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桃子》教案(通用12篇)
《分桃子》教案 篇1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在具體的情景中,讓學生初步體驗平均分的過程,體會平均分的含義。
過程與方法:理解平均分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分一分的活動,培養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平均分”的含義,感受平均分的過程
難點:初步體會有余數的“平均分”
三、課前準備:
教學掛圖 小圓片 小棒
四、教學方法:
分析法
五、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激發興趣
1、師導入語,創設故事情境
同學們,你們瞧,小豬家打扮的這么漂亮要干什么,知道嗎?(學生猜一猜)。哦,原來,今天是小豬要過十歲生日了。他特地邀請小伙伴們來家做客,準備開一個生日party。你們瞧:前面走來了兩只小猴、四只小貓、三只小狗。小豬非常熱情,拿出了動物們最愛吃的食物來招
待:有8個桃子、12條小魚、18根骨頭?墒悄銈兦疲∝i正皺著眉頭,手抓頭皮。咦,這是怎么回事?哦,原來小豬正在為該怎么分食物煩惱?同學們,你們能幫小豬分食物嗎?(能)
2、揭示課題:分一分 (板書:分一分)
那么,我們一起幫助小豬來分一分食物吧!
。1)、指名說說,你覺得應該怎么分?
。ㄉ穑喊烟曳纸o小猴,魚分給小貓們,骨頭分給小狗們)
二、實際操作,體會平均分
1、小豬聽取了同學們的建議,拿出8個桃子招待兩只猴子,請你們幫他分一分。用8個小圓片代替桃子。(先自己分一分,再四人小組討論分法并在全班匯報,看哪組的分法多)
在這些分法中,你認為哪種分法能使兩只猴子都滿意?為什么?
生:每只猴子分4個。因為這樣兩只猴子分的同樣多。
師:你說的真棒。ò鍟巴瑯佣唷保┱l還想再說一說?
生:每只猴子分4個。因為這樣兩只猴子分的一樣多。
師:說的對,(板書“一樣多”),分得同樣多或一樣多都是一樣的意思,這種分法在數學王國里有一個詞語叫平均分。
誰來說說什么叫平均分?
師:下面有一個問題,請大家用剛才學過的知識想一想:把6個木塊分成2堆有幾種分法?怎樣分才算平均分?
生:每堆3個木塊是平均分。
師:為什么?
2、現在,小豬手上有12條魚,請你幫他分給4只小貓,要求每只小貓分到的魚同樣多,每只小貓分到( )條。
。ㄍ篮献鳌⑷喾答伣涣、在題卡上圈一圈)
5、小狗在旁邊等不急了,“汪汪汪汪”叫了起來,小豬該來給我分食物了。小豬急忙拿出18根骨頭,請同學們平均分給3只小狗,每只分到( )根。(請同學們在書上圈一圈)
。ㄍ队俺鍪緦W生分得結果,集體交流評講)
三、結合生活,練一練
1、12根筷子,可以分成( )雙。(師:一雙筷子有幾根?有兩
根就是一雙,也就是說每2個圈一個圈)在書上圈一圈。
2、投影出示14支鉛筆,2個文具盒,連一連平均每盒放幾支?說說你是怎樣連的?
3、實物出示20個圓圈,每5個圓圈拼成一個奧運會圖標,可以拼幾個?(有5個圓就可以拼成一個,那我們就要看什么?生:有幾個5,也就是說每5個圈一個圈)
4、有9個氣球,分給4個小朋友,平均每人分到( )個,還剩( )個。(用線連一連)這個氣球還能給其中的一個小朋友嗎?為什么?如果每人分一個氣球行嗎?
四、同學們真是太棒了,看我們課堂上這么熱鬧,小蜜蜂也被吸引來了,快看飛來了多少只蜜蜂?
16只蜜蜂在采蜜,飛走了一半,還剩( )只。請同學們說說你是怎么想的。
五、同學們表現真棒,老師獎勵大家一個游戲,想玩嗎?數學游戲——嘗試平均分物體。
師:下面請12個同學站在中間,看誰平均分得快。
師:誰先來試一試,說一說?
生1:(上講臺分配人數)我把12個同學平均分成2組,一組男
同學6人,一組女同學也是6人。
師:同學們,這種分法,你們同意嗎?(掌聲鼓勵)
生2:我把12個同學平均分成4個小組,每一組3個人。
生3:我把12個同學,平均分成3個組,每組4個同學,是學習上的合作小組。
生4:老師:我有不同的。我把12個同學,平均分成6個小組,每組2人,教室里2個同學坐在一起學習。
生5:我把12個同學平均分成12組,每組1個同學。
師:棒,棒,你們真棒。ㄘQ起大拇指)同學們的想法太棒了,老師都沒有想到這么多。這幾位同學是學習上的小能手,獎給他們小星星獎章。
六、總結:
1、說說你這節課學到了什么知識?
師:你在生活中平均分過東西嗎?你是怎么分的?說說看。
2、這節課中,你覺得自己表現最出色的是什么地方?
《分桃子》教案 篇2
教學內容:北師大版小學數學第三冊第32-33頁!斗痔易印芬徽n是在學生已經初步了解乘法的意義,會用2~5的乘法口訣口算乘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學習除法的第一課,編者意在讓學生從分的狀態來入手,有隨意分與平均分,平均分中又有分得剛好的與分得不剛好的,傳統的包含除與平均除都是平均分,書本用練習題來體現。
學情分析:二年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新知識有較強的求知欲望,喜歡在活動中學習;并且每個同學都有一些動手操作的經驗和合作學習的基礎,日常生活中也有一些分東西的經歷,這對他們學好《分桃子》一課的內容有很大幫助。
設計理念:遵循數學學習“活動化”的理念,注重活動由實際操作經驗向表象水平的提升。
《新課程標準》強調:有效的數學活動不能單純依靠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實踐活動經驗構成了學生數學認識活動的重要基礎,本節課不僅使每個學生充分的參與數學活動,更關注他們在做什么,關注學生在實際操作的基礎上,怎樣實現由實際操作有效的轉化成數學思維的過程,也就是注重活動由實際操作經驗向表象水平的提升。
教學目標:
1、在具體的情境中,讓學生初步體驗平均分的過程,體會平均分的含義,結合實際問題感知平均分的兩種可能:全部分完;有剩余,剩余的個數小于份數。
2、注重學生進行操作,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3、經歷與同學進行討論,交流的過程,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
教學重點:初步體會“平均分”的含義,感受平均分的過程。
一,依據經驗,初步感知
同學們,你們分過東西嗎?有沒有聽說過有一種分法叫做“平均分”?
你認為平均分是怎么樣子的?
二,分畫糖果,建表象。
既然大家對平均分已經有了一些了解,你們試著平均分一分好嗎?
你們看這是什么?數數有幾塊?
6塊糖,按你理解的平均分,自己分一分。請你在本子上畫一畫。
誰愿意把你分的結果畫在黑班上好嗎?
你把這六塊糖平均分給了幾個人?每個人分到幾塊糖?每個人分得怎么樣?
你們也這樣分的嗎?只有分2份才是平均分嗎?分3份行嗎?畫一畫。
6塊糖,平均分3份,每份都是幾塊?每份——
還有別的分法嗎?為什么是平均分?
看來平均分不是就2份是平均分,分3份也行,分6份也行。有一個什么條件,才是平均分?
每份分得的同樣多就叫作平均分
三,判斷平均,變式拓展
咱們來判斷一下他們是不是平均分?
(1)為什么是平均分?能用一句話來說明平均分的過程嗎?
。2)這是平均分嗎?為什么?你能移動一下讓他變成平均分嗎?再用一句話說說平均分的過程。
。3)8個西瓜還可以怎樣平均分?用一句話說說。
四,分擺磁扣,注意過程
老師這里有12個磁扣,你能把他平均分成3份嗎?不過老師有個要求,借助你手中的小棒分一分,在分的過程中,注意你是幾個幾個分的?每份幾個。
(你們發現了新舊知識的聯系,看來平均分可以用乘法口訣來幫忙呢!保
12個磁扣,你能把他平均分成4份嗎?6份呢?從中你發現什么?
