,形成一個互幫、互助、互學的良好學習氛圍,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中出現(xiàn)的問題適時點撥,深入淺出,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yǎng)學生敢于探索、應用多種方法獲取新知的能力。學生學習了《學弈》后,對文言文的學習有了直觀的感受和理性的認識。因此,在教學教程中,放手讓學生通過注釋、字典、資料釋疑,同時聯(lián)系《學弈》所學到的知識,采用顛倒語序、增添語句、將古單音詞變?yōu)殡p音詞等方法,解決文言文中的重難點。
《兩小兒辯日》 篇10
一、師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理解課文。
師:在學這篇課文之前,教師想問一下你們現(xiàn)在最想知道什么?(學生回答)那么請你們帶著這些問題去讀書吧!用你最喜歡的方式讀,好嗎?
(學生初讀課文)
師:大家都讀了一遍課文了,在讀書的過程中你們碰到了什么困難嗎?(學生回答)誰來說說怎么去讀這些文言文比較好呢?(學生回答,結合學生回答師作文言文朗讀指導)
師:現(xiàn)在你們有信心去再讀課文嗎?
(學生再讀課文)
師:誰想讀來大家聽聽?(指名讀)誰還想讀?(指名讀)誰還想讀?讓舉起手的小朋友一起讀吧!(學生讀)
師:大家都讀得很好。老師也想讀讀,你們愿意聽嗎?
(老師范讀課文)
師:你們覺得我讀得怎么樣?(學生評議)誰敢站起來說我比老師還讀得好?(指名再讀)
師:我們讀了這么多次了,你們都讀出一點什么來了沒有?誰想來說說?(學生述說)
三、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去學習課文。
師:你想怎么樣去學習這篇課文呢?誰來建議建議?誰的建議最好我們就用誰的方法。
(學生談方法)
師:我也有幾種學習文言文的好方法,你們想知道嗎?(老師介紹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誦讀)和根據(jù)本文可采用的好方法(辨論、表演))
師:這么多方法,你最喜歡哪一種呢?請大家用自己最喜歡的方法去學習課文吧!可以獨自學習,也可以合作學習。
(學生自學課文)
四、學生匯報。
師:看樣子大家都學得差不多了。誰來匯報一下?
(估計有分角色朗讀、辨論、表演等形式,在學生匯報時可引導其他學生的評價。)
五、分清正誤。
師:請讀懂了課文的同學舉手看看。可老師讀來讀去卻有兩個不懂的問題:一、這兩個小孩倒底為了什么問題爭了起來,是爭太陽的大小,還是爭太陽與人的遠近?二、他們倒底誰是對的?
(無疑這又將引起學生的又一輪爭論。在他們的困惑無法得到解決時,我相機給他們科學的解釋。)
六、弄清寓意。
師:這個故事中,你最喜歡誰,為什么?你想對他說什么?(學生述說)
師:從這個故事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七、拓展。
師:在文言文的寶庫里還有許多美麗的故事等待著大家去發(fā)現(xiàn)呢!你們想去嗎?那么趕快行動吧!
《兩小兒辯日》 篇11
兩小兒辯日
教學目標 :
1、學會本課3個生字,能根據(jù)課后注釋疏能文意。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并復述故事。
3、理解課文內(nèi)容,學習古人為認識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動腦、大膽質疑的精神及孔子謙虛謹慎、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體會學無止境的道理。
目標重難點:
理解課文內(nèi)容,學習古人為認識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動腦、大膽質疑的精神及孔子謙虛謹慎、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體會學無止境的道理。
預習:
1、讀通讀熟課文,注意文言文的斷句。
2、思考課后習題。
3、搜集關于孔子的資料(生平、貢獻、名言等)。
4、提出你不懂的問題。
教學過程 :
一、背誦名言警句
或:同學們都預習了課文,知道孔子嗎?請講一講。
孔子他也說過許多精辟的話,直到今天還給我們深深地啟迪,能背一兩句嗎?
二、師引入文章:
今天我們學的這則故事,可以讓我們進一步了解孔子。首先讓我們來讀一讀文章,注意斷句,把課文讀通。
三、解題
(一) 師:題目是什么意思呢?
