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與數學(二)說課稿
一、說教材:“時間與數學(二)”是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年、月、日的最后一個內容,是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設計的一系列數學活動情境。它是開了從數學的角度來尋找、發現、思索和解決生活中的時間問題的課。教材中具有現實性和趣味性的活動材料,讓學生充分感受時間與數學的密切關系,并能運用數學的方法統籌安排時間,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能夠用數學的觀點看時間,使數學生活化,同時提供了素材以及進行探究研究的機會。本節課我通過一系列的活動設計將教學過程分成了四個環節:第一:認識身份證環節,是鞏固時間單元的基本知識與技能;第二:統籌安排時間環節,是為了讓學生經歷用統籌的數學思想解決實際問題的全過程,并從中體會到用數學思維解決問題的科學性;第三,滴水實驗的活動,是本課的一個升華,主要是通過做實驗及對實驗結論的思考,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品質,樹立保護水資源,節約能源等意識。第四,小結:讓學生自己給本課取一個課題,其實就是讓學生學會自己小結本節所學的知識,起到再次鞏固的作用。
二、說學情:
我們學校的學生由于家庭環境都比較好,學生從小生活在父母素質相對比較高的家庭,學生的課外知識相當豐富,生活經驗比較豐富,思維也很活躍。并且他們通過對新教材兩年多的學習,及平時的訓練比較到位,所以合作學習開展效果比較好,學生有一定的合作意識。這些都為學生學習這一課打下了很好的基礎。另外,學生學習了年、月、日之后,對有關年、月、日的知識已經有了比較充分的認知和體驗。有了這些基礎之后,讓學生根據老師提供的身份證計算年齡和通過獨立或能過小組合作交流完成課上設計的“幫助萬老師解決難題”這些活動也就應該沒有太大的問題。由于本節課需要交流,運用語言交際的機會比較多,而三(3)班的孩子仍存在表達能力比較弱、不敢說等問題。這就需要我在課堂的活動學習交流過程中,多幫助學生形成較好的口語表達能力及能思會說的能力。這也是我這節課教學中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之一。
三、說教法、學法:
依據《數學課程標準》中“變注重知識獲得的結果為知識獲得的過程”的教育理念,我以學生發展為立足點,以自主探索為主線,以求異創新為宗旨,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運用設疑激趣直觀演示,實際操作等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動手操作、觀察辨析、自主探究,讓學生全面、全程地參與到每個教學環節中,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交流、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我把全課分為四個環節來處理,下面我分別來說說每一環節的具體設計及我我設計思路:
環節一,認識身份證環節。
這一部分的教學我是這樣來處理的:我創設了一個給同學們介紹一位新朋友的情境,用投影出示這位阿姨的身份證,讓孩子們通過觀察身份證來了解阿姨的基本情況,并通過身份證上的數學信息來解決一些數學問題。
本環節設計思路:
通過這個活動,使學生了解了居民身份證的作用,知道在很多場合都需要出示身份證,以提供個人的一些基本情況。我把教材略加修改,改為通過身份證向同學介紹一位新朋友,學生會感興趣,同時也會更喜歡數學。身份證的出示,給學生提供探索的載體,啟發學生從數學的角度出發從“身份證”上收集和分析時間信息,從而啟動學生的數學思維,以及探索問題的熱情。很好地鞏固和時間相關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看生活中的時間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