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的時間》教學案例及點評
3、準確計算時間間隔投影出示p73 頁〈填一填〉師:好,同學們看這里信箱的取信時間采用的是什么記時法?為什么?你能把它們轉化成另一種記時法嗎?生1:我認為是24時記時法,因為沒有時間段.生2:我也認為是24時記時法,因為沒有時間段.8:40就是指上午8:40;14:00就是下午2:00;18:30就是下午6:30.生3: 我也認為8:40就是指上午8:40,因為晚上8:40時郵遞員叔叔也要下班休息了;14:00是下午2:00,因為12:00加上下午2:00是 14:00,所以14:00減去中午時的12:00就是下午2:00;18:30是下午6:30,因為12:00加上下午4:30是18:30,所以 18:30減去中午時的12:00就是下午6:30.師:你真棒,老師真佩服你!生4:上午的時間普通記時法和24時記時法相同,所以8:40就是上午8:40;24時記時法減去12:00加上時間段就是普通記時法,所以14:00就是下午2:00,18:30就是下午6:30.師:很好,那么同學們第二次取信到第三次取信間隔多長時間呢?你怎樣確定?生1:用第三次取信的時間減去第二次取信的時間就是間隔的時間.生2: 用第三次18:30的取信時間減去第二次取信14:00的時間就是間隔的時間.師:好,同學們在練習本上獨立計算一下.指兩生板演集體訂正(強調豎式及借位)師:由這三個信息你還想解決什么問題?生1:我想解決第一次取信到第二次取信間隔多長時間?生2:第一次到第三次取信間隔多長時間?師:好,現在同學們來解決以上這兩個問題指兩生板演,集體訂正(注意豎式及借位).師:間隔時間就是指經過的時間,8:40是第一次取信時間也就是開始的時間,18:30是最后一次取信時間也就是結束時間,那么結束時間減去開始時間就是經過時間.(板書: 結束時間-開始時間=經過時間)(三)、課堂練筆,鞏固新知1、投影出示〈填一填〉閱覽室圖片師:同學們由這個圖片告訴我們的信息,你們想解決什么問題?生1:第一次開放時間到第二次開放時間間隔多少?生2: 第二次開放時間到第三次開放時間間隔多少?生3: 第一次開放時間到第三次開放時間間隔多少?師:好,現在任意選取一個自己喜歡的問題來解決.----生獨立解決后集體訂正.2、解決教材p74 頁〈畫一畫〉師:好,現在大家把課本翻到74頁,看一看〈畫一畫〉,你能完成嗎?----生獨立解決后展示成果3、計算一節課的時間師:你一天當中你最喜歡上哪節課?能計算出它的時間間隔嗎?注: (1)投影展示作息時間表.(2)生獨立計算后投影展示成果,集體訂正.生1:我最喜歡上午第一節課,用8:10-7:30=40分鐘生2: 我最喜歡上午第五節課,用11:30-11:10=20分鐘生3: 我最喜歡下午的課外活動,用17:30-16:40=50分鐘……師:由于時間關系我們先交流到這里,課下小組內繼續交流.現在同學們來回想一下這節課的新收獲。----生集體交流新收獲 五、教學反思新課程要求教師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學習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掌握基本的知識和技能,學習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學習學習經驗。我在教學本課時充分利用了學生的生活實際,引導學生從自身生活中發現問題,積極主動解決問題,快樂扎實的獲取新知。這節課的成功之處:緊密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使學生明確了24時記時法和普通記時法在生活中價值和意義。學生不但能夠正確互化24時記時法和普通記時法,還能夠準確計算出兩時間間隔的多少,課堂效果較好。這節課的不足之處:學生明確了24時記時法和普通記時法的記時方法后,在兩者的互化方法的靈活運用程度上存在較多問題。如:同是“半天”的時間求時間間隔時沒必要再將其轉化直接計算即可,有的學生做了無用功。六、案例點評1、教師設計了現實的、生活化的學習情境。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知識,在具體生動的情境中學習數學。以談話的方式由簡單復習舊知引入新課題,在一天的時間里每個孩子都有許多的事情要做,由孩子最喜歡做的事情入手,貼近孩子的生活實際,充分調動孩子學習的積極性。2、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感悟、掌握方法。數學學習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教師圍繞教學目標設計了教學活動。通過大量的事實即學生身邊的事情,讓學生明確兩種記時方法及他們之間關系,并且能掌握計算時間間隔的方法。最后學生通過課后練筆解決實際問題,在解決實際問題的同時,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珍惜時間的意識,培養學生科學合理利用時間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