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單元 時、分、秒(精選2篇)
第五單元 時、分、秒 篇1
一、教學內容
本單元“時、分、秒”的教學內容有以下幾點:
1、時間單位“秒”的認識
2、對于一段時間的感受和體驗
3、簡單的時間計算
具體內容的編排順序如下表。
在具體情境中感悟時間單位“秒”
觀察鐘表,得出1分=60秒
時間單位之間的簡單換算
計算簡單的經過時間
二、教材編寫特點及重難點
關于“時間”知識的的教學,人教版分為三個階段編排。第一階段:在第一冊,主要讓學生學會看整時和半時,初步認識鐘面上的時針和分針;第二階段:在第二冊,主要讓學生會讀、寫幾時幾分,知道1時=60分;第三階段就是本冊教材本單元,主要在原有的基礎上重點學習時間單位“秒”,以及有關時間的簡單計算。
可以說這塊知識在本套教材中的跳躍性很大,學習時應注意:
1、無論哪一冊內容,哪一塊知識,都應該讓學生切實學會。
2、學習時串聯前后知識,既復習鞏固前知,又有利于新知學習。
3、聯系實際,與生活經驗緊密結合,使學生易懂、易學。
4、在平時的學習中,無論教材有無安排(如二年級),都應不時的讓學生接觸時間的應用,在不斷的生活應用中提高學生的能力。
時間單位不像長度、重量單位那樣容易用具體的物體表現出來,它比較抽象,而且單位之間的進率也比較復雜。為了讓學生更好的掌握本塊知識,教材在安排上有以下幾個特點:
1、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幫助學生認識抽象的時間概念。
初步建立時、分、秒的時間觀念是本單元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為了學生能更好的認識抽象的時間概念,教材選取了一系列貼近學生生活的素材,如主題圖利用新年聯歡晚會的倒計時情境和商場內鐘表柜臺的場景來引出“秒”;例[2]選擇早上從家里出發的時間和到校的時間,來學習計算用了多少時間;練習中估計穿衣、刷牙所需要的時間,根據學校的作息時間表來提出有關時間的問題,讓學生調查50米跑所需要花的時間等。
教材通過這些學生生活中熟悉的事件來認識抽象的時間概念,使抽象的時間概念變成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讓學生在親身實踐中體會時、分、秒的實際意義,逐步養成遵守和愛惜時間的良好習慣和意識。
2、借助活動讓學生體驗一段時間,建立正確的時間觀念。
正確的時間觀念并不是通過紙上談兵能得到的,也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它是在學生不斷的應用、不斷的體驗中建立的。教材正是從這方面入手,讓學生在切身體驗中逐漸感受、形成時間觀念。如數一分鐘有多長,一分鐘能做哪些事,刷牙、整理書包等需要多少時間……
3、注意讓學生收集有關時間的信息,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抽象的時間概念的理解離不開活動,學生知識能力的培養離不開實踐。正如前面所提到的:要學好關于時間的知識,應不時的讓學生接觸時間的應用,在不斷的生活應用中提高學生的能力。所以在教學中應盡量培養學生收集有關時間信息的習慣,了解更多關于時間的知識,如教材中提到的地球1秒鐘運行的路程、自行車1秒行進的路程、1分鐘脈搏跳多少下等,以及教材中沒有提到的:關于時間的格言(時間就是知識、浪費時間就等于浪費生命)、詩句(一歲一枯榮)、時間的科學概念等。(在中學生數學、物理課本中,時間被表述成一條有起點、有單位、有指向、無始無終的直線,這就是符合人們常識的牛頓“絕對時間”,也是直到本世紀初被普遍接受的科學的時間概念。但對于時間的本質,還遠沒有得出一個令人滿意的結果。)
本單元的教學重難點:
初步建立時、分、秒的時間觀念。
三、教學目標
1、認識時間單位“秒”,知道1分=60秒。
2、會進行一些時間的簡單計算。
3、初步建立時、分、秒的時間觀念,養成遵守和愛惜時間的意識和習慣。
四、課時劃分
本單元可以劃分為3課時進行教學。
第一課時:主題圖、秒的認識 [p59---61]
第二課時:例[1][2]、練習十四第1、2題 [p62、63]
第三課時:練習十四第3——10題 [p63---66]
五、分課時說明
第一課時
1、教學內容:主題圖、秒的認識 [p59---61]
2、教材分析及重難點
主題圖:
結合學生熟悉的新年聯歡晚會的場景,使學生直觀認識生活中“秒”的存在。教學時可以讓學生看一下新年聯歡晚會的場景,也可以讓學生回憶一下每天新聞聯播前面也有這樣的倒計時,同時讓學生直觀觀察鐘面上秒針的走動和聽“滴答聲”,初步感受1秒的長短。