(二) 生:兩小兒討論關于太陽的問題。
(三) 根據(jù)題目,你可以提出什么問題?
(四) 師梳理一下問題,兩小兒爭辯的理由是什么?觀點是什么?
四、解文(小組學習討論兩小兒爭辯的理由是什么?觀點是什么?朗讀,匯報)
(一)了解兩小兒各自不同看法是什么?
1、 師:兩小兒對太陽有不同的看法,各自的看法是什么呢?
2、 生勾畫。
3、 反饋。
4、 師:讀一讀第二自然段,根據(jù)下面的注釋理解這段話是什么意思?兩小兒各自的意見到底是什么?
5、 生反饋:一小兒認為太陽剛出來的時候離人近,而到了中午的時候離人遠;一個孩子認為太陽剛出來的時候離人遠,而到了中午的時候離人近。
6、 師板書:日始近、日中遠、日始遠、日中近
(二)了解兩個孩子各自的理由是什么?
1、 師:兩個孩子爭論的理由有各自是什么呢?你們能找出這一段話嗎?
2、 找句子。
3、 反饋。
4、 師:你們能根據(jù)下面的注釋說說這一段話的意思嗎?生分四人小組學習。
5、 反饋意思:一個孩子說:太陽剛出來的時候像車蓋那么大,到了中午就像盤盂那么大,這不是遠的事物小而近的事物大嗎?一個孩子說:太陽剛出來的時候天氣比較涼,而到了中午的時候就像手放進熱湯里一樣,這不是熱的事物挨得近暖和一些而離得遠涼些嗎?(注意反問的提示朗讀)師板書:近大遠小、遠涼近熱。
6、 你對這兩個孩子的辯論有什么評價、看法呢?生應了解到兩個孩子善于觀察、善于思考、敢于辯論的精神。(自以為有道理)
(三) 誦讀
讀出語氣,讀出韻味,讀出對比的感覺。抽讀,比賽讀,讀出互不相讓的感覺。
(四) 你們能解答這個問題嗎?
生自由發(fā)言,發(fā)表自己的觀點。
師總結歸納:
1、 遠小近大的原因:A、早晨和中午的時候太陽距離地球的遠近是一樣的。由于視覺的誤差。同一個物體,放在比它大的物體群中顯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體群中則顯得大。同樣的道理,早晨的太陽,從地平線上升起來的背襯是樹木、房屋及遠山和一小角天空,在這樣的比較下,此時的太陽就顯得小了。B、同一物體白色比黑色的顯得大些,這種物理現(xiàn)象叫做“光滲作用”。當太陽初升的時候,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陽顯得明亮;中午時,背景是萬里藍天,太陽與其亮度反差不大,就顯得小些。
2、 日初涼、日中熱的原因:A、早晨太陽斜射大地,中午太陽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時間、相待的面積里,直射比斜射熱量高。B、在夜里,太陽照射到地面上的熱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jīng)隹欤恢形纾柕臒岫日丈涞降孛嫔希愿械綗帷?
(五)深入了解孔子,樹立孔子形象。
1、 師:孔子是怎么回答這個問題的呢?兩個孩子又怎么樣了呢?
2、 生反饋:孔子不能回答,兩個孩子笑著說,誰說孔子的知識又很多呢?
3、 對孔子的回答,你們怎么想?
4、 生:孔子那種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5、 師總結。學無止境。
五、背誦這個故事
《兩小兒辯日》 篇12
教學設計
教學思路:
教學中讓學生讀通課文,理解內(nèi)容。在此基礎上鼓勵學生大膽地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寫作背景作為課外知識讓學生了解,增加他們閱讀文言文的興趣。小學階級的文言文教學,重點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感受到祖國文學藝術的博大精神及生動有趣的語言文字。
教學中倡導學生自讀自悟,形成一個互幫、互助、互學的良好學習氛圍,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中出現(xiàn)的問題適時點撥,深入淺出,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yǎng)學生敢于探索、應用多種方法獲取新知的能力。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1.了解孔子的生平資料。
2.學習本文的生字。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1.齊讀課題
2.自由讀課文,思考:課文中一共講了哪幾個人物?(孔子、兩個小孩)
二、介紹資料,了解背景知識。
孔子是什么時候的人?
