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光教學案例(通用3篇)
燈光教學案例 篇1
一、教學目標:
1、 學習本課生字新詞。
2、 抓住重點詞句讀懂課文,理解先烈對未來的美好憧憬和為此做出的貢獻,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更倍加珍惜。
3、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教學重點:
1、 從郝副營長在激戰前的神情和談話,理解先烈的廣闊胸懷和對未來的美好憧憬。
2、 從郝副營長在戰斗中舍身為后續部隊引路的壯舉,理解先烈的無私奉獻精神。
三、教具:生字新詞卡片、電視
四、教學過程:
(一)、導語:《燈光》這篇課文給我們描述了一個動人的故事,它是誰寫的呢?(王愿堅)王愿堅是當代著名的作家。1945年參加八路軍。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當過隨軍記者,解放后創作了不少革命歷史題材小說。〈〈閃閃的紅星〉〉這部電影的編劇就有他一個。
(二)、指名按自然段讀課文(讀后評議,糾正錯誤,認識生字詞)
(三)、理清課文敘述順序,整體感知課文。
1、 學生默讀課文,邊讀邊想:課文哪些地方是寫現在,哪些地方是寫往事的?
(全文一頭一尾是寫現在,中間大部分是寫往事。即第一、二自然段和最后自然段寫的是現在,其余寫的都是往事。)
2、 學生自讀往事這部分內容,說說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
學生自己先想一想,然后同座互相說一說。再請幾個學生裝在全班說說,然后組織學生評議。
(四)、精讀往事部分內容
1、 學生默讀這部分內容,找出描寫“燈光”的句子,用筆勾畫下來。
2、 學生匯報自己勾畫的句子。
燈光教學案例 篇2
為學生點燃理想之燈——《燈光》教學案例
江西省九江市長虹小學 趙紅英
人教課標版第12冊第11課
一、教學目標:
1.通讀全文,引出課文的重點詞語“璀璨、憧憬、點燃、華燈”等詞語,理解到主人公對幸福生活的憧憬。
2.以“多好啊!”為切入點,讓學生懂得為理想而獻身的美好;用“燈光”作為緯線,串起一幅關于“理想”與“獻身”教育精神的網絡圖。
3.讀寫結合,提升學生對“燈光”的認識。
二、教學重點、難點:由“燈光”解讀課文,理解為理想而獻身的美好。
三、教學準備:cai課件,與課文內容相關的背景資料
四、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調動生活積累,感受“燈光”中的美好
1.教師板書“燈光”,學生與老師一起寫課題。思考:當寫到“燈光”二字,你會想到哪些?
生交流:(生1:我會想到光明、溫暖。生2:幸福、安寧。生3:家的溫馨,因為我一回家看到家里亮著燈,我感到特別溫馨。)
2.導入新課:這些“燈光”都跟幸福、美好、安寧的生活聯系在一起。今天我們學習一篇題為“燈光”的課文,相信你讀后一定會對“燈光”有新的認識。
(設計意圖:從“寫燈光”到“說燈光”,說自己對燈光的認識,調動了生活積累,讓生活作為課題背景資源,從而有效地為進入課文特定情景奠定情感基調。)
(二)整體感知,引發思考
1.開火車讀課文,其他學生邊聽邊想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借以整體感知全文,學生讀中,教師適時插話點評。
生讀: 我心頭微微一震,是什么時候聽到過這句話來著?
師插話:哦,什么讓他“微微一震”?
生讀:他注視著那幅圖,默默地沉思著。
師插話:那幅圖上有什么?為什么看得這么專注?
生讀“……陷入了對未來的憧憬里。”
師點撥:“對未來的憧憬”也就是對未來的什么?(換詞理解)
生:是向往、期盼。
師:他向往未來什么呢?……
師的插話看似在不斷地打斷學生的讀,實則每一次點撥都把學生的思考引向深入,讓語言在學生的言語世界活起來。
2.學生概括主要內容。由學生回答中的不同處引出本文的敘述順序——倒敘。
3.讀文后交流:讀完課文,你有哪些發現?或者有哪些疑惑?(預設:為什么以“燈光”為課題,它在寫“燈光”的什么?)
4.師(在“燈光”后打上一個“?” ):你能圍繞課題為幾個為什么,這就是高年級學生所學到的“文題”閱讀法。再讀課文,相信讀完后,這個問號一定可以擦去。
(預設:生1我發現本文中有好幾處寫到“好多啊!” )
5.看來這個“多好啊!”值得我們好好地研讀。它在文中反復出現,它就像是樂曲中的主旋律一樣,它也是文章的什么?
