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教案(精選8篇)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教案 篇1
學習重點:
掌握面積估計的一些技巧。
學習難點:
估計面積的方法掌握。
學習過程
(一)預習活動
1、常用的面積單位有、。說說哪個單位
大?哪個。
2、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是
3、正方形面積計算公式是
要知道一個長方形面積的大小,你可以怎么辦?
我們既可以計算,又可以估測。這些辦法都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靈活
選擇。
。ǘ┬〗M合作探究學習
1憊啦猓撼鍪境し叫危
如果問題是“這個長方形的面積大約是多少?”你準備用什么方法解決?
合作解決,交流自己是怎樣估測的。
估計面積:c㎡
如果要求這個圖形的周長和面積,先應怎么辦?
測量長㎝,寬㎝。
討論:周長和面積有什么不同?
周長指的是
面積指的是
小組匯報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公式。
小給匯報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公式。
。ㄈ┩卣咕毩
。1)在釘子板上圍成課堂活動第1題的'圖形,再想一想它們的周長和面積分別相等嗎?
。2)完成練習八第1、2、3題。
(3)實踐活動。
、俟烙嫿淌颐娣e是㎡,再測量出教室的長m,寬m,
計算周長:面積:
、诠烙嫴賵龅拿娣e。
估計操場長是,寬是,面積就約是。
。ㄋ模┓此
教師: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對周長和面積有了哪些認識?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教案 篇2
教學重點
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認識面積單位,理解面積單位的具體含義。
教學難點
主動探索面積的計算方法,正確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
知識點整理
1、認識面積的含義。
2、認識面積單位。(平方厘米、平方米、平方分米。)
3、面積的計算。(探究和應用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
4、簡單的面積單位的換算。
5、“我們的試驗田”為場景的實踐活動。
訓練補充設計
一、 判斷。
邊長為4厘米的正方形周長與面積相等。
二、思考題。
1、P77 用方磚鋪滿下面的空地,哪塊空地用的方磚多?兩塊空地一共要用多少塊方磚?
2、P86 把一張長12厘米、寬5厘米的長方形紙分成長3厘米、寬2厘米的小長方形。怎樣分能使分出的小長方形最多?
3、P89 青灣村有一個正方形養魚池,在養魚池的四周都載有一棵樹,F在要擴大養魚池,擴大后養魚池的形狀仍然是正方形,面積是原來的2倍。不移動這4棵樹,能做到嗎?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教案 篇3
第二單元: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
面積和面積單位(一)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西師版)三年級下冊第32~36頁例1、例2、例3。
【教學目標】
1能結合實物或平面圖形,理解面積的含義。
2能用多種方法比較面積的大小,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3通過觀察、操作,培養學生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創新意識。
【教具、學具準備】
大小樹葉各一張,釘子板,橡皮筋,照片一張,兩段繩子。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激趣創新
教師出示春游時和學生一起照的放大的照片。
教師:同學們,這是前幾天我們班春游時老師和你們一起照的照片,這是一張珍貴的照片,猜一猜老師會把它怎樣?
教師:如果給這張照片加上框,需要多少木條?這求的是什么?(周長)
如果我要想給相框配上玻璃,需要多大的玻璃?這又是求的什么呢?你會解決這個問題嗎?
教師:等我們今天學習了面積的知識后,你們就能解決這個問題了。
二、理解面積的意義
1認識物體的面積
教師出示兩條線段,讓學生觀察這兩條線段有什么不一樣,再出示大小兩片樹葉,讓學生觀察又有什么不同?
教師:通過觀察我們知道,物體既有長短之分,又有大小之分。黑板、課桌、書本、樹葉、文具盒等都可以叫做物體。教師出示文具盒,讓學生觀察:一眼看去,我們先看到的是什么?
教師:是的,許多物體都有它們的表面,請同學們觀察一下,在教室里你可以看到哪些物體的面?
讓學生閉上眼睛,摸一摸數學書和課桌的表面,說一說有什么感覺?
教師:大家的感覺都不錯,課桌的表面比較大,我們就說課桌表面的面積比較大;數學書的表面比較小,我們就說數學書表面的面積比較小。
教師:看來物體的面是有大小的,有的物體面大,有的物體面小,物體表面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面積(板書:面積)。比如數學書表面的大小就是數學書表面的面積。讓學生分小組相互說一說教室的地面、墻面,黑板面,桌面,文具盒面……的面積分別指的是什么?
2認識平面圖形的面積
教師:物體表面有大有小,那么這些平面圖形也有大小嗎?電腦顯示4個圖形,引導學生觀察比較這些平面圖形中誰最大?誰最?
教師:對,我們可以直接地比較出三角形比圓大。讓學生在紙上畫出一些平面圖形,用顏色涂出這些平面圖形的大小。
教師:這些平面圖形的大小是平面圖形的什么呢?
