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版三年級上冊《有多重》教學設計
生思考討論,回答。
師:稱較輕的物品有多重時一般用“克(g)”作單位,可以用天平稱。
(讓學生感受建立比千克要小的質量單位的必要性。)
1. 師示范:用天平稱一枚硬幣,其質量約為1克。
2. 學生稱一稱:小組內稱一稱較輕物體的質量。
3. 再通過掂一掂,估一估,找一找,說一說等實踐活動,感受并建立克的質量概念。
【設計意圖】:讓學生動手操作,多次實踐,調動學生多重感官參與學習活動,幫助學生突破了難點,形成了千克和克的質量概念,也培養學生估計能力與數感,學生學得輕松,同時讓學生再次感悟生活離不開數學。
(四) 探索千克和克的關系:
1. 算一算:出示2袋500克的鹽,能算出這兩袋鹽的質量嗎?
生計算;1000克。
2. 稱一稱:將這兩袋鹽用彈簧秤稱一稱,其質量是1千克。
你發現了什么?學生討論。
板書:1千克=1000克(1kg=1000g)
3. 說一說在哪兒看見過“kg,g”這種符號。
4. 練習:p20第二題 學生獨立完成
【設計意圖】:在學生建立了千克和克的質量概念后,讓其自主探索通過算一算,稱一稱活動發現千克和克之間的進率,更能激發學生潛在的學習積極性,相關換算練習鞏固學生對進率關系式的掌握,為今后解決實際問題做鋪墊。
三.鞏固練習,實踐活動。
1.p20 第一題:引導學生仔細觀察臺秤,注意計量單位。
生獨立完成,反饋。
2. 填一填,課件出示:,填上適當的質量單位千克或克。
生通過對千克和克的感受及生活實際填空。
3.(機動)想一想: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鹽比較,哪個重些?
學生可以先猜一猜,然后在稱一稱驗證,讓學生感受到物體的體積大并不一定重。
四.課堂小結:對于本節課你有哪些收獲?
五.布置作業:1.實踐活動:p20頁實踐活動
2.生活中在商店里那些物品的質量是1千克或是1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