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法的驗算 表格式教案3
本課設計獲吳中區優秀教案評比三等獎 200 7 年9月6 日 (總第 4 課時)教學內容除法的驗算(p3-4頁例題,“想想做做”第1-5題。)教學目標1.結合具體情景,使學生經歷探索除法法驗算方法的過程,學會用乘法驗算除法的方法。2.在探索除法驗算的過程中,不斷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以及進行有序思考等能力。3.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享受數學學習的樂趣,感受數學的意義。重點難點學會用乘地驗算除法的方法。理解并掌握除法驗算的算理。教學準備教具:掛圖。教 學 過 程教學環節過程目標教師活動學生活動教后反思一、創設情境 引入新知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喚起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主動提出問題,巧妙引入新知。1. 談話引入:(出示主題圖)看,圖中上畫的是什么地方?這么多好吃的食品,你最想買哪種?能提出用除法計算的的問題嗎?(板書出有代表性的問題)知道圖中的小朋友想買什么嗎?(出示問題):36元可以買多少塊3元一塊的蛋糕? 怎么算呢?商是多少? 學生觀察圖片,說出自己的想法。(他們想買蛋糕) 提出數學問題。 認真讀取相關信息,列出算式。(36÷3=12塊) 也許放假時間較長的緣故,前兩節課,我和學生似乎都沒有進入角色,今天這節課,終于找到了感覺。一課下來感覺效果非常好。細細想來,覺得有幾個環節的確是處理得比較好的。一個是引入環節。出示主題圖,讓學生觀察,根據提供的信息以及自己的喜好,二、積極主動 探究新知 運用學生已有的知識點內容,靈活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基礎上,憑借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儲備,自主探索沒有余數的除法的驗算方法,并能正確進行驗算。 在學生已初步理解并掌握了沒有余數除法的驗算方法的基礎上,通過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巧妙地引出又一新知識點:有余數除法的驗算方法。這樣的安排有利于降低難點,突出重點。 2. 引發探索驗證方法:你覺得12對嗎?有什么辦法可以說明算得是正確的呢? 3. 引導歸納:剛才我們是用什么方法來檢查算出的商是對還是不對的?知道怎么乘的嗎?4. 揭示課題。像這樣用商×除數看結果是否等于被除數的這種方法,就是除法的驗算。5.回顧課始學生提出的問題。 (1)黑板上的幾個問題是小朋友們提出來的,請你選一個自己感興趣的問題算一算,并用剛學到的方法進行驗算。 (2)抽樣展示,組織學生全班交流。 (3)有需要幫忙的嗎?什么問題? (4)設疑引出問題二:有余數除法的驗算方法。對呀!有余數時該怎么驗算呢?試試看。(5)組織討論,得出方法。板書出驗算全過程。(6)練一練:65元可以買多少塊?還剩多少元?6.比較歸納。 有余數除法和沒有余數除法的驗算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學生相互討論,再全班交流,說出自己的思路。(用3×12=36表示12個3元正好是36元) 學生集體回答。(用乘法算,用商×除數應等于被除數。) 理解可以用商×除數來驗算除法。 選擇自己喜歡的一個問題進行解答。(估計有學生會選到有余數的問題。) 全班交流。 大膽提出自己的疑問:除不盡的怎么驗算? 主動思考,相互討論,嘗試解答。全班交流,達成方法。(商×除數+余數=被除數)學生獨立完成后,全班交流。 進一步掌握兩種驗算方法,理解它們的內在聯系。提出用除法計算的數學問題。適時板書出了兩個有代表性的問題:(1)30元可以買幾個單位為3元的蛋糕?(2)38元可以買幾塊單價為3元的蛋糕?然后,巧妙地轉移話題,引出問題一,讓學生列式解答。這一步是學生已有的經驗,能正確作答的。緊接著引思:你有什么辦法證明商12量正確呢?讓學生展開討論,得出用12×3的驗算方法。并讓學生理解12×3的正真含義,體會驗算的含義及方法。接下來讓學生選反擇自己喜歡的一道題算一算,并用剛學的方法進行驗算。這一環節的安排是最巧妙的。因為兩個個問題中的一個是涉及到有余數除法的驗算的,如果有學生選中的話,在驗算時,就有疑惑了不知從何下手,這樣就能順理成章地引出下一個知識點內容的學習了。這正是這一環節設計的巧妙所在。懸念的產生,必然能最大程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后繼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