三、初讀課文,糾正字音。
1.自由讀課文,找出不認識的字,通過查字典解決。
2.指名讀文,糾正字音。
四、學生字。
1.分小組學習生字。
2.交流匯報。
盂:yú 音易錯讀為yū;指盛液體的敞口器具。
滄:cāng 音易錯讀為qiāng;指青綠色。
湯:tāng 指熱水,開水。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能根據(jù)課后注釋疏通文意。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并復述故事。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同學們,平時你注意觀察過太陽嗎?說說你的觀察結果。今天要學的這篇課文就是討論這個問題的。
二、初讀課文,理解文章的大致內(nèi)容。
三、細讀課文,理解句意。
1.學生對照注釋,自學課文,并找出不理解的字。
2.分組學習,交流學習成果。
3.教師對學生提出的問題做出解釋。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1)第一個孩子為什么會認為太陽初升時離人近,中午時離人遠?讀一讀他的理由。
(2)如:好像。此:這。乎:助詞,表示疑問,跟“嗎”相同。
(3)說一說他有這樣看法的理由。
(4)有感情地讀讀這個自然段。
第四自然段:
(1)第二個孩子為什么會認為太陽初升時離人遠,中午時離人近?
(2)說說他有這樣想法的原因?
孔子不能決也。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1)為:說。
(2)說說最后一個自然段的意思。
四、分角色朗讀課文。
五、以表演的形式復述課文內(nèi)容。(一個演孔子,兩個演小孩兒,一人當旁白。)
《兩小兒辯日》 篇13
一、談話導入
1.你們知道孔子嗎?(簡單介紹孔子。)
2.孔子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也就是說要謙虛實在,不能不懂裝懂。孔子又說過看一個人要“聽其言、觀其行”,也就是說,從這個人所作所為去判斷一個人,是否言行一致。那么孔子是不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呢?剛好,《列子》中有一個故事告訴了我們。
3.板書課題,解釋課題。他們到底在辯論什么呢?
二、讀通課文
1.試讀,將讀不準的字畫出來。
2.指名分小節(jié)讀,集體糾正讀錯的字音,讀破的語句。
3.學生齊讀。
三、精讀課文
1.出示掛圖或放映投影片,教師范讀,學生聽讀,思考他們在辯論什么問題。
2.四人小組合作學習,先借助注釋自由讀課文,找出不懂的地方,然后分旁白、孔子、一兒、另一兒四個角色練習朗讀課文。
3.組織交流。結合學生不懂的地方,教師相機點撥。
4.背誦課文,復述故事。
四、研讀課文
1.為什么這兩個小兒會有相反的看法呢?引導學生結合課前搜集的資料回答。
2.假如你是“孔子”,當然你是掌握了現(xiàn)代科學知識的“孔子”,你會對這兩個小孩說些什么呢?現(xiàn)在我們就來練習表演《新兩小兒辯日》。
3.分旁白、孔子、一兒、另一兒四個角色,四人小組合作練習創(chuàng)造性表演,教師巡視指導。
4.組織交流,一小組表演,其他同學做評委,結合學生的評議,教師可提出自己做孔子和學生合作表演,在表演中相機點撥課文所蘊含的道理。
五、識記生字,指導書寫
【設計理念】
在新課標基本理念的指導下,精心組織學習活動,關注過程,為學生提供一個交互式的學習平臺,通過生生合作、師生合作、同桌合作、小組合作、全班合作,使每個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意識得以長久地保持,做到樂讀趣學,學有所得。
學習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誦讀,最好的方法也是誦讀;重點在讀,難點也在讀。因此,在朗讀上必須有時和量的保證。特別是小學生,初次接觸文言文,更應該多讀少講,使學生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感悟,從而豐富語文的積累,培養(yǎng)語感,發(fā)展思維。
【設計特色】樂讀趣學自主感悟
【教學流程及設計意圖】
一、引課激疑
在上課之前老師迫切想了解一個問題:咱們班是女生聰明還是男生聰明……(板書:辯)
大家辯論的非常激烈,老師發(fā)現(xiàn)我國的漢字非常有趣,大家看這個“辯”字,中間是個什么部首,兩邊像是什么?是誰聰明,事實勝于雄辯咱們在下面學習課文時一見高低。今天我們要學的課文就是一篇有關辯論的故事,看到這個“辯”字你想知道些什么問題?