生:文眼。老師以前說過的。
(設計意圖:開火車讀課文以檢查學生讀書情況,又能整體感知全文。師邊聽邊適時插話,看似在不斷地打斷學生的讀,實則每一次點撥都把學生的思考引向深入,讓語言世界與學生的現實生活聯系起來。)
(三)品“多好啊!”,感受對幸福的憧憬
1.就讓我們一起循著“多好啊!”走進那戰火紛飛的歲月。快速默讀課文,找出描寫“多好啊”的句子,用筆勾畫下來。(板書:“多好啊”)
2.生匯報,圍線“多好啊!”品讀句子。
預設1:清明節前的一個晚上,我又漫步在廣場上,忽然背后傳來一聲贊嘆:“多好啊!”
師點撥:什么多好啊?(板書:“ 多好啊!”)
(出示課件:天安門前的華燈,現代生活中的各種燈)
師:他贊美的是“天安門廣場的燈多么好啊!”,其實他也在贊美什么多好啊?
生:今天的幸福生活多好啊! (板書:贊嘆)
預設2: “多好啊!”他在自言自語。
師:郝副營長是說什么多好啊!”
生:能在電燈下看書多好啊!
師:請觀察郝副營長看插圖時的神情,可以用什么詞來形容?(專注、聚精會神、羨慕)同學們,那是郝副營長對那個孩子的羨慕呀。如果你是他,此時你會想些什么呢?
預設3:趕明兒勝利了,咱們也能用上電燈,讓孩子們都在那樣亮的燈光底下看書,該多好啊!
師:此時,郝副營長又是說什么多好啊!
生:能讓孩子們在那樣亮的燈光底下學習該多好啊!
師:是呀,從這話中我們聽出了他對美好生活的——
生接:憧憬。 (板書:憧憬)
(設計意圖:用情感串起文章的脈絡,用“多好啊!”組織全文閱讀網絡結構圖。在引導學生品讀中,適時地利用課件、文中插圖讓學生很直接地了解到郝副營長的渴望,能迅速拉近讀者與主人公的距離,此時課程資源轉化為情感紐帶,促成學生與文本的有效對話生成。)
四、欣賞“燈光”,悟表達特色
師:當你讀到這幾個“多好啊”時,你的目光一定會聚焦在一個詞語上,那是什么詞?
生:燈光。
師:是呀,是燈光讓游人,讓郝副營長,讓我們這些孩子們感到生活的“多好啊!”,感到幸福、平安的生活的美好。那就讓我們劃出所有描寫“燈光”的句子,用心讀一讀,感受這“燈光”所帶給你的感受吧。
2.學生交流,共找到五句描寫燈光的話。
3.把第一句與第五句對照起來看,讓學生明白什么是前后照應及它的表達效果。
4.討論:當學生提到描寫燈光的句子還包括:黑暗里出現一星火光,一閃又一閃的。
師引導學生思考:“火光”是“燈光”嗎?
生1:那不是描寫燈光。
師:同樣是“光”,它們之間一定有著某種聯系,那是什么聯系?
生2:沒有“火光”,就不可能有“燈光”。
師:是啊,那一閃又一閃的火光,那微弱的火光構成了今天我們所能見到的一切璀璨的“燈光”,構成了我們今天的幸福、安寧的生活。今天的我們,在火光中,在華燈照耀下,似乎還能看到郝副營長那張年輕的臉,還能見到李大釗那張什么的臉?(平靜而慈祥的臉)還能見到誰的臉?
5.師總結:是啊,正是那一閃又一閃的火光,那微弱的火光構成了今天我們所能見到的一切璀璨的“燈光”,構成了我們今天的幸福、安寧的生活。
(評析:從“火光”引伸開發,與課文對郝副營長外貌的描寫,對前一課李大釗神態描寫串起來,讓學生學會比較閱讀,學會歸納同類人物的描寫方法,在頭腦中自然出現的是先烈的群像,由點擴充到了面。)
五、拓展話題,讀寫結合
1. 今天我們這些孩子們能坐在燈光下學習,我們擁有電視、電腦,擁有美好的生活。此時此刻,你最想說些什么?以“燈光”為話題寫一寫,把你內心涌動的情感化為文字表現出來,可以是一首小詩,也可以是一段話……
2.師對照板書總結全文:今天,當我們再一次回到“燈光”,說到“多好啊!”,不會忘記今天的“燈光”中有著那么多美好的期盼,除了感動,還有著無限的 “懷念”。相信現在可以擦去“燈光”后的問號了,那么就把這點點“火光”與“燈光”一起融入我們的朗讀中吧,再次讀課題。
板書設計
11. 燈光
贊嘆
羨慕
憧憬
懷念
……
多好啊!
