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上冊《測量》期末考點歸納人教版
一、主要內容
(一)數與代數
數與計算:
1. 萬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二)
原來與“萬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一)”共同編排在第四冊。
2.有余數的除法
原來在第四冊,現在因為除法整體后移,所以放在第五冊。
3.多位數乘一位數
基本內容與義務教育教材基本相同。
4.分數的初步認識
原來編排在第七冊,現在因為數與計算的整體要求降低,所以提前到第五冊。
量與計量:
1.測量(毫米、分米、千米、噸)
2.時、分、秒
原來四冊的時、分、秒內容現在分別分布在一、二、五冊,本冊主要認識單位“秒”,更強調學生對一段時間的體驗。
(二)空間與圖形
四邊形,主要教學平行四邊形的認識和長、正方形的周長計算。
(三)統計與概率
可能性
根據課標的要求增加的新內容,讓學生初步體驗事件發生的確定性與可能性,以及不同結果發生的可能性大小。
(四)數學思想方法
數學廣角(排列、組合)
在二年級上冊已有滲透,這兒更強調用圖示的方式讓學生找出簡單的排列數和組合數。
二、各單元具體介紹
第一單元 測量
一、教學內容
1.長度單位:毫米、分米、千米
2.質量單位:噸
二、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分米、千米和質量單位噸,建立1毫米、1分米、1千米的長度觀念和1噸的質量觀念。
2.使學生學會單位名稱間的換算。
3.使學生經歷測量的過程,發展測量技能,培養估測意識和能力。
三、編排特點
1.借助學生的生活經驗引出長度單位,幫助學生建立長度觀念和質量觀念。
(1)從測量教科書的長、寬、厚的活動引出“毫米”。
(2)通過觀察直尺刻度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借助1分硬幣的厚度幫助學生鞏固1毫米的表象,并讓學生說說生活中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單位。
(3)通過量課桌長度的活動引出“分米”,并通過觀察直尺建立1分米的長度觀念。
(4)用手勢比劃出“1分米”的長度。
(5)用公路上的路標引出“千米”。
(6)用橋梁限重的童話情境引出“噸”,借助學生的體重、動物的體重幫助建立1噸的質量觀念,并讓學生說說生活中哪些物體以噸作單位。
(7)單獨編排“生活中的數學”。
2.重視估測意識和能力的培養。
p2的測量活動和p5第3題都是先估測再實測,讓學生通過估測結果與精確結果的比較不斷調整自己的估測策略。
四、具體編排
(一)毫米、分米的認識
1. 例1(毫米的認識)
(1)學生先估測教科書的長、寬、厚,估測時學生都是以學過的“厘米”為單位。
(2)實際測量時,教科書的長仍是整厘米,寬不能用整厘米表示,學生用兩種方式描述:比14厘米多8小格,比15厘米少2小格。此時學生還不知道“毫米”的概念,只要說出多幾小格或少幾小格就可以。量數學書的厚度時,不到1厘米,也使學生產生繼續探索的欲望。
(3)此時,小精靈提出問題“當測量的長度不是整厘米時,怎么辦?”自然地引出產生“毫米”的必要性。
(4)通過讓學生數刻度尺上1厘米長度里有幾小格,直接給出“毫米”的概念(通過觀察刻度尺,幫助學生建立毫米的表象)和“1厘米=10毫米”的關系。
(5)“毫米”表象的鞏固:1分硬幣的厚度。(教學時,可以讓學生舉出更多的例子,如儲蓄卡的厚度、ip、ic卡的厚度。)
(6)“毫米”的應用:自動鉛筆的鉛芯有0.7mm、0.5mm,降水量。鼓勵學生說出更多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