(由“辯”這一中心詞入手提出問題,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二、定向研法
看老師寫課題。從課題中你已經(jīng)知道了些什么?
那么,你認為這節(jié)課我們還應該做幾件事?(引導學生來定向:朗讀背誦譯文)
這幾件事如何去完成?
三、自學釋疑
1、范讀
好,讓我們先來把課文試著讀上兩遍,看一看能讀懂些什么。(生讀)感覺如何,有什么收獲?
讀不通順就是收獲,因為你已經(jīng)感覺到了文言文和現(xiàn)代文有些不同,有哪些不同?(生談)想聽老師讀讀嗎?好,老師讀時請你認真聽聽是怎樣停頓的,你認為必要的地方可以拿筆畫一畫。(師范讀)聽懂些什么嗎?
(必要的范讀和領讀放在學生“悱”“憤”狀態(tài)下進行,效果會更好。)
2、領讀試讀
來,先跟著老師讀一遍(出示有停頓提示的原文領讀)。
下面請大家自由朗讀幾遍,想怎么讀就怎么讀,搖頭晃腦地讀,前俯后仰地讀,都行,開始吧。(生自由讀,這里要給足時間。)
3、討論讀法→練讀→評讀
讀,已經(jīng)通順了,我們先來看看課前提出的問題懂了嗎?(鼓勵生暢所欲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同學收獲真不小,看來多讀確實是個好辦法。
(使學生在多種形式的多次朗讀中初步感知文章內(nèi)容。)
4、合作譯文
文章的大概意思差不多讀懂了,能把原文翻譯一下嗎?大膽地告訴老師譯文中有什么困難?
(剛才大家糾出了一群小壞蛋,這是我們譯文中的攔路虎,害怕嗎?好,下面我們就封殺攔路虎!)老師已把文章和注解搬到了屏幕上(課件)。下面我們來個小比賽,看看誰自學得好自學得快。試著嘀咕嘀咕,自己弄不懂的地方作上記號,可以和同桌商量解決。
男讀女譯→女讀男譯→師讀生譯
(一遍遍不同形式地翻譯,使每個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意識得以長久地保持,做到樂讀趣學,學有所得。)
四、合作匯報
好,老師還有一個難題,(發(fā)表)生看看難不難,但老師的要求可有點難,請注意看要求(課件):
四人一小組合作填寫,共同匯報。但四個人必須用四種方式填寫表格:1 用一個字填寫;2用現(xiàn)代語言填寫;3用原文填寫;4 口頭敘述。
日始出時日中時
人物觀點理由觀點理由
小兒甲
小兒乙
(小組合作一表四填,一舉多得,既有讀文譯文的檢測,又有概括能力、口語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還是合作創(chuàng)新的體現(xiàn)。)
五、誦讀表演
師生分角色→分組分角色
下面我們分角色朗讀,女生扮“一小兒”,男生扮“另一小兒”,老師讀旁白,咱們看看哪“一小兒”讀得好。男女生不分上下,我們再分級分角色比賽比賽。
(此環(huán)節(jié)是朗讀的基礎,重點指導語氣)
讀得不錯,下面請兩位同學上臺來演一演,其它同學呢,任務就更重了——做導演。既然是導演,就要認真看演員表演得怎么樣,并及時給予指導。好,老師演孔子(孔子本身就是老師嗎),下面我再代表《兩小兒辯日》電視劇劇組在你們中間招聘兩名優(yōu)秀演員和一名解說員,有意者速來報名。(指名并征求分工完畢)
第一次排練我們先用現(xiàn)代話演,這叫《新兩小兒辯日》,其它同學別忘了你是導演。當演員語言、動作等表演不到位時你可以隨時叫停,給予指導。注意,排練開始!