教師:平面圖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讓學生指出黑板上的平面圖形的面積。
3歸納面積的意義
讓學生把這兩方面內容概括起來說說什么叫面積。
教師:物體表面的大小叫面積,圍成的平面圖形的大小也叫面積,所以說:物體表面或平面圖形的大小叫做面積。(板書)
三、比較面積的大小
1引導學生用觀察法、重疊法進行比較
教師:既然物體的表面有大小,平面圖形也有大小,怎樣去比較它們的大小呢?讓學生看一看,教室里哪些物體的表面比較大?
小組討論:你是用哪些辦法來比較這些面的大小的?
學生匯報討論結果。
教師總結:有的同學通過觀察,看出黑板的面積與課桌面的面積大小差別很明顯,說明黑板的面積比課桌面面積大;有的同學把文具盒面放在課桌面上重疊起來比較,發現文具盒面比課桌面的面積小。
2用數格子的方法比較面積的大小
教師出示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紙片各一張,面積大小相差無幾,讓學生猜一猜長方形面積大?還是正方形面積大?
學生通過觀察,是不容易看出長方形面積大還是正方形面積大的,可能有的學生會想到用重疊法進行比較,這時可讓學生拿出桌上準備好的長方形紙片和正方形紙片,動手操作用重疊法試一試看能否比出誰大誰。繉W生通過操作發現用重疊法也不能比出誰大誰小?怎樣才能比較出這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呢?
出示例2的教室內兩面墻上貼瓷磚的圖。
教師:你能比較出這兩面墻貼瓷磚部分的大小嗎?
教師:現在你有辦法比較出你桌上的長方形和正方形哪個面積大嗎?(小組討論,抽學生匯報)
教師:對,我們可以把長方形和正方形都分成一些相等的格子,再數一數格子的個數就知道哪個圖形的面積大還是小。讓學生先動手操作比較桌上兩片樹葉的大小,再抽學生匯報比較方法。
總結:要比較兩個平面或物體表面的面積大小,可以借助相等的格子數量的多少來進行比較。
3“統一標準”的重要性
出示例3(沒有分成方格的)讓學生比較它們的大小。
讓學生先猜一猜,圖a與圖b哪個面積大?
顯示圖a有6個方格,圖b有24個方格,讓學生比較,哪個圖形面積大?
通過課件把兩個圖切割后重合,使學生感受到圖a和圖b面積一樣大。
總結:從這次比較可以看出,如果用數格子的方法進行比較,格子的大小一定要相同才能比
較出結果。
四、課堂活動
。1)在釘子板上圍出你喜歡的圖形,并數出你圍的圖形的面積是多少格?
。2)在格子紙上畫3個面積等于9個方格的有趣圖形(面積相等,圖形的形狀一樣的)。
五、反思小結
教師: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現在你知道給相框裝上多大的玻璃是求什么嗎?
面積和面積單位(二)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西師版)三年級下冊第35~36頁例3及課堂活動。
【教學目標】
1認識面積單位cm2,dm2,m2。
2學會用面積單位測量指定的面積,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能靈活選用不同的面積單位去測量面積。
【教具、學具準備】
邊長是1cm,1dm,1m的正方形各一個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出示:動物王國里小白兔和小熊正在吵個不停,原來它們在爭論誰的家大)課件動態顯示:小白兔家的地面鋪了24塊磚,而小熊家的地面鋪了36塊磚(兩種磚的大小不一樣,小白兔家的磚要大一些,小熊家的磚要小一些),到底誰的家大一些呢?小白兔和小熊想請你們來當“小裁判”。
學生可能回答:
教師:現在有3種不同的意見,到底哪一個“裁判”說得對呢?雖然小熊家的地面鋪的磚的塊數多,但它家的磚比小白兔家的磚要小一些,所以我們并不能以磚的塊數的多少來比較誰的家大,那怎么辦呢?
教師:說得好!要準確地知道面積的大小,就必須要有統一的度量面積的單位,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認識面積單位。(板書:認識面積單位)
二、合作探究、學習新知
1認識1 cm2
看:演示由4條1 cm的線段圍成的一個正方形,即1 cm2,使學生初步認識1 cm與1 cm2的區別。
量:讓學生從學具盒中找出最小的一個正方形,用尺子量一量它的邊長是多少?
教師:邊長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厘米。
學生看一看,摸一摸1 cm2的正方形,再閉上眼睛想一想1 cm2有多大?
