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版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乘法》教學設計
①132×3 = 396(元) ②132×3-132 ③132×(3-1)
396-132=264(元) =396-132 =132×2
=264(元) =264(元)
先指名學生板演以上三種解答方法,再讓學生口答具體的想法和每個算式的意義。
四、全課總結:
說一說你是怎樣計算兩、三位數乘一位數的?
這節課我們學到了什么知識?
第 二 課 時
學習內容:教材p30—p31 去游樂場
學習目的:1、探索并掌握兩、三位數乘一位數(進位)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2、結合具體的情境,逐步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3、培養學生遷移、類比、推理能力。
學習過程:
一、 情境導入:
你們去過游樂場嗎?那里都有什么好玩的,你愿意介紹給大家聽嗎?……
今天老師就帶同學們一起去游樂場玩一玩。
二、探索新知:
1、 提出數學問題。出示“去游樂場”掛圖。
(1)理解圖意。
先引導學生獨立認真觀察情境圖,提出自己感興趣的數學問題。
學生可能會提出:①花10元,坐電動火車可以坐多少人?②9人玩蹦蹦床共花多少元?……
(2)教師提出:16人坐太空船需要多少錢?
讓學生思考:怎么列式?
2、列出算式,探索算法。
(1)學生列出算式:16×4
(2)教師指出:現在用1根小棒代表1人,并引導學生進行如下操作活動:先第一行擺1捆(每捆10根),另擺6根,再擺同樣的三行小棒,每行都是16根。
然后讓學生觀察,問:每行有多少根小棒?有幾行?求一共有多少根小棒怎么計算?
教師邊引導學生擺小棒邊啟發學生發現:要算4個16根一共是多少根,可先算4個6根是24根,把其中的20根捆成2捆,放在4行小棒下面。另外4根放在2捆小棒的右邊。再算4個1捆是4捆,一共是6捆又4根,所以16×4=64。
(3)豎式計算。
①讓學生獨立嘗試列豎式計算。
②在小組內交流自己是怎樣用豎式計算的。
③全班交流算法,引導學生認識和理解豎式計算過程。
根據板書教師再次強調書寫格式;列豎式時
1 6 相同數位要對齊,“×”的書寫位置要正確。
× 2 4 4乘“16”個位上的6得24,向十位上進2,
6 4 在積的個位上寫4。
4乘“16”十位上的1是4,加上進上來的2,
得6(即60),在積的十位上寫6。
④比較歸納。
將本題與上節課的例題(出示12×4的豎式計算過程)相比較,讓學生思考:這兩題的豎式計算過程有什么相同點及不同點,怎樣處理進位的數。
接著引導學生進一步認識:
一位數乘兩位數個位上的數積滿十,向十位進1;如果滿二十,向十位進而二;滿三十,向十位進三……。同時指出,在進位時可以在乘法豎式中做出記號,以防止遺漏,計算熟練后可以不做記號。
最后引導學生歸納出兩、三位數乘一位數(進位)的計算注意點;哪一位乘積滿幾十,就向前一位進幾。
⑤指導看書,深化認識。
讓學生看課本第30頁的例題,讓學生正確認識豎式計算的書寫格式,告訴學生進位的數可寫小一些,記在橫線上。
3、練習。
讓學生做課本第30頁“試一試”中的1、2題。
三、鞏固練習:
指導學生做課本第31頁“練一練”中的1、2、3、4題。
1、第1題。
讓學生獨立計算后進行全班交流,教師要特別關注有困難的學生,發現問題及時幫助解決。
2、第2題。
此題是要求學生應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問題,同時滲透“一一對應”的數學思想,練習時,先讓學生根據題意獨立連線,在同桌交流的基礎上進行全班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