五,特殊情況,體會剩余。
剩下10個扣子,怎樣平均分,你們自己在題卡上圈一圈,填一填?凑l的方法多。
10個,平均分給4個小朋友,試著連一連。遇到什么問題了嗎?每個小朋友分幾個?每人分得同樣嗎?剩下的兩個怎么辦?
在生活中也有不能剛好平均分的,也有這種平均后還有剩余的現象,
六,圖片欣賞,感受生活。
同學門,其實生活中平均分的現象有很多,你看——
《分桃子》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1、對教材的認識:
本單元是在學生已經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義,學會用2—5的乘法口訣口算表內乘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斗痔易印骄帧肥潜締卧牡谝还。教材從“小猴子分桃子”的情境入手,安排了第一個“分一分”即“平均分”的活動,體現了動手操作與概括思考對于認識除法意義的重要性。
2、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通過分一分的活動,初步理解“平均分”的含義。
。2)過程與方法目標:在分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初步體驗除法運算與生活實際的密切關系。
3、教學重點:在具體情境中理解“平均分”,并能夠進行“平均分”的操作。
4、教學難點:體會理解在平均分的過程中剩余是怎么回事。
5、教學準備:教具:課件、猴子頭部圖片、糖果、大紅棗等。
學具:圓片、三角形等。
[學生分析]: 本節內容難度不大,在分的過程中,由于學生思考問題的角度不同,可能會出現各種分法,通過比較,讓學生加深對平均分的理解,從而初步體驗除法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設想]:
針對學生喜歡小動物、喜歡聽故事的心理特點,出示圖片、課件,同時創設一個故事情境導入,激發學生興趣。探究活動中仍用同一個故事情境貫穿始終,整個活動中學生通過動腦思考、動手操作,來加深對“平均分”的理解。實踐運用階段從分實物、分學具,到觀察課件思考,再到舉生活實例,最后體會“剩余”,體現循序漸進原則。課堂小結環節引導學生回顧本節課的收獲,同時啟發學生今后繼續留心身邊事物,用學過的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體現“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思想。
[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小猴子嗎?你知道小猴子喜歡吃什么嗎?對了,喜歡吃桃子。有一天,有這么兩只小猴子(貼圖)它們倆下山去玩耍,路過一座桃園,看到桃樹上結滿了又大又紅的桃子,它們倆非常高興,就飛快的爬上樹,一會兒就摘了8個大桃子(板書:8),這時它們打算品嘗自己的勞動果實(打開課件),聰明的同學們,請你猜一猜,每只猴子可能吃到幾個桃子?把你的猜想用8個圓片學具擺出來吧。
二、探究活動:
(一)分8
1、 師:現在請同學們拿出8個圓片代替桃子分成2份,看誰想出的分法最多。
2、 指名匯報分法。
。ò鍟
8
︷
1 7
2 6
3 5
4 4 )
3、師:現在請同學們看黑板,到小組里討論:這幾種分法中哪種分法能讓兩只猴子都滿意?為什么?
4、學生匯報:
(板書:一樣多)
(二)分9
師:這時猴爸爸從桃園里走了出來,它摘來了9個桃子(板書:9),想要分給自己的3個孩子(貼圖),快來告訴猴爸爸,怎么分才能讓3個孩子都滿意,為什么?
。ò鍟 9
︷
3 3 3
同樣多 )
。ㄈ┓12
1、 師:說來也巧,猴媽媽也在桃園里,它摘來了12個桃子,把它分給了自己的孩子,結果每個孩子都得到了同樣多的桃子,想想看,猴媽媽分給了幾個孩子,每個孩子分到了幾個桃子呢?請你拿出12個圓片學具到小組里一邊討論一邊分。
2、小組活動。
3、師:哪個小組愿意匯報一下你們的分法?
4、學生匯報。(板書:
12
︷
12
66
444
3333
222222
111111111111 )
。ㄋ模┬〗Y:
師:剛才我們幫助誰干什么了?(幫助小猴分桃子。ò鍟n題:分桃子)像我們剛才這樣,分東西的時候,每份一樣多或者說同樣多就是平均分。(板書:平均分)現在你能用自己的話說一說什么是平均分嗎?
指名說。
三、實踐運用:
。ㄒ唬┲该痔枪▽嵨锿队埃
1、 師:我們一起數一數一共有幾塊糖果吧。(10塊)誰能把這些糖果平均分成2份?誰能把這些糖果分成5份,每份一樣多?
2、學生到前面來分。
3、師:他們分的對不對?
。ǘ┤w分三角形學具:
1、師:請你拿出15個三角形學具,把它平均分成3份。再分成5份,每份同樣多。
2、生分師巡視,隨時指導。
。ㄈ┏鍪菊n件:14只小手套
師:這里有許多只小手套,正等著你的巧手去整理呢。一副手套是什么意思呀?對了,一副手套就是兩只手套。誰能很快看出有幾副手套呢?
生:(齊說)7副!
。ㄋ模┱n件出示33頁第3題:
1、 師:同學們快看,這里的圓環比剛才的小手套還要多。這個畫面就是33頁的第3題。請你打開33頁找到第3題,自己想辦法解決,把答案填在書上。
2、學生自己做,教師巡視指導。
3、師:誰來說一說你拼成了幾個這樣的圖案?你是怎么做出來的?
4、生匯報分法和做法。
師:老師覺得這個圖案好面熟,你熟悉它嗎?你在哪兒見過它?(在奧運會上見過它。)雅典奧運會中國體育代表團金牌總數居世界第幾位?(第二。┳鳛橐幻袊,我們感到真驕傲!
。ㄎ澹┱n件出示33頁第5題:
師:老師家有一個美麗的小花園,一天早晨,花園里飛來了一群勤勞的小蜜蜂,快來數一數,一共多少只小蜜蜂?(16只)后來飛走了一半,一半是幾只?還剩幾只呢?(8只)飛走的和剩下的(師生齊)一樣多。
。┏鍪菊n件:下列哪種情況是平均分,哪種情況不是,為什么?
。1)有兩棵水草,每棵水草下面有6只小蝌蚪在游動。
(2)一只小兔分到4個蘑菇,另一只分到5個蘑菇。
。3)有9只螞蟻,每3只劃一只小船。
。4)15枝花插在3個花瓶里,每個花瓶插5枝。
每個花瓶上方飛著2只大蝴蝶。
。5)兩個盤子里各有3個蘋果,第三個盤子里有5個蘋果。
(七)師:你的生活中有沒有遇到過平均分的問題呢?誰來說一說?
。ò耍⿲W生以小組為單位平均分大紅棗。有的能平均分,有的有剩余,從而體會剩余是怎么回事。
四、課堂小結
師:請你仔細想一想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呢?對了,同學們積極動腦動手,解決了生活中需要分一分的問題,重點學習了平均分,今后老師要和同學們一道繼續留心身邊事物,看生活中哪些問題可以用學過的數學知識來解決,都來做生活的有心人,好不好?