如果用古文來演效果肯定會更好,怎么樣,先小組試一試。
(表演時揭示寫作特點與順序,為學生背誦做鋪墊。)
現(xiàn)在,誰能把這篇課文背一背呢?不要急著說自己不行,先試著嘀咕一遍,試試再說嗎。
好,誰敢站起來跟老師一起背一遍。
(使朗讀表演相輔相成,理解背誦相得益彰。)
如果你是孔子,你會如何回答?(到底一日內(nèi)太陽與地球的距離有無變化?想弄明白這個問題有何辦法?誰能根據(jù)課前搜集的資料對兩種現(xiàn)象做出科學解釋,或者用老師這兒的“太陽”(籃球)和“地球”(乒乓球)來做以解釋。
六、自評自結
學了這篇文言文,你喜歡故事中的哪個人物?為什么?其中孔子是一位什么人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使學生從故事和人物身上受到啟發(fā),由所查資料初步了解孔圣人,以激發(fā)學生民族自豪感。)
回憶這堂課,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忘情地七嘴八舌地說一說:
1、本課學習重點是什么?
2、這節(jié)課學習過程有幾個環(huán)節(jié)?
3、本節(jié)課的重點你掌握得如何?
(有總結才會有發(fā)展,及時的反饋強化有助于知識的形成與方法的掌握。)
七、探究作業(yè):
1、把《兩小兒辯日》這個故事講給你的伙伴聽,并考考他們。(必做)
2、試著翻譯下列句子:(努力做)
(1) 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p>
(2)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3) 溫故而知新。
(4) 學而時習之。
(5) (簡單古文)
教學目標
1、照注釋,一字一句地通過自己努力,和小組合作,把課文讀通讀懂。
2、培養(yǎng)學生合作交流、認識自然,探索客觀事理,敢于思考,大膽質疑的精神。
教學過程
一、提示課題
1、今天學習第30課《兩小兒辯日》(齊讀課題)
2、學生匯報預習收獲。
3、根據(jù)學生匯報,補充有關知識。
二、展示目標
我們已經(jīng)學過文言文《對弈》,你能結合學習文言文的體會和本課要求,說說這篇課文我們該完成些學習任務?(教師根據(jù)學生回答明確重點學習任務)
三、教學過程
(一)初讀課文,了解大意
1、學生初讀課文。
2、學生談課文大意。(教師根據(jù)學生所說將學生意見分歧較大的詞句寫在黑板上)
3、質疑:在預習過程中你有哪些不懂的問題?
(二)小組交流
1、重點理解分歧較大的詞句以及不懂的問題。
2、小組內(nèi)質疑、釋疑。
(三)匯報討論,交流情況
教師根據(jù)學生回答,引導學生用查字典或聯(lián)系舊知識等方法理解重點詞句,突破教學重、難點。
(1)住關鍵詞理解句意。
如:“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中“以”、“去”各是什么意思?你能把它們的解釋放在句中說這名話的意思嗎?
(2)聯(lián)系舊知識理解詞意。
(3)古單音節(jié)詞變?yōu)殡p音節(jié)詞理解詞意。
如“孰為汝多知”中“為”在這兩課的注釋中有“說”、“是”等意思,它們用在這兒恰當嗎?想想現(xiàn)在“為”一般可組哪些詞,它在這句話中是什么意思?
同樣的,“知”可以變成什么詞?
(此外,“問其故”可補充主語孔子;“車蓋、盤盂”不必照注釋說,可直接說名稱┅┅在教學中要讓學生明白:只要解釋清楚、通順,可創(chuàng)造地采用多種方法理解詞句。)
(四)再讀課文,理解內(nèi)容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
3、同桌互說。
4、指名說。
5、集體評說。
6、想一想:這兩個小孩爭的是什么問題,他們各自的理由是什么?