找:找一找我們身邊的哪些物體的表面大約是1 cm2。(大拇指的指甲蓋、寫字本上的田字格)
擺:教師指出,量較小的面積常用cm2作單位,讓同桌合作用6個1 cm2的正方形拼成一個長方形,想一想這個長方形的面積是多少?估一估文具盒的上面的面積大約有多少cm2?同桌合作用1 cm2的正方形量一量。
引:如果我們用1 cm2的正方形去量桌面的面積(不用操作完)。請學生談感受。
2認識1 dm2
學生動手操作用1 cm2的正方形去量桌面(不用操作完),請學生談感受。讓學生感受到:cm2這個面積單位太小了,量起來不方便,如果換一個大的面積單位來量就好了。
教師:有沒有比平方厘米大一點的面積單位?
教師:確實有比平方厘米大一點的面積單位,你們先猜一猜是什么?
教師:你是怎么猜出來的?
教師:說得太好了,這位同學在學習新知識時能聯想到以前學過的知識,真會學習,比平方厘米大一點的面積單位確實是平方分米。
找:讓學生從學具袋中找出1 dm2的正方形,想一想,為什么選個正方形?抽學生匯報,邊長是1 dm的正方形面積就是1 dm2。
比:用手比劃一下,1 dm2大約有多大?哪些物體的表面大約是1 dm2?
擺:同桌合作用1 dm2的正方形去量桌面,桌面的面積大約是多少1 dm2?
引:如果讓你用1 dm2的正方形去測量教室地面,你認為怎樣?
3認識1 m2
請學生觀察并討論,讓學生感受到dm2這個面積單位太小了,量教室的地面不方便,要用再大一點的面積單位量就好了。
學生可能會想到m或m2。
教師:為什么是平方米?
教師:大家學得真好,又認識了一個較大的面積單位1平方米,那么什么樣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米?
看:出示邊長是1 m的正方形,學生量后再閉上眼睛想一想,1 m2究竟有多大?
比:你能比出1 m2有多大嗎?想一想身邊什么物體的表面大約是1 m2?
做:4人一組用手圍1 m2。
估:估計黑板的面積大約是多少平方米。
三、課堂活動
1議一議:1cm2和1cm有什么不同?
2第37頁課堂活動第1~3題。
動手操作。
四、課堂小結
教師:說說你在今天的數學課上獲得了哪些數學知識?還有什么問題?
五、鞏固練習。
第38頁,練習六第1~4題。
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的計算(一)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西師版)三年級下冊第40~41頁例1、例2,課堂活動第1題,練習七第2題。
【教學目標】
1經歷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探索過程,培養探索精神和探索能力。
2掌握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能運用公式計算長方形的面積。
3在解決與面積有關的實際問題中,能進行有條理的思考。
【教學重難點】
引導學生經歷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探索過程。
【教具、學具準備】
1cm2的正方形卡片若干張,課件。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教師:什么叫面積?
說一說下面圖形的面積是多少。(1小格是1cm2)
出示下面圖形:
教師:你知道這個圖形的面積是多少嗎?
學生可能無法回答,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猜一猜,并把猜的結果記錄在圖的旁邊。
教師:同學們用估計的辦法測得了這個圖形的面積,但不精確,如果要準確知道它的面積可以怎么辦?
學生如果不能回答,教師可以引導:長方形的周長可以測量、計算,那長方形的面積呢?
。ò鍟n題:長方形面積的計算)
二、探索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
1用數格子的辦法探索面積計算公式
教師:用1 cm2的正方形擺長方形,至少要多少個?(2個)
學生取幾個正方形擺成一個長方形,邊擺邊思考:用了幾個正方形?擺出的長方形的面積是多少cm2?
教師:用5個、10個、18個小正方形分別擺成一個長方形,可以怎么擺?請根據你的操作填寫下表。
學生逐一填表后展示匯報。
姓名正方形個數(個)
面積(cm2)長(cm)寬(cm)
提問:從上表中你發現了什么?
學生可能回答:
教師:也就是說長方形的面積與它們的長和寬都有關系,對嗎?
2用覆蓋的辦法探索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出示下面的幾個長方形:
學生分組用1cm2的正方形去覆蓋上面3個圖形,并填下表:
圖形長(cm) 寬(cm)面積(cm2)
abc
教師:從剛才的探索中,你又發現了什么?通過交流,盡量讓學生感受到長方形的面積與長和寬有關系。
教師:根據上表看一看,算一算,長方形的面積與長和寬有怎樣的關系?
教師:是這樣的嗎?再算一算學習例1時拼的長方形,看是否都具有這一關系?
教師:請你們大膽猜一猜,可以怎樣計算長方形的面積?
學生:長方形的面積等于長乘寬。
。ò鍟洪L方形的面積=長×寬)
3驗證發現
。1)數一數,算一算,填一填。
小正方形的邊長為1cm,
長方形面積是每格1cm2 ,面積是
小正方形的邊長為1cm
長方形面積是
。2)算一算。
三、鞏固應用
1計算下面圖形的面積
2完成練習七第2題
讓學生完成練習七第2題。
3實踐活動:測量并計算面積物體名稱課桌面數學書面文具盒面黑板面長寬面積
四、反思小結
教師:這節課你們學習了什么?有哪些收獲?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問題?