板書設計
分桃子
8 912
︷ ︷︷
17 3 3 3 12
266 6
354 4 4
443 3 3 3
2 2 2 2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一樣多 同樣多 平均分
《分桃子》教案 篇4
說教材:
《分桃子》是第四單元除法學習的第一課時,是小數目的平均分,通過分桃子的過程使學生感受隨意分與平均分的區別,體驗平均分的意義,為今后繼續認識除法做了鋪墊。本堂課的教學目標主要有以下幾點:
1、在具體的情景中,讓學生初步體驗平均分的過程,體會平均分的含義。
2、理解平均分的方法,結合實際問題感知平均分的兩種可能:全部分完;有剩余。
3、通過分一分的活動,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
說設計理念:
1、把握恰當的教學起點。用怎么樣的方式和知識點來作為本節課的切入點,是在設計時考慮的比較多的一個問題。由于學生對童話故事感興趣,因此,我就想到了用故事引入。
2、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注重操作的層次性。整個新授都是在一個故事中進行。三個學生動手操作的活動,不露痕跡地串成一個美妙的童話故事。其目的就是要讓學生在濃厚的興趣中學習,中快樂中學習。
在具體展開新課的時候,我先創設了一個分桃子的情境,從而引出平均分。兩只小猴子分桃子,一般要達到結果的公平,那么也就需要分得一樣多。先出示一個問題,熊大嬸該怎么分,讓學生嘗試著自己分一分,在分的過程中,產生不同的分法,以及平均分的不同的分法,在交流和展示的過程中,記學生體驗到平均分和不是平均分的區別,從而感覺平均分的特點:把一些東西平均分,每份分得同樣多,我們就說是平均分。再以熊大嬸的分法,讓學生感覺平均分中一個一個分的分法,為下面的分一分的操作積累經驗。整一個分桃子的過程,都在一個情境里完成,會激起學生一定的興趣,也有突出的指向性。同時,分完后我讓同桌的看一看,說一說自己的分法,這一活動,主是要為合作學習作鋪塹的同時對學生巧妙地進行團結友愛、講謙讓的思想教育,體現教書育人。第二個活動主要體現合作學習,通過說一說,進一步明天平均分的`含義及方法。第三個活動是讓學生在獨立完成,完成后通過同桌的相互看一看、說一說來強化本節課的重難點。
3、鞏固練習時仍然強調動手實踐的必要性。
《課標》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這節課通過讓學生動手擺一擺、填一填、分一分、圈一圈、畫一畫等,幫助學生通過大量的感知,形成表象,在此基礎理上進行抽象概括,初步建立等分活動與除法的聯系,能過分一分的活動,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先通過實物操作,再經歷圖畫表征,有利于把解決問題從操作水平引向表向水平。從而促進學生的認知水平的發展。
4、通過變式練習夯實重點。在揭示平均分的意義后,安排了一個判斷的教學環節,下面幾種物品的分法是不是平均分,以此來鞏固對于平均分的概念,是平均分的,學生一般一眼就能看出,對于不是平均分的,比如一共八只小鴨,一邊是五只,一邊是三只,學生馬上就能判斷出來是不是平均分,接著通過想一想,怎么樣才能使它們變成平均分。學生在獨立思考后想出不同的方法把本來不是平均分的星星變成平均分,這一過程具有多種功效,讓學生在一個練習中,既訓練了平均分的分法,又體驗了平均分的意義,還能鞏固平均分與其他分法的區別。從而也能使本課堂的重點進一步落實。
《分桃子》教案 篇5
一、教學內容
1、教材:本節課教學內容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第一課時,兩(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除法
綜觀全部教材,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過百以內的一位數乘、除兩位數的口算和二位數乘法,這為本課教學提供了知識鋪墊的思路孕伏,而本課教學又為今后繼續學習除數是兩位數的筆算除法奠定基礎,因而本節教學內容在整個教材中處于非常重要的位置。
教材創設了猴子兩次分桃子的情境,第一次2只猴子平均分48個桃子,這題中十位上的數能被2整除,這個內容在第一單元口算除法中學習過,在這里主要介紹除法豎式的寫法以及豎式中每一步運算的意義。第二次是3只猴了平均分48個桃子,十位上的數不能被3整除,口算就不太容易了,需要列豎式計算,教學時要組織學生用學具動手操作,并做到操作與思維的有機結合,真正理解豎式每步的含義。
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是理解和掌握兩(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豎式計算方法與算理,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良好學習習慣,因為這是能正確解題的關鍵。而學生在這方面的生活經驗又較少,在教學中,應充分開發利用課程資源,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在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過程中體悟豎式的計算方法。
2、學生:小學三年級學生充滿好奇心和對數學學習的激qing,但他們由于受到認知水平的限制以及生活經驗的缺乏,很難只通過課本和教師的直接講授來學習,他們天生好動,思維活躍,喜歡動手,多通過直接體驗、親身實踐來積累經驗,對自己感興趣的事會全身心投入,他們是由興趣而進入學習過程的。
3、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是一堂課的中心任務,所有教學環節都是為此服務的,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都得到進步和發展。根據這一要求和本節教學內容,并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本節課確定如下教學目標:①探索并掌握兩(三)位數除以一位數商是兩(三)位數的計算方法和算理,能正確進行計算,并進一步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②結合具體情境,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意識與解決問題的能力。③密切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二、設計理念
《課程標準》指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須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數學知識、數學思維和方法應由學生在現實的實踐活動中理解和發展,讓學生從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做數學”,本節課教學中力求體現:
1、建立新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以學生發展為本,實現教師角色轉變;
2、致力于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引導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由“學會”變為“會學”,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3、緊密聯系學生現有的知識背景與生活實際,使數學生活化、活動化,重視學生學習經歷與體驗,強調在過程中理解與發現。
三、教學方法
根據本節教學內容特點,以及學生年齡特征和現有知識水平,為了更好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實現上述三條教學目標,本節課采用談活法、討論法、練習法、發現法等多種方法交*進行,并靈活恰當地運用電教優化課堂教學,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讓他們多動手、動口、動眼、動腦多種感知覺都參與學習活動。教師只是在學生探究知識的本質處適當給予點撥啟發。同時運用知識的遷移規律,啟發引導,層層深入,采用設疑問難的方法,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把數學課上得生動有趣,使學生積極而有效地投入學習活動。
四、教學過程:
本節課從以下幾個環節進行教學:
1、故事導入,激qing引趣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迸d趣是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內在動力。在教學中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興趣及對數學學習的積極情感,讓他們把學習當作一種樂趣、一種愛好、一種追求。小學生對故事都很感興趣,本環節把教材主題圖編成小猴分桃的童話故事,創設這一能引起學生認知沖突的問題情境引入,用小動物作為主人公,使學生身處擬人化的境界,啟發學生自己發現并提出問題,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全身心投入學習活動。
2、自主探究、理解算法
出示課題后,老師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同學們,看到這樣一個課題,本節課你想學到些什么?打算有怎樣的收獲?學習目標讓學生自主確定,學生會根據自己的情況,提出適合自己的目標,這個目標不是老師硬性規定的,而是學生根據自己原有基礎提出來的,自然會為達成目標而努力,從而在各自原有水平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探究算法時,先讓學生用自己想用的方法進行嘗試計算,荷蘭數學教育家弗蘭登塔爾曾說:“學習數學唯一正確的方法是實行再創造!币簿褪亲寣W生自己把要學習的東西“創造”出來,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和幫助學生去進行這種再創造工作,而不是把現成的東西告訴學生。