六、教學反思
《燈光》是人教課標版六下教材的一篇課文,這是對學生進行革命理想主義教育的文章,如何把老課文上出新意,教者在這方面作了一些探索。
一、多角度解讀“燈光” 對教材作了一些大膽的取舍,用“多好啊!”作為情感的經線,用“燈光”作為緯線,串起一幅關于“理想”與“獻身”教育精神的網絡圖,其間利用課件各種燈的圖片讓學生很直觀地了解到今天生活的美好;利用課文插圖來觀察想象郝副營長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對文眼“多好啊!”極盡奢華,不斷地引導想象來豐滿細節,用圖片、及生活經驗來讓學生們悟到主人公對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這讓學生覺得英雄就像鄰家的哥哥,讓人感到親近。
三、能機智處理節外生枝,促進精彩生成
當學生提到描寫燈光的句子還包括:黑暗里出現一星火光,一閃又一閃的。
師引導學生思考:“火光”是“燈光”嗎? 同樣是“光”,它們之間一定有著某種聯系,那是什么聯系?這樣從“火光”引伸開發,把關于戰爭的回憶,理想的美好都融入了閱讀理解中。又通過讀寫結合使學生用筆來表達出自己對燈光的理解,使“燈光”不僅僅是“燈光”,而是理想,從另一個角度解讀了課題。
燈光教學案例 篇3
師板書“燈光”,問:看到這一課題,你有怎樣的聯想?
生1:給我們驅散黑暗,帶來光明的就是這燈光。
師:好,自然的聯想。
生2:燈光,讓我想到了電燈的發明者——愛迪生。是他的發明,讓我們現在擁有了五彩斑斕的電燈。如果沒有他的發明,可能我們現在還在黑咕隆咚中。
師:好極了!“燈光”兩字,讓你記住了一個偉人的名字!
生3:燈光,是很平常的,作者為什么要寫它呢?課文圍繞燈光又寫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師:你能抓住課題提出自己的疑問,這是一種不錯的讀書方法。相信,只要你認真思索,一定能夠找到答案。
師: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看看這燈光到底給我們描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全班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自讀課文:或默讀,或輕聲朗讀,或邊讀邊在書上圈圈點點劃劃。
六七分鐘后,有學生舉手了。
生:我知道這篇文章跟前面一篇《十六年前的回憶》的寫作手法相同,都采用回憶的方法。而且都是首尾呼應。
師:能前后把文章聯系起來思考,不錯。你又掌握了一種溫故而知新的學習方法。
生:我知道,這篇文章通過回憶戰爭年代一位營長在戰斗中,看到一本書上孩子在燈光下讀書的情景,使他萌發了要讓普天下孩子都能見到那明亮的燈光,因為有了這一心愿,他就在那次戰斗中用小小的火柴劃著了一丁點微弱的星光,戰友們就是靠著這微弱的星光戰勝了敵人,而他卻犧牲了。
師:多完整的闡述啊!你很了不起,一下子就把文章的主要意思說出來了。
生:老師,我已經知道我們為什么要學習這篇課文了。就是在教育我們,要好好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不要忘了那些曾經為了革命的勝利而獻身的先烈們。
師面帶微笑:你真行!讀了一遍課文,就已領悟了文章的主旨。
這節課就在我及時的、恰當的鼓勵聲中,學生勁頭十足地研讀起了文本。
感悟:
整堂課我力爭用激勵的能符合不同學生個性的評語去鼓勵學生,希望學生在我的激勵下能讀出、能找到各自不同的對文本的感悟、理解。看來,效果還行。
時下語文課理念求“新”,教法重 “形”,學生由語文學習的“主人”提升到語文學習的“主宰”的位置上,導致了不少語文教師在課堂上“不作為”。這種教師主體地位的退讓的語文課,看似熱熱鬧鬧,實質華而不實。閱讀接受理論認為:“把讀者的作用強調到決定一切、至高無上的地位,就有片面性了。”因此,私下認為,閱讀教學的視野不應著眼在“迎合”學生口味上,更多是對學生生命和精神成長的“關注”。為人師者,要用智慧引領智慧,要用情感去陶冶情感,要用精神去激勵精神,這才是“平等中的首席” 應當承負的文化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