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一”的
華德福的課程該怎樣開展,吳蓓老師給出了很好的本土化建議,就著教學的方便,在三年級的學生中嘗試了一下,一節課四十分鐘,安排了晨圈,故事,詩歌,感覺呈現了一的主題。
由于是在課堂中,有一些課程沒有辦法實現:
1.濕水彩:畫線條
2.黏土:捏黏土,講盤古故事
3.故事是用布偶講的,但是因為是我自己做的,只做了盤古一個娃娃,像他身體最后的變化等等都沒有做,要是有許多媽媽的幫助,故事呈現出來會更豐富。
下面是整個教學過程,就是用的上課時間,40分鐘,基本上學生是比較喜歡的。
晨圈:
成語:
一波未平,又起一波。一日不見,如隔三秋。一日為師,終身為父。”
古詩:
一帆一槳一漁舟,一個漁翁一釣鉤。
一俯一仰一場笑,一江明月一江秋。
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
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繞口令:
哥哥弟弟坡前坐,坡上臥著一只鵝,坡下流著一條河,哥哥說:寬寬的河,弟弟說:白白的鵝。白鵝要過河,小河要渡鵝。不知是鵝過河,還是河渡鵝。
歌曲:
《數青蛙》
一只青蛙一張嘴,兩個眼睛四條腿,噗通一聲跳下水,蛤蟆不吃水,天平年,蛤蟆不吃水,天平年。
《我有一只小毛驢》
我有一頭小毛驢 我從來也不騎,有一天我心血來潮騎它去趕集,我手里拿著小皮鞭我心里真得意,不知怎么稀哩嘩拉摔了一身泥。
《對數歌》
我說一個一,你對一個一,什么開花在水里。這朵鮮花瞞不了我,菱角開花在水里。
故事
如果我們的古人是從天地萬物的劃分來發明橫寫的“一”字,是否可以講盤古開天地的
故事?(用布偶講故事)
《盤古開天辟地》
傳說太古時候,天地不分,整個宇宙好像一個大雞蛋,里面混沌一團,漆黑一片,我們的老祖宗盤古就孕育在這個大雞蛋中。盤古在雞蛋中孕育著,成長著,呼呼睡著覺,這樣過了一萬八千年,終于從沉睡中醒來了,他看到四周一片漆黑,心里一生氣,不知道從哪里抓過一把大板斧,朝著眼前的黑暗混沌,用力一揮,只聽得一聲巨響:嘩啦。震耳欲聾,大雞蛋突然破裂,其中輕而清的東西冉冉上升,變成了天,另一些重而濁的東西,沉沉下降,變成了地。
盤古害怕天和地重新合攏在一塊,就用頭頂著天,用腳踏著地,站在它們之間,他隨天地的變化而變化。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盤古的身子也每天增長一丈。這樣過了一萬八千年,天升得極高,地變得極厚,盤古的身子也變得長極了,成為一個頂天立地的巨人,身子足足有九萬里長。就這樣,他孤獨地站在那里,做撐天柱地的辛苦工作。不知道又經歷了多少萬年,終于天和地都穩固了,不會重新會合起來,這時盤古才放下心,但他已經筋疲力盡,再也沒有力氣支撐自己,巨大的身軀轟然倒地。盤古臨死的時候,全身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他的左眼變成了太陽,右眼變成了月亮,呼出的氣變成了風和云,他的聲音變成了雷鳴,他的頭發和胡須變成了星星,頭和手足變成了大地的四極和五方的名山,血液變成了江河湖泊,筋脈化成了道路,肌肉化成了土地,皮膚和汗毛化作花草樹木,牙齒骨頭化作金銀銅鐵、玉石寶藏,他的汗變成了雨水和甘露。從此我們這個美麗的世界誕生了。(參考網上資料和《中國古代神話》袁珂著華夏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