剛進入這樣除法豎式的學習,并且第二次分桃時,十位上的4又不能被3整除,對于學生來說,這一問題具有一定的挑戰性、探索性,符合最近發展區理論,這時要給學生留有一定的學習時間和空間,組織學生在個別思考之后進行小組合作,并注意加強小組合作的有效性。
交流反饋,自然體現算法多樣化,鼓勵學生解題策略的多樣性。這里尊重學生的差異,鼓勵創新,學生在交流反饋時,教師適時進行鼓勵性評價,學生會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在他們的心中喚起自豪感。實踐證明,注重激勵和發展的評價對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保持學習熱情具有極具重要的作用,是培養學生自信人格的重要途徑。
交流反饋后,面對多種算法,這時讓學生說一說你最喜歡用哪種算法,給同學們介紹一下這種算法的優點,進行算法優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然會有與眾不同的想法與做法,他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解決問題,這往往正是創新思維的萌芽。
3、鞏固提高,合理遷移
練習既是信息反饋的手段,又是學生鞏固新知形成技能,發展智力的措施。為此本環節安排了練習教材中的兩道習題,第一題從兩位數除以一位數合理遷移到三位數除以一位數,首先讓學生進行估算,培養估算意識。第二題更貼進學生生活。這樣安排練習,有層次、有坡度,由易到難,螺旋式上升,符合課標對練習的要求,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和思維特點。
4、聯系生活,拓展延伸。
《標準》中指出:數學是人們生活、勞動和學習必不可少的工具,數學學習的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數學與生活應當是緊密相連、密不可分的。源于實踐,高于實踐,而又用于實踐,離開了生活,數學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數學教學要關注學生生活。在本環節,引導學生發現今天所學內容在生活中的用處,把數學融入學生的生活,讓學生感到數學的價值,并啟發學生從數學角度思考他們生活的世界,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5、反思總結,適時升華
課堂小結是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一環,是學生自我反思的一種極好的機會,這里引導學生總結、提高,并通過反思悟出新的數學問題,繼續進行探究活動。
另外本節課還注意到板書內容的條理性、概括性、整體性、直觀性等。
整節課貫徹愉快教育精神,學生不僅學到了知識,鍛煉了能力,還產生了積極的良好的情感體驗,激發了進一步學習的強烈需求,師生在寬松愉悅的氛圍中完成了教學任務。
《分桃子》教案 篇6
一、說教材
《分桃子》這節課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分一分與除法”的第一課時,在課本第32頁和33頁,屬于“數與代數”的知識領域。是在學生理解乘法的意義及會用2--5的乘法口訣算表內乘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學習“平均數”和“分數”的基礎。教材呈現的是三個分層遞進的操作活動:分桃子、分魚、分骨頭。通過這幾個活動讓學生經歷初步感知、合作學習、個體反思的認知過程,從中理解“平均分”的意義。
二年級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喜愛童話故事,為此我將三個活動改編成一個完整的童話故事,這樣學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依據《數學課程標準》及教材特點和二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征,我確定了如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通過實物操作、初步體驗平均分的過程,體會平均分的意義。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自主探究的能力,能用圖示(連一連、圈一圈)的方法解決一些與平均分有關的簡單問題。
。3)情感目標:在活動中培養學生與人合作交往的能力,感受團結協作的學習氛圍。
經歷把小數目實物進行平均分的操作過程,初步體驗平均分的意義是本課的'重點。
正確理解平均分的意義,能完成從操作水平到表象水平的轉換;并能結合實際問題感知平均分的兩種可能:全部分完和有剩余是本課的難點。
學生能對實物進行平均分是本課教學的關鍵。
課前需要準備的教具、學具有:電腦課件、圓片、小棒、動物頭像等。
。ń酉聛砦艺f說本課的教法和學法)
二、說教法和學法
《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識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他們的.學習熱情很高,但學習活動缺乏有序性和自主性,為此我主要采用情境創設法、引導探究法和游戲教學法,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讓他們在趣味盎然的情境中自主學習、獲得新知。
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而是一個有目的的、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因此我十分重視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主要引導學生實踐操作、合作交流、自主探索,讓他們通過動手、動腦、動口等多種感官共同參與學習活動,親身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
。ㄒ韵率俏业教學設計,共分四個環節進行)
三、說教學程序
。ㄒ唬┰O境激趣導入新課
陶行知先生說過:“有了興趣,就肯用全副精力去做事體,所以‘樂’與‘學’是不可分離的!毙抡n伊始,我就利用課件呈現小豬嘟嘟搬新家的情境圖,同時配以童話故事,并適時設下懸念:“這么多食物該怎么分呢?”從而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讓學生帶著輕松、愉悅的心情投入到新知的學習中,并與下一環節自然銜接。
。ǘ┳灾魈骄扛形蛐轮
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在兒童的學習活動中,興趣起著定向和動力功能的雙重作用。有了學習興趣,就能產生積極的情感和學習的.主動性,學習效率就高;沒有學習興趣,學習效率就不高。以這一理論為指導。為此我設計了三個層次漸深的活動,大膽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從而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活動一:分桃子
(1)初步感知“分”的含義,初步體會“平均分”的意義
①首先我出示問題情境:8個桃子,分給2只小猴。讓學生說一說圖意,明確問題:有多少種分法?每種分法中每只小猴可以分到幾個?
②引導學生用學具代替桃子,全員參與、動手操作、解決問題;
③之后全班交流分的過程,匯報分桃的結果及自己的想法,以此讓他們感受分法的多樣性。
(2)體會平均分的必要性,小結平均分的意義
在學生充分操作和交流的基礎上,我適時設問:怎么分才能讓2只猴子都滿意呢?為什么?再讓同桌合作,扮演小猴分桃,要求每人分到的一樣多;這樣學生就深刻地體會到平均分的必要性及答案的統一性。此時我再小結平均分的意義就顯得水到渠成了,像這樣把一些物體每份分得同樣多,就是平均分。(板書)比如:我們剛才把8個桃子平均分給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4個。這就是一個平均分的過程。(用圓片板書,畫圖)
活動二:分小魚引導學生體會“多種分”的過程
喜愛游戲是兒童的天性。因此,在這一環節我設計了小貓分魚的游戲,組織學生扮演小貓(展示頭飾),再用12根小棒代替小魚,讓他們通過游戲的形式把12條小魚平均分給4只小貓。這樣設計寓教學內容于游戲中,讓學生在玩中學,在玩中獲得知識,增長才干。在這個環節中,我不僅重視平均分的結果,更重視讓學生去感悟同一結果的不同分法。
。3)每組派一只“小貓”到臺前展示他們的分魚過程。他們有的會一條一條地分,3次分完,每只小貓分得3條;還有的會第一次每只小貓分2條,剩下的4條再分一次,最后每只小貓也分到3條小魚……對于不同的分法我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如果其間有學生能直接運用“三四十二”這句口訣得出每只小貓分得3條小魚這個結果,我將會對他們大加贊許,讓他們嘗到成功的喜悅。
。4)引導學生用畫圖、連線、畫圈的方法表現分魚的過程。這是本課的難點,也是學生的認知從操作水平向表象水平發展的重要過程。因此,我給學生提供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并適時給予示范和指導。
活動三:分骨頭
這一活動主要由學生獨立完成,他們可以選擇用小棒代替骨頭分一分,也可以用連線畫圈的方法來分。這樣的設計體現了學習從學生個體出發,經過與老師和同伴的合作,又回到個體的過程。
整個探索過程由一個童話故事貫穿始終,并在故事中逐層深入,以動促思這樣讓學生由淺入深體會平均分的意義,使新知的脈絡更清晰、完整。
(三)鞏固練習強化新知
練習是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的重要環節,根據本課的教學目標,本著趣味性、思考性、綜合性相結合的原則,我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地設計了三個層次的練習。