秒的認識:
教材一開始直接表示:計量很短的時間要用比“分”小的單位“秒”,然后提出問題“怎樣計量?”引出鐘表上除了時針和分針外,還有秒針。教材中展示了鐘表柜臺里的各種鐘表,其中大部分都能看到上面的秒針,在教學時應該讓學生再觀察會走動的多種的實物鐘,使學生可以直觀認識。
“1分=60秒”:
這一學習場景是讓學生利用不同的計時工具來進一步認識秒,并探索1分=60秒的關系。在這兒,教材提供了機械鐘表、電子鐘表、秒表。學生通過自主探索,發現機械鐘表上有三根針,秒針走得最快,秒針走1小格是1秒,秒針走1圈(60格)時分針走1格,所以1分=60秒。在讀取電子表上的時間時,學生也可以利用以前學過的電子表的讀取方法進一步類推。而秒鐘則應讓學生知道它是專門用來記錄以“秒”作單位的時間的。由于學生已經有了很多關于鐘表方面的經驗和知識,這個活動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完成。可以讓學生思考“為什么秒針走得最快,時針走得最慢?”進一步體會時、分、秒之間的關系。
“做一做”(感受時間的長短):
時間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所以要借助于活動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時間觀念。一年級認識的基本上都是時刻,在本冊逐漸滲透時間段的知識,為下面教學時間的計算做準備。
第1題,讓學生通過讀秒來體驗1分鐘的長短。一方面可以建立1分鐘的時間觀念,另一方面,可以更加直觀地看到1分=60秒的關系。
第2題,通過讓學生試一試1分鐘能做什么,體會1分鐘的長短。教材中列舉了四個平時學生生活中1分鐘活動的例子,并鼓勵學生舉出更多的例子來,如1分鐘能做多少道口算題,1分鐘能從哪兒走到哪兒,1分鐘能拍多少下皮球,1分鐘能寫多少字,等等。通過這些學生自己生活中的例子,能更真切地體驗1分鐘的長度。1秒的時間比較短,學生舉例會比較困難,也可以讓他們用語言來描述一下,比如模仿著秒針的節奏念“嘀嗒”,或輕輕地敲桌子、打節。
實際教學時,還可以進行這樣的活動:請同學們閉上眼睛(或轉過頭),老師說開始,然后根據你的經驗,覺得1分鐘到了就舉手示意(把頭轉回來),看看誰對1分鐘的估計比較準。這也是培養學生時間觀念的一種很好的方式。
教學重點:
認識時間單位“秒”,知道1分=60秒。
3、教學目標
(1)、認識時間單位“秒”,知道1分=60秒。
(2)、通過收集有關時間的信息,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初步建立時、分、秒的時間觀念。
(3)、使學生養成遵守和愛惜時間的意識和習慣。
4、教學建議
本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第五冊第59-61頁的內容,通過本課教學,要求學生:認識時間單位秒,知道分與秒的關系,初步建立秒的時間觀念;通過觀察與操作,體驗時間在生活中的價值;借助生活實例和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和遵守、愛惜時間的意識與習慣。本著“以學生發展為中心,構建自主、開放、富有生機的數學課堂”,一切以學生發展為本,讓學生在生活中發現數學,在快樂中學習數學,在應用中發展數學,依據教材的編排意圖和學生的認知規律,我們可以下幾個方面考慮并設計本課:
1、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本節課我抓住孩子們熟悉而關注的社會熱點:“神州五號”成功發射,啟發學生思考:發射前倒計時的時候,每兩個數字之間經歷的時間有多長?從而巧妙地引入時間單位“秒”。在自然而然中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2、以“自主、探究、合作”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程度,培養“主角”意識,重視體驗。新理念下倡導自主學習,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只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本節課始終是學生自主地觀察、自主地操作、自主地發現、自主地體驗。本課在認識秒針和1秒;認識1分=60秒時,教師充分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自始自終是學生自主地觀察、自主地操作、自主地發現、自主地體在生生、師生的共同合作下利用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經驗,認識時間單位秒,知道分與秒的關系,同時在練習中我力求讓每個學生體驗到時間的價值,我設計了即興表演,讓每個學生都動起來,人人參與,人人發展。