7、引導學生理解兩個小孩是根據(jù)不同的感覺說明地面距離太陽的遠近。
8、你同意他們的意見嗎?(引發(fā)學生爭辯,根據(jù)學生回答引導學生收集資料,將課內(nèi)學習延伸到課外。)
9、剛才你們已經(jīng)深入理解了內(nèi)容,你們能把這個故事表演出來嗎?(學生運動自由組合表演,在表演過程中指導學生把兩個孩子說話的語氣表演出來。)
10、大家再讀讀這篇課文,看誰能把兩個孩子說話的語氣給讀出來,齊讀課文。
(五)自方法,背誦課文
1、理解課文結構,即先講什么,再講什么,最后講什么。
2、自己背誦課文,比比誰背得快,背得巧。
3、指名背誦,說方法。
4、集體背誦。
5、總結全文。
重點總結同學們在學習文言文時所用方法,充分肯定學生見解,激發(fā)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興趣。
四、作業(yè)
1、抄寫生字。、
2、查閱有關資料,用科學知識解答兩小兒提出的問題。
3、向學生推薦閱讀《女媧補天》、《夸父逐日》等文言文。
板書設計:
日初 盤盂
日初遠 日中 車蓋
孔子不能決也 孰為汝多知乎?
日初 滄滄涼涼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1.了解孔子的生平資料。
2.學習本文的生字。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1.齊讀課題
2.自由讀課文,思考:課文中一共講了哪幾個人物?(孔子、兩個小孩)
二、介紹資料,了解背景知識。
1.孔子是什么時候的人?
學生甲: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是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中國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學生乙:孔子從小生活在貧困之中,與寡母相依為命,學會了干不少“卑*”的雜活。后來做過委吏(管倉庫)乘田(管畜牧)等小官吏。直至受魯國叔臣季氏賞識,做了魯國司寇,才進入大夫的行列。
學生丙:孔子熟讀古代文獻典籍,并整理好向弟子傳授,他打破了春秋末期以前的學在官府的狀況,開創(chuàng)了私人講學的風氣,為春秋戰(zhàn)國時期百家爭鳴的學術繁榮局面開了先河。
三、初讀課文,糾正字音。
1.自由讀課文,找出不認識的字,通過查字典解決。
2.指名讀文,糾正字音。
四、學生字。
1.分小組學習生字。
2.交流匯報。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能根據(jù)課后注釋疏通文意。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并復述故事。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同學們,平時你注意觀察過太陽嗎?說說你的觀察結果。今天要學的這篇課文就是討論這個問題的。
二、初讀課文,理解文章的大致內(nèi)容。
三、細讀課文,理解句意。
1.學生對照注釋,自學課文,并找出不理解的字。
2.分組學習,交流學習成果。
3.教師對學生提出的問題做出解釋。
第一自然段: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問其故。
(1)游:在這里指游歷說服,走訪各國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
(2)小兒:小孩。
(3)其:指兩個小孩辯論、爭論這件事。
(4)指名讀這一段話,試著說說這段話的意思。
(孔子東游,看見兩個小孩在爭論,便問他們?yōu)槭裁礌幷摗#?/p>
第二自然段:
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午時遠也。”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1)第一個孩子的想法是什么?讀一讀原文。
(2)始出:剛剛,開始升起來。
(3)也:語氣助詞,表示判斷成解釋的語氣。
(4)用自己的話說說第一個孩子的看法。(他認為太陽剛剛升起來的時候離人很近,可是到了中午的時候離人很遠。)
(5)再說說第二個孩子的想法。(他認為太陽剛升起來的時候離人遠,可是到了中午的時候離人很近。)
第三自然段: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1)第一個孩子為什么會認為太陽初升時離人近,中午時離人遠?讀一讀他的理由。
(2)如:好像。此:這。乎:助詞,表示疑問,跟“嗎”相同。
(3)說一說他有這樣看法的理由。(太陽剛初升時大得就像車蓋,到了中午的時候,就像盤盂,這不是遠的小而近的大嗎?)
(4)有感情地讀讀這個自然段。
第四自然段: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1)第二個孩子為什么會認為太陽初升時離人遠,中午時離人近?
(2)說說他有這樣想法的原因?(太陽剛初升時陰陰冷冷,到了中午太陽熱得就像把手伸進熱水里去。這不是離著近的熱,而離著遠的涼嗎?)
(3)有感情地讀讀這個自然段。
第五自然段:
孔子不能決也。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1)為:說。
(2)說說最后一個自然段的意思。
(孔子不能判斷。兩個小孩笑著說:“誰說你知道得多呀?”)