1、基本練習:課本第33頁的第2、3題。
2、綜合練習:判斷幾組分法是不是平均分,如果不是,想辦法使它們變成平均分。
3、拓展練習:
、僬n本第33頁的第4題。
②將課本第33頁的第1題與本課情境相融合進行變式:小兔家來了這么多客人,現在有16根筷子,每位用一雙夠分嗎?請你分一分。本題著重引導學生跳一跳、摘果子,讓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四)回顧總結評價激勵
“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你對自己的表現滿意嗎?”采用這種提問的方式,不僅關注了學生知識與技能的形成,也是對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綜合評價,使教學主題進一步升華。
板書的設計力求體現知識性與簡潔性,使學生一目了然。
《分桃子》教案 篇7
我說課的題目是《分桃子》,出自北師大版教材三年級上冊第54、55頁內容。就這一節課的教學設計我想按以下幾個方面來說明:一、說教材與學情分析;二、說教學目標;三、說教法與學法;四、說教學流程;五、說板書設計;六、說設計理念。
一、說教材與學情分析
本節課內容主要是學習兩位數除以一位數、商是兩位數的筆算方法。教材首先創設了《猴子分桃》的故事情景。第一次2只猴子分48個桃子。這一內容在第一單元口算除法中學過,在這里主要介紹除法豎式的寫法,以及豎式中每一步的具體意義。第二次是3只猴子分48個桃子,十位上的數不能被3整除,口算就不太容易了,需要列豎式計算。
學習本內容前,三年級學生已經熟練地掌握了兩位數除以一位數(商是一位數)的筆算除法的方法和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口算方法。對于除法豎式的書寫以計算法已有一定的基礎,初步具備利用除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根據新課程標準和學生的認知水平,結合本課的特點,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聯系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探索并掌握列豎式計算的兩位數除以一位數(商是兩位數)的方法,能正確進行計算;
2、過程與方法:培養學生從具體情景中發現數學問題,并在探索中提高能力、積累經驗,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從而增強數學的應用意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經歷觀察、操作等實踐活動,在合作與交流的過程中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
本課的重點是:掌握列豎式計算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計算方法。
本課的難點是:對列豎式計算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計算方法的理解。
二、說教法與學法
。ㄒ唬┙谭;趯W生有了一定的除法計算的相關基礎,和本節課所學知識的生長點,在教法上導入時利用故事創設情境,激趣引入。在探索時先采用直觀的方法,借助實物模型來分桃子,認識算理,形成初步印象,進而在自主探索算法的過程中,采用引探教學法,使教師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引路人。在學習活動的形式上,又采用了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
。ǘ⿲W法。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希望,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和探索者!闭怯捎跐M足這種基本的心理需求,以及知識探索的要求,我在算法的掌握上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在算理認識上采用合作交流,強化理解。
三、說教學流程。
根據本節課的知識特點與確立的學習方式,其教學程序我按以下幾個環節進行:(一)創設情境、故事引入;(二)問題驅動、探索算法;(三)情境延伸、再探算法;(四)分層練習、鞏固新知;(五)回顧過程、自我評價;(六)作業設計。下面我就各個環節的設計作具體說明:
。ㄒ唬﹦撛O情境、故事導入
“同學們,你們喜歡聽故事嗎?老師今天先個你們講一個有趣的故事!苯又医o他們講了《猴子分桃的故事》。
利用這個故事創設情境,從心理學的角度講,抓住學生最感興趣的地方入手,同時從知識的角度講,以知識的生長點為切入點,在激趣的同時,引出了問題,為下面的學習做了心理上和知識上的準備。
(二)問題驅動、初探算法
“2只猴子怎么分48個桃子?”問題引出以后,學生很容易列出算式,接著安排了借助直觀的圖片探討“48÷2”的算法。這一環節我分兩個層次進行:第一層次“自主探討、尋求算法”;第二層次“合作交流、認識算理”。
在這一環節的探討中,主要完成對筆算除法(列豎式計算)的基本認識與理解。首先通過交流,然后在對幾種算法的比較中,突出列豎式計算的意義。
在這一環節的安排上,從教學的意義上講,符合課改的精神和現代課堂教學的基本要求,即便向全體學生。因為交流算法對他們來說有機會參與,也有能力參與。在認識算理時,讓能力強的同學說一說十位上的商表示什么意思?個位上的商表示什么意思?這種把問題的探討引向深入,來發揮他們的優勢,正是考慮到個性的差異。
這一環節我基本上是采用了放手讓學生自主去探索。因為,第一學生有了一定的知識基礎,其次是學生有能力、也有一定的心理驅動。對于有一定困難的學生,我在巡視中注意發現,并及時地予以指導。
。ㄈ┣榫逞由、再探算法
這一環節主要是學習例2,計算“48÷3”。在環節過渡上采用情境延伸,將例1中的“2個猴子分桃”改為“3個猴子分桃”。這樣既延伸了情節,又暗示了探討方法的延續性。
在過程的安排上我又依照如下兩個層次進行:第一,操作體驗、直觀感知。學生通過擺小棒來體驗分法,這樣達到對“48÷3”的直觀認識。第二,小組合作、探討算法。因為這是一個認識的升華,所以要充分發揮學生的合作學習的作用。但這里不同于上一環節中對算法的認識,要突出引導學生對十位上商1后余1的認識,即十位上余1表示1個10,再與個位上的8合起來被3除。
。ㄋ模┓謱泳毩、鞏固新知。
首先我選擇安排了書中的兩個習題,既教材第55頁做一做的第1、2兩題,但對兩題的練習提出不同的要求。第1題首先要求學生估算出每題的得數,然后再讓他們利用本節所掌握的算法計算各題。根據新課標的要求,估算是小學階段應該具備的一個基本能力,它必須滲透在每個學段的教學中;第2題突出應用意識的訓練。首先根據題中的信息進行加工整理,完成編題練習,然后再進行解答。而培養學生獲取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也是新課標的基本要求內容之一。
。ㄎ澹┗仡欉^程、自我評價
“40分鐘的學習活動很快就要結束了,你們對自己在本節課的學習活動中的表現滿意嗎?”“滿意的請舉拳、比較滿意的請舉掌”(環視全班同學,察其表情及舉動),“請把你在這節課中的最大收獲說給大家聽聽!
這一環節我安排大約5分鐘的時間。第一完成自我評價,第二讓學生自己強調突出本節課的重點。
(六)作業設計
本著鞏固本節重點,以及作業量適中的原則來設計
四、說板書設計。
結合本課的特點,采用圖文結合式的板書設計,從直觀性與條理性考慮,既突出重點,又力求簡約。
五、設計理念。
為了體現新的課改精神,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并力求在學習方式上有所突破,本節課的設計理念是:
1、培養學生的數學情感作為課堂教學的基調,在情境的創設中激發心理需求,在問題的探索中,感受數學的魅力,在實踐應用中體驗成功后的喜悅。
2、以促進學法的掌握作為本節課的重點。
3、以力求數學體現“數學味”作為本節課的特色。
《分桃子》教案 篇8
案例:
教學目標:
讓學生通過看圖,弄清已知條件,能根據條件提出問題,并能利用兩位數乘一位數的乘法和兩位數加法進行計算。
教學實錄:
一、師導入:
看到這幅圖,你都想知道那些問題,那些問題不明白?
二、新授
師:大猴和小猴開展了勞動競賽,看誰摘得多
師:請小朋友們仔細看圖,然后想一想,算一算,再把你的想法告訴同桌,比一比誰的想法好。
生先試算再交流:
生1:我認為大猴摘的多。
師:為什么你認為大猴摘的多?
生1:因為大猴摘了3筐,每筐12個,而小猴只采了6個。
師:說得有道理,誰能把它說得更清楚一些?
生2:因為大猴采了3筐,每筐12個,就可以用12×3=36,而小猴采了6個,36比6大,所以大猴采得多?
師:好!小朋友們,你們同意嗎?
生齊:同意!
師:老師還有個疑問,為什么要用12×3?
生2:因為大猴摘了3筐,每筐12個,一共是3個12,所以用12×3。
師:小朋友們,他回答得好不好?——表揚!
師:小朋友們,剛才我們為大猴和小猴做了一次裁判,大家有沒有想一想,要知道它們誰摘的多,首先要知道什么?
生:大猴摘了多少個,小猴摘了多少個。
師:那么大猴比小猴多摘多少個呢?
。ㄉ挤e極舉手要求回答)
生:30個。
師:你是怎樣想,怎樣算得?
生:我用36-6=30
師:36表示什么?6又表示什么?
生:36表示大猴摘的個數,6表示小猴摘的個數。
師:小朋友們你們同意嗎?
生:同意!
師:要求大猴比小猴多摘多少個,首先要知道哪些?
生1:首先要知道大猴摘多少個,小猴摘多少個。
師:大家同意嗎?(同意。┠敲磮D上有沒有告訴我們這些呢?請小朋友再仔細看圖,再來告訴老師。
生1:圖上告訴我們小猴摘6個,但是大猴沒有,只是告訴我們摘了3筐,每筐12個。
師:小朋友觀察很仔細,既然這樣,大家想一想,在這道題目中要求大猴比小猴多摘多少,必須先算出什么?請大家拿出作業本,自己來列式算一算。
生1板演,其余在作業本上練習:
生1板書:
12×3=36(個)
36—6=30(個)
師請生1說說自己的想法:
生1:先要算大猴摘多少個,再算大猴比小猴多摘多少。
師請幾位學生復述。
師:那么誰摘的少呢?
