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單元《乘法》教材分析
本單元教學兩位數乘兩位數,下表是第一學段各冊教材中乘法的教學安排。
一年級(下冊)
二年級(上冊)
認識乘法,乘法口訣,表內乘法。
求幾個幾是多少的實際問題,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實際問題。
二年級(下冊)
兩位數乘一位數,乘加、乘減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
三年級(上冊)
三位數乘一位數,連乘計算的兩步實際問題。
三年級(下冊)
兩位數乘兩位數,乘法的驗算。
本單元的內容分成四部分,依次是比較容易的兩位數乘整十數(口算)、兩位數乘兩位數(筆算)、兩位數乘兩位數(估算)以及需要筆算的兩位數乘整十數。還編排了一道思考題,探索兩位數乘11的積的規律;編排了一篇“你知道嗎”,介紹我國明朝計算乘法的方法——“鋪地錦”。
1. 口算兩位數乘整十數。(第28~29頁)
兩位數乘整十數是筆算兩位數乘兩位數必須進行的一步,因此,在教學筆算兩位數乘兩位數前應該先教學兩位數乘整十數。教學兩位數乘整十數的安排是從兩位數乘10開始,然后向兩位數乘幾十遷移。
例題創設了一個搬牛奶的現實情境,根據問題列式12×10,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兩位數乘10。雖然學生以前沒有算過12×10,但現實情境能給學生啟發,于是出現多種不同的算法。如圖中已有9箱牛奶,又往上放1箱會啟發學生算12×9+12;圖中把10箱牛奶平均分成兩堆,會啟發學生算12×5×2……學生的各種算法中,有的是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交融的產物,有的是類比推理的結果,這些算法都是學生數學思考與解決問題的具體表現。組織學生交流算法,許多人會自動選用從12×1=12類推出12×10=120這種方法。教材及時安排“試一試”,學生計算12×30,可能轉化成12×10×3進行,也可能從12×3類推,再次組織算法交流,更多學生能接受因為12×3=36,所以12×30=360這樣的推理。教材在“想想做做”第1題里,讓學生先算32×3,再算32×30;先算4×21,再算40×21……通過這樣的引導,學生能較好地掌握兩位數乘整十數的口算。
“想想做做”分引、練、用三個層次編寫。第1、2題是“引”,發揮“題組”的作用,引導學生利用口算兩位數乘一位數帶出相應的兩位數乘整十數、整十數乘整十數。第3、4題是“練”,提倡同桌學生合作,以口答為主,提高練習的效率。第5題是“用”,用于解決實際問題并從中體驗數量關系: 每盒的數量×盒數=一共的數量。
2. 筆算兩位數乘兩位數。(第30~32頁)
這部分內容是本單元的重點。例題以訂牛奶為題材,為了計算訂一份牛奶一年要花多少錢列出算式28×12。例題不急于教學豎式的算法,仍然讓學生應用已有的經驗解決問題。這樣一方面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另一方面為學習筆算積累一些感性材料。學生可以估計,也可以通過已經掌握的計算來解決。在交流時要突出“番茄”卡通的算法,即先算10個月和2個月各要多少錢,再合起來就是12個月要的錢,這種思路和豎式算理是一致的,應該讓全體學生都理解這種方法。
“試一試”中調換28和12的位置相乘,既讓學生獨立進行一次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又讓他們看到兩位數乘兩位數時,調換兩個乘數的位置,積也是不變的,并應用這個規律驗算乘法。
對兩位數乘兩位數的學習要求是掌握算法,能正確地計算,一般不提速度要求。教材認為,通過例題和“試一試”的教學,學生能理解并學會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不需要再以文字敘述的法則指導學生怎樣算。教材這樣處理,并不是不要總結法則,而是要組織學生在自己體驗的基礎上總結算法。“想想做做”避免了大量的機械訓練,如果學生能把教材中的題算對、算好,既能減輕負擔,也能達到教學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