四、分角色朗讀課文。
五、以表演的形式復述課文內(nèi)容。(一個演孔子,兩個演小孩兒,一人當旁白。)
附:板書設計
教學目標
1.根據(jù)課后注釋理解文章內(nèi)容,并反復誦讀課文,產(chǎn)生自己的獨特感受,力爭達到“熟讀成誦”。
2.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點,產(chǎn)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3.感受兩小兒的聰明可愛及孔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體會學無止境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溫故知新,解讀課題。
1.齊讀課題。
2.借已學過的古詩詞引出對“日”字的理解。
(1)引導學生背誦含有“日”。字的詩句。
(2)簡釋詩句中“日”字的意思。
(3)引導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理解課題,并導出“兩小兒在爭論太陽的什么”這個問題,便于下一步展開對課文的深入學習。
(點評:古今漢字的字意有近似之處。就從課文的標題來看,古今含義就大致相同。因此,假以耳熟能詳?shù)墓旁娫~“溫故知新”,學生就可以悟出題旨,并消除學習文言文的畏難情緒。)
二、反復誦讀,疏通文章。
1.暢談感受,明確方向。
(1)給出機會讓學生暢談初次接觸文言文的感受,并及時歸納和小結,啟發(fā)學生思考解決疑難的方法。
(2)根據(jù)各自己有的經(jīng)驗,提出學習課文的方法。
2.合作學習,疏通文章。
(1)提示學生采用適當?shù)姆椒ǎ颜n文讀懂、讀通順。
(2)選取適當?shù)膶W習方法,通過小組協(xié)作,疏通文章。
3.檢查學習效果。
(1)請學生參考注釋,用現(xiàn)代口語復述故事,并根據(jù)學生復述的狀況進行即席點撥。
(2)復述故事。
(3)出示一組選擇題,讓學生選定兩小兒辯斗的焦點,即解開上課之初的問題──“兩小兒在爭論太陽的什么?”
(4)通過“寫題板”的形式,快速表達各自的選擇結果。
(5)在學生基本讀懂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淺談”對重點詞──“笑”的理解,并適時點撥。
(6)借助媒體畫面展示全文。反復誦讀,共同感受古文的“韻律美”,以期達到熟讀的效果,為深入理解課文鋪平道路。
(評: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動口、動腦,感受誦讀古文的樂趣。在多次誦讀中,學生既能感悟文言文的特點,又能明確下一步學習的方向。)
三、品讀課文,感悟寓意。
1.小組合作,弄清“辯斗”的觀點及理由。
(1)從文言文“簡潔”的特點入手,引導學生弄清兩小兒“辯斗”的內(nèi)容,分清“辯斗”的觀點和理由。
(2)通過小組協(xié)作,分清“辯斗”的觀點和理由。
2.檢查學習效果并品讀課文。
(1)在學生分別匯報兩小兒觀點和理由的同時,完成板書。并再次指導學生反復品讀。
(2)反復品讀,品出對“笑”字的深入感悟。
(點評:在合作學習中讓學生分清觀點和理由,并感受兩小兒爭論的氛圍,激發(fā)學生邊讀邊想。在反復誦讀之后,促使學生對兩小兒之“笑”有深入、獨特的感悟。并通過談論、誦讀等形式,展現(xiàn)學生對課文的“個性化感悟”。)
3.嘗試性背誦,力爭達到“熟讀成誦”。
四、聯(lián)系實際,理解題旨。
1.解開“辯日”之謎。
(1)提出“辯日”孰是孰非的問題。
(2)通力協(xié)作,解開“辯日”之謎。
(3)運用媒體手段“印證”學生的解釋。
2.理性看待“孔子不能決”。
(1)引導學生談論對“孔子不能決”的看法。
(2)針對“孔子不能決”各抒己見,從而感受兩小兒的聰明可愛及孔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體會學無止境的道理。
(點評:教學中為體現(xiàn)對“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這一目標的落實,精心組織“如何看待孔子不能決”的教學活動,促使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在熱烈的討論之中悟出“知識無窮、學無止境”的道理。)
五、回味“辯日”,師生漫談。
1.回味“學習歷程”,書寫心得。