生齊:小猴
師:少多少?
生齊:30
師:什么也是30?
生1:因為小猴比大猴少摘多少個就是大猴比小猴多摘多少個。
師:小朋友們真棒,下面你能根據這幅圖提出其它問題嗎?
生1:大猴和小猴一共摘了多少個?
師:求大猴和小猴一共摘了多少個,先要知道哪些?先要算什么?
請小朋友們和同桌說一說再列式計算。(略)
師:剛才我們已經裁判出大猴摘得多,那么我們再來看一看誰摘的快。大家先想一想,要說出你的理由。
生先與同桌交流:
生1:大猴摘的快,因為大猴摘得多。
生2:大猴摘的快,因為大猴摘了3筐,而小猴1筐多不滿。
生3:大猴摘的快,因為大猴和小猴是一起去,一起回來的,用的時間一樣,大猴比小猴摘得多,所以我認為大猴摘的快。
師:小朋友們,你們覺得誰的說法更合理?
生齊:生3
師:是啊!同樣的時間里面,誰摘的多,速度肯定快了。就象我們做口算,同樣5分鐘時間,有的同學做了40題,有的同學做了20題,你認為誰快呢?
生齊:做40題的同學。
分析:
本片斷通過做“裁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不斷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同時注重學生語言的訓練和思維的引導,培養學生用簡潔有效的語言來表述自己的想法和算法(思維的結果)。在新課標理念指導下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自主學生和合作交流相結合,發展能力,教師則通過創設情境和利用語言進行必要的引導。
《分桃子》教案 篇9
教學內容本課內容在教材第32—33頁.具體教學內容包括:體會平均分的過程;理解平均分.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通過"分一分"的活動,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2.結合具體情景,讓學生體會平均分的過程,了解平均分的含義.
3.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從各個方面,多個角度考慮,解決實際問題,發揮學生的想象能力.
◇過程與方法
1.設置情景,調節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導入新單元的學習.
2.引導學生從"小猴分桃子"的情景人手,安排"分一分"的活動,激發學生的好奇
心與求知欲.
3.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讓學生利用學具,動手操作,在小組內交流方法.
4.指導學生完成課堂練習,使學生初步體驗平均分的過程.
5.總結本課內容,指導學生練習,解答學生疑難問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讓學生在"分一分"的過程中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
2.通過親自動手操作,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通過小組探討活動,培養學生積極思考,善于創新,勇爭第一的學習態度.
教學重難點及教學突破
◇重點體會平均分的過程.
◇難點正確理解平均分.
◇教學突破
創設情景,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利用圖片(或小棒)引
導學生親自動手,在活動過程中讓學生初步體會平均分.平均分是生活中常見的一
個用語,不能用固定的語言表述,可以用"同樣多","一樣多"等學生容易接受的語言
來代替.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1.實物:若干糖果;若干紙圓片(或小棒).
2.圖片:"分桃子"的主題教學主題圖.
◇學生準備
若干紙圓片(或小棒).
教學步驟(1課時)
教學流程設計
教師指導
學生活動
1.提問,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2.出示教學掛圖,安排活動,激發學生
學習興趣.
3.指導學生分組,利用學具動手操作,
在小組內交流學習方法.
4.指導學生完成課堂練習,體驗平均分
的過程.
5.總結本課內容,指導學生練習.
1.思考問題,在情景中進入新課.
2.觀看教學掛圖,參與活動,體會學習
的樂趣.
3.分組操作學具,動手操作,積極討論,
交流學習方法.
4.完成練習,體驗和掌握平均分.
5.鞏固知識,完成練習.
一,設置場景,導入新課(約 分鐘)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提問:我們班上有多少名同學呀
2.拿出準備好的糖果,引導提問:老師這里有50顆糖果,大家想想我們應該怎樣分呢 3.組織學生把糖果分給大家. 4.談話引入新課,提示今天學習的內容
1.齊聲回答:50名(假設).
2.思考后,興高采烈的回答:每一位同學一顆.
3.很高興地領糖果.
4.認真聽講,仔細想想分糖果的細節,與分糖果有關.
二,創設情景,解決實例(約 分鐘)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出示"分桃子"的主題圖,制造問題:
兩只小猴子到小熊家作客,小熊拿出8個桃子招待小猴子,請同學們想一想,每只小猴子能吃到幾個桃子呢
2.提示學生用手中的8個小圓片代替桃子,擺一擺,說說怎么分.
3.指導學生按照教材第32頁"分一分"的內容,討論解決小貓,小狗遇到的問題,聽取全班匯報.
4.指導學生借助生活經驗,完成教材第32頁"試一試"的1—3題,在行間巡視,并對個別學生進行指導.
1.認真觀看主題圖,思考老師的提問.
2.認真動手操作,舉手回答,說出各種方法.
3.以小組為單位,用小圓片擺一擺,在小組內交流方法,由代表匯報結果.
4.積極參加活動,采取連一連,圈一圈或擺一擺的方式完成練習,進一步體會平均分的過程.
三,解決新問題,完成思考題(約 分鐘)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提問并引入新問題:同學們想一想,是不是每次平均分東西以后,都正好將東西分完呢
結合教材第33頁第4題的內容,指導學生完成分氣球的活動.
請學生思考剩下的一個氣球還能不能再分.
向學生解釋"一半"的概念,指導學生完成第33頁第5題.
總結本課內容.
思考老師的問題,不能確定答案,尋求得到正確的講解.
利用小圓片進行分氣球,發現在每人分得一樣多的情況下,會有剩余的氣球.
齊聲回答,并了解到在平均分東西的時候可能會遇到剩余的情況.
認真聽講,了解到"一半"就是平分成兩份,解決疑問后,完成練習題.
回顧本課知識,初步了解平均分.
本課總結
通過本課的學習,我們了解了分桃子,知道即使是在平均分的情況下也會出現剩余的情況,"一半"就是平分成兩份.同學們在學習中利用小棒和小圓片,通過"擺一擺","分一分"等活動,很好地完成了新知識的學習,希望同學們今后更加努力學習.
問題探究與拓展活動
請同學們結合學習內容,仔細思考,用小木棒擺一擺,將10個小木棒平均分一分,有多少種分法.
教學探討與反思
1.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注意從學生熟悉的情景人手,鼓勵學生動手操作,在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時候,融人到新知識的學習中.
2.在組織學生進行活動時,要善于給學生以積極的情感支持,讓學生體驗到學習的樂趣.
3.安排小組活動,讓學生完全投入到課堂學習中,培養學生之間相互幫助,相互合作的學習態度.