3、挖掘教材資源,關注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本課借助神州五號發射成功,“千年飛天夢,今朝終實現”,激發學生對祖國航天事業的熱愛,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同時借助1分和1秒的實踐活動,培養學生遵守和愛惜時間的意識和習慣。“最早的計時工具:刻漏”的介紹,展現了我國古老而燦爛的數學文化,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熱愛數學的思想感情。
4、關注課堂教學評價,“立足過程,促進發展”,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開展自評、組評、師評的多種評價方式,結合“觀察能力、提出問題、合作學習、學習效果”等評價內容,既關注了學生知識與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又關注了他們情感與態度的形成和發展;既關注了學生數學學習的結果,又關注了他們學習過程中的變化和發展。
在教學各環節的設計過程中,要充分尊重學生,面向全體,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教師及時插漏補缺;展示數學文化,豐富學生的數學知識,擴大數學的應用價值;注重課堂評價,采用組評和師評的方式,對學習方法進行了事實求是的總結;最好以“惜時名言”作結束語,回味悠長,使整堂課顯得有序、豐富、充實。同時還要注意:教法靈活,內容開放,呈現形式多樣化,實現以下幾方面的關注:1.關注學生的生活背景;2.關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3.關注學生的主動發展;4.關注學生的學習方式;5.關注學生學習方法的評價;6.關注學生數學文化的熏陶。較好地體現了課程改革的新理念,使學生學得積極主動,課堂氣氛活躍,從而提高課堂教為的效果。
第五單元 時、分、秒 篇2
一、教學目標:1、認識時間單位“秒”知道1分=60秒。
1. 會進行一些時間的簡單計算。
2. 初步建立時、分、秒的時間觀念,養成遵守和愛惜時間的意識和習慣。
二、教學重點
認識時間單位“秒”知道1分=60秒。初步建立時分秒的時間觀念。
三、教學難點:時間單位的進率及推算經過的時間
課時劃分:
時分秒 2課時 填一填,說一說1課時
第一課時 秒的認識
教學目標:
1. 使學生認識鐘表的結構:有時針、分針、秒針。
2、使學生認識時間單位“秒”知道1分=60秒。初步建立時分秒的時間觀念。
3、通過讀秒來體驗一分鐘的長短,建立一分鐘的長度觀念,對學生珍惜時間的教育。
教學重點:建立秒的時間觀念,知道1分=60秒
教學難點:建立秒的時間觀念,知道1分=60秒
教學過程:
* 復習:
1. 口答:分針走一小格是多少時間?
分針走一圈是多少分?
時針從一個數走到下一個數是多少時間?1小時等于多少分?
2. 教師在鐘面上分別撥出下面時刻,要求學生用兩種方法寫出來。
8時 1時30分 12時 3時40分(一)創境激趣,導入新課。
1、同學們,今年的 10月12日我國發生了什么重大的事情嗎?全國人民期待已久、全世界矚目的神舟六號載人航天飛船在這一天發射成功了!讓我們一起來回憶一下那激動人心的場面吧!(畫面演示神六發射倒計時,學生隨著畫面一起倒計時:3、2、1),這樣的倒計時你們還在哪里見到過呢?(出示主題圖:春節聯歡晚會現場,載歌載舞,新年的鐘聲就要敲響了10、9、8、7、6、5、4、3、2、1)
2、剛才這樣的倒計時你知道是用什么作時間單位的嗎?(秒)計量很短的時間常用到比分更小的單位“秒”,秒也是一種時間單位。大家想一想,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是用秒來計時的?
新授
1. 認識秒
我們在計量很短的時間,常用比分更小的單位——秒(二)合作探究,獲取新知。
鐘面上又細又長的針,大家知道叫什么針嗎?
觀察鐘面上的秒針與其他兩根針,發現什么?
