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克和克的認識》教學案例、反思與評析
師:同學們認為他們的做法怎么樣?
生:……
師:在我們稱一個物品的質量時,如果砝碼的質量達不到我們想要的質量時,可以用已經知道的物品的質量來補充。
( 評析 及時關注學生的“創舉”,抓住了課堂的再生資源,并引導學生加以分析,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7)估一估。
師:請同學們在小組里任選3~4件物品合在一起,先估一估它的質量,然后再驗證估計得準不準。比一比誰估計得最準!
小組內驗證,比一比誰估計得最準。
( 評析 認識“克”這一環節,老師為學生提供了實踐活動所需的盤秤、天平以及很多實物,為學生的實踐活動創造了充分的條件,放手讓學生去探索、去體驗。教學中引導學生通過稱一稱、說一說、掂一掂、找一找、猜一猜、借一借、估一估等實踐活動親身經歷和體驗1克的實際質量,并感受了幾克的質量。使學生在自主的時間和空間里自主地積極主動地學習,教師僅僅是一個組織者、引導者。由于學習方式的改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非常高。)
5認識千克。
(1)教師介紹。
師:剛才有的組的同學稱的物品合在一起的質量達到1000多克甚至2000多克,在記錄的時候是不是要寫很多數, 如果不注意還有可能寫錯,是不是不方便?怎么辦呢?
( 評析 用“問題”引發學生思考,同時使學生感受到使用“千克”的必要性。)
生:可以用千克。
( 評析 若此處師追問一下為什么,讓學生說出他的想法會更好。另外,若學生答不出,可結合長度單位米、千米,有助于加強知識之間的聯系,還可導致學生知識之間的遷移。)
師:我發現我們班有的同學非常聰明。結合課前的調查知道,較重的物品要用千克表示。非常好!稱較輕的物品,可以用克作單位。稱較重的物品,要用千克作單位的,千克用kg表示。(師邊說板書:千克——kg)
師:同學們剛才稱的鹽一袋是500克,兩袋鹽就是1千克。一袋牛奶是250克,4袋牛奶也是1千克。
(2)掂一掂。
師:請大家掂一掂兩袋鹽或4袋牛奶,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
( 評析 通過“掂”,讓學生直觀感受1千克的質量概念。)
(3)找一找。
師:1千克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1公斤,也就是2斤。那么在你周圍還能找到哪些物品的質量大約也是1千克?
生:2包面條。
生:6個饅頭。
生:……
(4)拎一拎。
師:請同學們想辦法任意稱出幾千克重的物品,然后用手拎一拎。
學生有的把幾個小組的鹽都收集起來拎一拎,有的把書包稱一稱再拎一拎……
(5)說一說。
師:請同學們以克和千克為單位說一說生活中熟悉的物品質量。
(學生回答省略)
6教學1千克=1000克。
師:剛才我們認識了克與千克,那么克與千克之間有什么關系呢?多少克才是1千克呢?請同學們猜一猜,然后想辦法驗證!
生:剛才老師說4盒牛奶是1千克,每盒250克,250×4=1000,所以1千克=1000克。
生:桌上有一袋1000克的大米,和兩袋鹽一樣重,所以1千克等于1000克。
生:……
( 評析 每一個學生都是富有個性、極富潛力的思維主體,關鍵是看教師是否為學生創設了一個寬松和諧的學習環境。開放性的問題—— “克與千克之間有什么關系?請同學們自己想辦法解決驗證。”鼓勵學生自主探索,暢所欲言,鍛煉了學生的發散思維,引領著學生進入思維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