《分桃子》教案 篇10
《分桃子》是在學生已經掌握百以內一位數乘除兩位數的口算和兩、三位數乘一位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而本節學習兩(三)位數除以一位數商是兩(三)位數的筆算除法;本節是后續學習的基礎。
回放教學過程:情景引入后,讓學生用不同方法計算48÷2,學生很易口算出結果,但對于豎式卻不能正確理解和正確計算,部分學生在嘗試用豎式計算時,有幾種寫法,而且這些錯誤在后續的幾節課的學習中,反復出現,非常頑固,很令我頭疼。
錯誤分析:少數學生對這種豎式的抽象寫法不理解,對其過程和筆算順序也不理解,更不熟悉,是一種機械的模仿。
反思教學。
(1)在教學過程中將具體的操作和抽象的算式聯系起來,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理解算理;另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初步建立解決問題的數學模型。教師要重視在引導學生理解算理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認識筆算除法的順序:我們分桃子的時候,第一次先分 4籃,每個猴子得2籃,在豎式中,也就是先除十位上的4,4個十除以2得2個十,把2寫在商的十位上,用除數2去乘2個十,積是4個十,寫在48的十位的下面,4-4=0表示十位上的數已經分完。再分8個,在豎式中8要落下來繼續除, 8除以2得4,每個猴子分到4個,在商的個位上寫4,再用除數2去乘4,積是8,表示從被除數里又分掉的數,寫在落下來的被除數8的下面,8減8得0表示全部分完。
(2)在學生解決問題,掌握算法之后,引導他們進行歸納、比較、置疑,能夠培養學生的反思能力,同時尋求到解決問題的辦法。教師引導學生認識到在用豎式計算時,就要注意第一次商后,十位上是不是還有余數,就要把這個余數和個位上的數合起來,再計算。余數必須比除數小。 及時歸納:筆算時,從被除數的位除起,一位一位地除,除到被除數的哪一位,商就寫在哪一位的上面。這里可以用學生喜歡的小歌訣讓學生記住除數是一位數的筆算除法的法則:筆算除法從高位起,除數一位商一位、除到哪位商哪位,每次只能除一位、除數當姐余當妹。并在以后的學習中不斷補充下面的歌訣內容:“一位不夠看兩位”。“不夠商1,0占位”。
。3)反復練習,放慢進度。按教材編者的意圖,以上內容在一節課內完成,而我認為本內容適合兩課時完成,可以這樣劃分內容和目標,第一節課只研究兩位數除以一位數商兩位數,重難點是讓學生掌握豎式計算的寫法、每一步的意義及過程,以及除法豎式計算與加、減、乘法豎式計算順序的區別。第二課時再研究三位數除以一位數商三位數,重難點是讓學生掌握在豎式計算中第一次商后,十位上還有余數的處理方法,并進一步讓學生熟悉筆算除法的順序和過程。
。4)課前要復習運用乘法口訣口算除法、表內除法豎式的書寫格式及每一步的意義,這些都是本節課的學習基礎,對理解本節課豎式計算有幫助。如課前讓學生用豎式計算9÷2 18÷5,讓學生回答每一步表示的意義。 15 這個15怎么來的?表示什么?
這個3怎么來的?表示什么?
。5)這節課在注重算法優化的同時,算法的多樣化究竟要不要突出一下,注重引導學生探究,但課堂40分鐘又顯得少,留給學生練習的時間不多,如何解決這些矛盾,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分桃子》教案 篇11
一、教學目標:
。ㄒ唬、知識與技能目標:
1、 在具體的情景中,讓學生初步體驗平均分的過程,體會平均分的含義。
2、理解平均分的方法。
3、通過分一分的活動,培養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
。ǘ、情感目標:
1、初步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2、經歷與小組討論、交流,培養合作精神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平均分”的含義,感受平均分的過程
難點:初步體會有余數的“平均分”
三、課前準備:
教學掛圖 小圓片 小棒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激發興趣
1、師導入語,創設故事情境
同學們,你們瞧,小熊家打扮的這么漂亮要干什么,知道嗎?(學生猜一猜)。哦,原來,今天是小熊要過十歲生日了。他特地邀請小伙伴們來家做客,準備開一個生日Party。你們瞧:前面走來了兩只小猴、四只小貓、三只小狗。小熊非常熱情,拿出了動物們最愛吃的食物來招待:有8個桃子、12條小魚、18根骨頭?墒悄銈兦,小熊正皺著眉頭,手抓頭皮。咦,這是怎么回事?哦,原來小熊正在為該怎么分食物煩惱?同學們,你們能幫小熊分食物嗎?(能)
2、揭示課題:分一分 (板書:分一分)
那么,我們一起幫助小熊來分一分食物吧!
。1)、指名說說,你覺得應該怎么分?
。ㄉ穑喊烟曳纸o小猴,魚分給小貓們,骨頭分給小狗們)
。2)、那么小猴、小貓、小狗之間又應該怎么分配呢?
設計意圖:根據數學學科特點和小學生好奇、好新、好動的思維特點,創設故事性情境,使學生產生對新知識的求知*,讓學生的注意力處于高度集中狀態,讓生動的故事情境去吸引學生,喚起學習興趣。
二、實際操作,體會平均分
1、小熊聽取了同學們的建議,拿出8個桃子招待兩只猴子,請你們幫他分一分。用8個小圓片代替桃子。(四人小組討論分法并在全班匯報,說出各種分法)
(1)、 出示分得的結果:
8 8 8 8
1 7 2 6 3 5 4 4
8 8 8
5 3 6 2 7 1
(2)、在這些分法中,你認為哪種分法能使兩只猴子都滿意?為什么?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回答體會“同樣多”、“一樣多”。同時潛移默化地教育學生應該平等對待和尊重每一位客人,進行人文教育。
2、現在,小熊手上有12條魚,請你幫他分給4只小貓,要求每只小貓分到的魚同樣多,每只小貓分到( )條。
(同桌合作、全班反饋交流、由學生判斷正誤并說出理由)
4、師生小結:像這樣,每份分得同樣多,我們就說是“平均分”。
5、判斷:是否平均分,錯得在〇打“╳”,并說說為什么?
。1)、
。2)、
(3)、
5、小狗在旁邊等不急了,“汪汪汪汪”叫了起來,小熊該來給我分食物了。小熊急忙拿出18根骨頭,請同學們平均分給3只小狗,每只分到( )根。(四人小組用擺小棒擺一擺)
(投影出示學生分得結果,集體交流評講)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的設計目的是:在課堂中創設操作性情境,組織一些以學生活動為主的練習,對一些實際問題通過自己動手演示,獲得學習成效。(我先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形象地感知“平均分”,再由教師小結,抽象出“平均分”的概念,最后,由學生判斷是否“平均分” 進行練習反饋。這樣的教學遵循了學生的認知規律。)其次,動手操作“平均分”活動的設計,即能鞏固和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培養創新精神。最后,通過四人小組討論、操作,同桌合作等形式的交流方式,初步培養學生之間的合作精神。
三、結合生活,練一練
1、投影出示14支鉛筆,2個文具盒,連一連平均每盒放幾支?
2、實物出示20個圓圈,每5個圓圈拼成一個奧運會圖標,可以拼幾個?請擺一擺
3、有12根筷子,有( )雙。用小棒擺一擺
4、有9個氣球,分給4個小朋友,平均每人分到( )個,還剩( )個。(用線連一連)這個氣球還能給其中的一個小朋友嗎?為什么?
設計意圖:我選擇了貼近學生生活內容作為練習題目,目的在于讓學生感知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借助學生的生活經驗,進一步讓學生體會平均分的過程。教學時,我讓學生連一連、圈一圈、擺一擺、說一說等形式,通過動口、動手、動腦等多種感官共同參與學習活動,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實際性的問題,培養數學能力。
四、跳一跳,摘果子
智慧老爺爺、小淘氣和機靈狗看到同學們學得這么認真,很想和同學們交朋友,不過他們要同學闖過其中的一關,請看題目
1、小熊家來了這么多客人,請問16根筷子,每位一雙夠嗎?為什么?你能幫小熊的忙嗎?請用小棒代替分一分
2、春天到了,同學們出去春游,有25人要去劃船,每條船限坐6人,要租幾條船?請用小圓片擺一擺
3、16只蜜蜂在采蜜,飛走了一半,還剩( )只。請同學們用小棒擺一擺
設計意圖:跳一跳,摘果子是對學生進行分層次教學,通過讓學生自主選擇練習題,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性,讓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同時培養向難題挑戰的信心。
五、總結:
1、說說你這節課學到了什么知識?
2、這節課中,你覺得自己表現最出色的是什么地方?
3、在學習過程中,你碰到過困難嗎?你是如何對待的?