秒針走一小格是一秒,時間很短,大家可能只能念一個數字、或眨一下眼睛,那秒針在鐘面上走一圈,就走了60小格,60小格就是60秒,觀察這時分針走了幾小格?分針一小格就是一分鐘,一分=60秒。電子表上寫得較小的那個數就是表示秒,觀察這個數從1跳到60,表示分的那個數字多了1,說明60秒=1分讓學生撥撥秒針從1走到5是幾秒?學生自由說一說。)你能用一個動作來表示一秒嗎?(拍手、數數、眨眼睛、點頭等)
根據體驗,談“1秒”的感受。
看了你們剛才的表演,你覺得1秒的時間過得怎樣?(學生暢談1秒時間感受)是呀,1秒的時間很短很短,但是,一些現代化的工具一秒鐘可是能做很多事情呢,(1)氣式飛機每秒飛行500米
(2)火車每秒約行55米
(3)小汽車每秒約行20米
(4)衛星每秒飛行7900米
(5)現代化工廠的流水線每秒生產成千上萬個零件
(6)裝配一臺海信電視節約1秒鐘,整個公司一年可節約成本500萬元。
2看時間
出示各種鐘表,讓學生看時間
三、鞏固練習
1、完成教科書p611、2 p63、1、2
強調:1分=60秒,加強時間單位之間的換算。學習珍惜時間的名言警句。
四、布置作業
1分=( )秒 60秒=( )分
1時=( )分
第二課時、時間的計算
教學目標:
1. 使學生學會一些有關時間的計算,加深對時間單位的認識
2. 通過教學,培養學生的時間觀念
教學過程:
* 復習: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1、 1時=( )分 1分=( )秒
2、教師用實物中撥出不同的時刻,讓學生讀出。
二、講新課聯系實際,講授新課。
1、教學例題1、2時=( )分
提問:2時是幾個1時?
1時等于60分,2時有幾個60分?2個60分相加是多少分?
小結:1時是60分,2時是2個60分,也就是60分加60分等于120分。
3. 完成教科書p62頁的做一做,第一題。
學生完成后,教師講評時,一定要學生說一說是怎樣想的?學生分析后匯報結果,鼓勵學生想出更多的方法。
4. 完成教科書p62頁,做一做第二題。
學生獨立完成,教師講評。
三、鞏固練習
1. 完成教科書p63 第四題
2. 完成教科書p63 第五題
3、完成教科書p63 第六題。撥表比賽,p64頁第4題。師:王國里正舉行撥表比賽,按要求撥表,填出答案。
匯報。
2. 智慧大比拼。
師:機器貓表要來考考你們,經過了多長時間,你會算嗎?
出示鐘面:7:15—7:50 2:55—3:25
3. 運動會比賽。
師:看,熱鬧的運動會,都有哪些項目?你想參加哪個?請算出你參加的比賽項目用多長時間,算對了,就可以參加比賽去了!
出示:運動會日程安排
50米跑:上午9:00—10:00
1分鐘拍皮球:上午10:20—11:00
1分鐘跳繩:上午11:05—11:45
跳遠:下午2:30—3:25
3. 布置作業
2分=( )秒 4時=( )分
3時=( )分 5分=( )秒
體育課上跑400米,小強用了1分48秒,小利用了1分54秒,小利比小強多用了多少秒。
填一填,說一說
教學目標:
1. 鞏固時間的認識。
2. 學會合理的安排自己的作息時間,養成珍惜時間的好習慣。
3. 培養學生通過不同的方式收集信息的意識和能力。
教學過程:一、激趣導入。
1. 每人準備一張自己一天的作息表。
以四人為一小組,交流每個人的作息表,挑選一張大家認為較合理的作息表,向全班展示(要求:展示時,主要向大家說明作息表安排的是否合理,讓學生互相探討,作息表應該如何安排才合理?學生一天的睡眠時間應該多長才算充足?(二、我的課余時間。1、介紹豐富多彩的課余生活。
2、填寫我的課余時間表。
2. 把本小組完成作業的時間進行交流。讓作業做得又快又好的同學,讀一讀自己是如何抓緊時間的?
3. 教學時,還可以讓學生自己想出別的涉及時間的活動,如每天鍛煉的時間,看少兒節目的時間等等。(展示交流評價,調整我的課余時間表。)
三、填寫“我們完成家庭作業的時間”統計表。
1、各小組長填寫表格。
(1)想一想,現在填寫的跟剛才填寫的時間一樣嗎?
(2)組內交流。
(3)小組成員匯報,組長填寫。
2、展示統計表。
師:看了這張完成作業時間統計表,你有什么話想對他們說呢?
師:我們班也有許多同學作業做得又快又好,我們用掌聲請他們給大家介紹經驗吧!
3、填寫“睡眠時間”統計表。
師:各小組議一議,怎樣計算每個同學的睡眠時間?
師:我們要睡多長時間才算充足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
四、全課總結。
“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通過學習,老師相信同學們都能合理安排自己的作息時間,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珍惜時間,做好時間的小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