(1)小結本節(jié)課的“學習歷程”,啟發(fā)學生寫出各自的收獲和體會。
(2)通過“寫題板”的形式,簡明小結自己“個性化”的情感體驗。
2.漫談體會。進行高效的師生互動與交流,拓展各自“個性化”的情感體驗。
(點評:引導學生回味本節(jié)課的“學習歷程”,為的是啟發(fā)他們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面去體驗,并用最簡潔的表達形式來表達自己的體驗。這種體驗是自主和個性化的;它始于“辯日”,但期盼孩子們能超越“辯日”水平。)
六、布置作業(yè),課后延伸。
1.熟練背誦《兩小兒辯日》;
2.向親朋復述故事,并聆聽他們的體會。
(評:“背誦”、“復述”和“聆聽”,融語文課程中“積累”和“實踐”等多種目標于一體,將有限的課堂教學加以拓展,而學生也必將在拓展中再次受益。)
附板書設計:
(在“全國第五屆青年教師教學觀摩活動”中,劉曉偉老師執(zhí)教的《兩小兒辯日》一課獲得一等獎)
廣東省深圳市深圳小學劉曉偉設計
廣東省深圳市教研室熊開明石景章點評
(摘自:《小學語文教師》2005.1~2)
孔子何以不決小兒之辯
在《列子》中,有一個著名的寓言,這個寓言做為經(jīng)典被選入歷年的小學語文教材中。這就是《兩小兒辯日》:
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問其故。
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一兒曰:“我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
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淪淪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也。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對于這段文字的講解,有人認為,孔子知“天下之理,人不能盡知,應當實事求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不能強不知以為知。”而感到:“孔子確實不愧為圣人:敢于承認自己的無知。”
孔子是不是圣人,看來已是定論。孔子是不是敢于承認自己的無知姑且不論,但孔子何以不知?
兩個小孩子爭論太陽的事,可以說是對一種自然現(xiàn)象的認知。一個孩子說太陽出時近,而另一個孩子認為中時近。這是兩個相反對的結論,顯然二者不可同真,但到底哪一個是假的呢?
從兩個孩子的推理看,一個孩子認為:
遠者小而近者大
日初大如車蓋,日中則如盤盂
所以:日初近而日中遠
而另一個孩子認為:
(對于發(fā)熱物體)近者熱而遠者涼
日初滄滄涼涼,日中如探湯
所以:日中近而日初遠
應該講以上的論證并不存在不合理之處,也就是說從推理形式上是正確的,但二者必有一假(未必必有一真)。也就是說,兩者之中必有一個其前提是假的才導致其結論之假。
于是再看兩個前提是不是正確呢?
首先,何以說“遠者小而近者大”?這顯然是在地上一個有限的范圍內(nèi)(通過歸納)得出的經(jīng)驗認識,它有沒有必然的正確性呢?現(xiàn)在我們知道,常識常常會欺騙人們,兩個等大的園如果其中一個外邊有一個較大的同心園,而另一個內(nèi)有一個較小的同心園,看起來前者會較后者小些。可見“遠者小而近者大”并不必然的真。
再看,何以“近者熱而遠者涼”?在同一方向上(比如離開一堆篝火)這樣的結論是成立的,但假如一個是在火的上方,而另一個在火的旁邊或下方這一結論就不在成立了。可見“近者熱而遠者涼”也并不必然的真。
無論是孔夫子還是將來長大成人的小兒,看來都不可能“決”這個問題了,回為兩小兒將它做為了“孰為汝多知乎?”的論據(jù),而孔子夫子由此卻變成了“敢于承認自己無知的圣人”的理由。兩小兒并沒有在成人之后繼續(xù)延著這個思路思考下去,而孔夫子成了圣人,他不能決之事別人當然更不能決了。兩千多年的后人也并沒有因此因“格物”而“致知”,于是中國沒有了亞里士多德。而且也只好在兩千多年后來請西方人來“決”這事了。
“歷史和現(xiàn)實還告訴我們:沒有邏輯,我們的學術不會強大,不會造就領導世界學術的大理論家,不會出現(xiàn)領導科學革命的大科學家。……東土學術汲養(yǎng)必待邏輯化入吾人血脈而后可大補。”
這也算是一個小小的注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