設計意圖:課堂總結不僅是教師對一堂課教學的整理,還應該是對學生知識的梳理,對學生情感態度、學習方法的指導。在課堂中,我讓學生明白學到了什么知識,明確自己表現最出色的地方和努力的方向,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
《分桃子》教案 篇12
課題說明:
本單元的基礎是學生初步了解乘法的意義,已經學會用2——5的乘法口訣口算表內乘法,然后進行教學。本單元的標題為“分一分與除法”,體現了動手操作與概念思考對于除法意義的重要性。開展“分一分”活動,可以讓學生由淺入深體會除法意義。因此,在教學“分桃子”這節課時,我準備充分利用教科書所提供的情境,開展教學活動。通過設計具體的教學情境,讓學生產生學習的興趣,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欲望。讓學生動手操作(如:分一分、擺一擺、填一填、圈一圈、畫一畫等),逐步體會什么是“同樣多”、“一樣多”、“平均分”。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進行練習,體驗平均分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運用所學的知識,去解決生活當中實際性的問題,從而加深印象。
課時說明:1課時
學生情況分析:
本案例適合于二年級學生,由于二年級學生以形象思維能力為主,好動、注意力易分散,注意力持續時間較短。因此,教師應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教學活動(如:動手、動口、動腦),這樣更易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但是,二年級學生在動手操作時,目的性不夠明確,易興奮,這就需要教師作出正確的引導與評價。
教學案例:
一、教學目標 :
。ㄒ唬、知識與技能目標:
1、 在具體的情景中,讓學生初步體驗平均分的過程,體會平均分的含義。
2、理解平均分的方法。
3、通過分一分的活動,培養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
(二)、情感目標:
1、初步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2、經歷與小組討論、交流,培養合作精神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平均分”的含義,感受平均分的過程
難點:初步體會有余數的“平均分”
三、課前準備:
教學掛圖 小圓片 小棒
四、教學過程 :
一、創設情境 激發興趣
1、師導入 語,創設故事情境
同學們,你們瞧,小熊家打扮的這么漂亮要干什么,知道嗎?(學生猜一猜)。哦,原來,今天是小熊要過十歲生日了。他特地邀請小伙伴們來家做客,準備開一個生日Party。你們瞧:前面走來了兩只小猴、四只小貓、三只小狗。小熊非常熱情,拿出了動物們最愛吃的食物來招待:有8個桃子、12條小魚、18根骨頭。可是你們瞧,小熊正皺著眉頭,手抓頭皮。咦,這是怎么回事?哦,原來小熊正在為該怎么分食物煩惱?同學們,你們能幫小熊分食物嗎?(能)
2、揭示課題:分一分 (板書:分一分)
那么,我們一起幫助小熊來分一分食物吧!
。1)、指名說說,你覺得應該怎么分?
。ㄉ穑喊烟曳纸o小猴,魚分給小貓們,骨頭分給小狗們)
。2)、那么小猴、小貓、小狗之間又應該怎么分配呢?
設計意圖:根據數學學科特點和小學生好奇、好新、好動的思維特點,創設故事性情境,使學生產生對新知識的求知欲望,讓學生的注意力處于高度集中狀態,讓生動的故事情境去吸引學生,喚起學習興趣。
二、實際操作,體會平均分
1、小熊聽取了同學們的建議,拿出8個桃子招待兩只猴子,請你們幫他分一分。用8個小圓片代替桃子。(四人小組討論分法并在全班匯報,說出各種分法)
。1)、 出示分得的結果:
8 8 8 8
1 7 2 6 3 5 4 4
8 8 8
5 3 6 2 7 1
。2)、在這些分法中,你認為哪種分法能使兩只猴子都滿意?為什么?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回答體會“同樣多”、“一樣多”。同時潛移默化地教育學生應該平等對待和尊重每一位客人,進行人文教育。
2、現在,小熊手上有12條魚,請你幫他分給4只小貓,要求每只小貓分到的魚同樣多,每只小貓分到( )條。
(同桌合作、全班反饋交流、由學生判斷正誤并說出理由)
4、師生小結:像這樣,每份分得同樣多,我們就說是“平均分”。
5、判斷:是否平均分,錯得在〇打“╳”,并說說為什么?
。1)、
(2)、
。3)、
5、小狗在旁邊等不急了,“汪汪汪汪”叫了起來,小熊該來給我分食物了。小熊急忙拿出18根骨頭,請同學們平均分給3只小狗,每只分到( )根。(四人小組用擺小棒擺一擺)
(投影出示學生分得結果,集體交流評講)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的設計目的是:在課堂中創設操作性情境,組織一些以學生活動為主的練習,對一些實際問題通過自己動手演示,獲得學習成效。(我先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形象地感知“平均分”,再由教師小結,抽象出“平均分”的概念,最后,由學生判斷是否“平均分” 進行練習反饋。這樣的教學遵循了學生的認知規律。)其次,動手操作“平均分”活動的設計,即能鞏固和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培養創新精神。最后,通過四人小組討論、操作,同桌合作等形式的交流方式,初步培養學生之間的合作精神。
三、結合生活,練一練
1、投影出示14支鉛筆,2個文具盒,連一連平均每盒放幾支?
2、實物出示20個圓圈,每5個圓圈拼成一個奧運會圖標,可以拼幾個?請擺一擺
3、有12根筷子,有( )雙。用小棒擺一擺
4、有9個氣球,分給4個小朋友,平均每人分到( )個,還剩( )個。(用線連一連)這個氣球還能給其中的一個小朋友嗎?為什么?
設計意圖:我選擇了貼近學生生活內容作為練習題目,目的在于讓學生感知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借助學生的生活經驗,進一步讓學生體會平均分的過程。教學時,我讓學生連一連、圈一圈、擺一擺、說一說等形式,通過動口、動手、動腦等多種感官共同參與學習活動,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實際性的問題,培養數學能力。
四、跳一跳,摘果子
智慧老爺爺、小淘氣和機靈狗看到同學們學得這么認真,很想和同學們交朋友,不過他們要同學闖過其中的一關,請看題目
1、小熊家來了這么多客人,請問16根筷子,每位一雙夠嗎?為什么?你能幫小熊的忙嗎?請用小棒代替分一分
2、春天到了,同學們出去春游,有25人要去劃船,每條船限坐6人,要租幾條船?請用小圓片擺一擺
3、16只蜜蜂在采蜜,飛走了一半,還剩( )只。請同學們用小棒擺一擺
設計意圖:跳一跳,摘果子是對學生進行分層次教學,通過讓學生自主選擇練習題,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性,讓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同時培養向難題挑戰的信心。
五、總結:
1、說說你這節課學到了什么知識?
2、這節課中,你覺得自己表現最出色的是什么地方?
3、在學習過程中,你碰到過困難嗎?你是如何對待的?
設計意圖:課堂總結不僅是教師對一堂課教學的整理,還應該是對學生知識的梳理,對學生情感態度、學習方法的指導。在課堂中,我讓學生明白學到了什么知識,明確自己表現最出色的地方和努力的方向,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
板書:
分一分
8
4 4 每份分得同樣多就是“平均分”
12
3 3 3 3
18
6 6 6
教學反思:
發展與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表明:興趣是一種帶有情感色彩的認識傾向。它以認識和探索某種事物的需要為基礎,是推動人去認識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種重要動機,是學生學習中最活躍的因素。有了學習興趣,學生在學習中產生很大的積極性,從而產生某種肯定的,積極的情感體驗。根據這一理論,我這堂課的設計理念是: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讓學生能夠輕松愉快的學習。聯系生活,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整堂課,學生在小熊過生日的故事情節中進行學習,把新知識的探索融入于游戲當中。整堂課的數學活動,都是在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練習題的設計,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環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交流等活動,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進一步發展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整堂課的亮點是:注重學生的動手操作,在具體的情境中感受平均分的過程,讓學生知道了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感受學習數學的樂趣,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我在課堂中,不僅注重知識的感受過程,還注重對學生的情感教育。有待完善處:在整堂課中學生動手操作多,比較費時間。學生思維活躍,易興奮,課堂紀律不易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