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的計算(二)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西師版)三年級下冊第42頁例3。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景,能借助長方形面積計算方法推導出正方形面積計算公式。
2.能運用正方形面積計算公式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3.培養學生的歸納類比能力和應用能力。
【教學重難點】
引導學生類推出正方形面積計算公式。
【教具、學具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引出問題
通過課件創設情景:小明的家,顯示家里的電視機。小明的媽媽說:“小明,這
張方巾的邊長是9分米,把它用來遮電視機。”小明說:“電視機的熒光屏長56厘米,寬42
厘米!
教師: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
引導學生提出:
(1)電視機熒光屏的面積是多少?
。2)方巾的面積是多少?
二、自主探索,感悟方法
教師:你能根據上節課學習的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解決這兩個問題
嗎?
學生獨立解決后交流。
教師引導:想一想,長方形與正方形有什么聯系?
三、歸納概括,得出公式
教師:根據剛才的討論,想一想可以怎樣計算正方形的面積?
。▽W生回答,教師板書:正方形的面積=邊長×邊長)
學生說一說正方形的面積與什么有關系。
四、鞏固運用
。1) 完成第43頁課堂活動第2題。
。2) 完成第43~44頁練習七第1,3,4題。
。3) 讓有能力的同學做第44頁的思考題。
五、課堂小結
教師:同學們,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又有什么新的收獲?還有什么問
題?
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的計算(三)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西師版)三年級下冊第45頁例4及課堂活動第1題,練習八第1,2題。
【教學目標】
1能區別周長和面積,加深對周長和面積的理解。
2能估測長方形的面積,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教師:要知道一個長方形面積的大小,你可以怎么辦?
學生可能回答:
教師:說得好,我們既可以計算,又可以估測。這些辦法都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選擇。
二、教學新課
1教學估測
出示長方形:
教師:如果問題是“這個長方形的面積大約是多少?”你準備用什么方法解決?(估測)學生獨立解決后,再交流自己是怎樣估測的。
2周長和面積的比較
教師:如果要求這個圖形的周長和面積,先應怎么辦?
學生獨立測量教科書第45頁例4中長方形的長和寬,并計算它的周長和面積。
學生交流測量情況和計算結果,教師提問:你是怎樣計算長方形的周長和面積的?
學生討論:周長和面積有什么不同?
教師引導學生從兩者的意義、計量單位及計算方法上去比較周長和面積的區別,并交流、填表。
板書:
周長和面積的比較
意義計算公式
周長面積
三、鞏固應用
(1)在釘子板上圍成課堂活動第1題的圖形,再想一想它們的周長和面積分別相等嗎?
(2)完成練習八第1,2,3題。
(3)實踐活動。
①先估計教室面積,再測量出教室的長和寬,并計算周長和面積。
②估計操場的面積。
四、反思小結
教師: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對周長和面積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簡單的換算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西師版)三年級下冊第48~49頁,例1、例2、例3。
【教學目標】
1通過對面積單位及其算法的回憶,讓學生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學會簡單的單位換算。
2在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過程中,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進行有條理的思考。
3了解單位換算在生活中的應用,體會數學的價值。
【教具、學具準備】
教具:米尺、小黑板一塊。
學具:尺子(直尺、米尺)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1引導學生回憶,激活原有知識
教師:我們已經學習了哪些面積單位?這些面積單位是怎樣規定的?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是怎樣的?
2激發興趣
計算數學書、小黑板、教室地面的面積用哪些面積單位合適?這些面積單位之間有什么關系呢?
3提示課題:簡單的換算
二、主動探究,學習新知
1教學例1
。1)出示例1的方格圖:這個正方形的面積是多少呢?說說你的方法。
。2)學生匯報:
①用數方格的方法來求正方形的面積:一個方格是1cm2,這里有100個方格,所以是100cm2。
②用尺子量出這個正方形的邊長是10cm,運用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求出這個正方形的面積是100cm2。
、圻@個正方形的邊長還可用1dm表示,運用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求出這個正方形的面積是1dm2。
(3)這個正方形的面積,有同學說是100cm2,有同學說是1dm2 ,到底誰對誰錯呢?說說你的想法。
引導學生說出:他們的說法都正確。因為這個正方形的邊長既可以用10cm來表示,也可以用1dm表示,所以它的面積既可以說成是100cm2,也可以說成是1dm2。
(4)由此可見,1dm2與100cm2之間有什么關系呢?
教師小結:1dm2與100cm2之間的關系是1dm2=100cm2,因為他們算的是同一個正方形的面積。而正方形的邊長1dm和10cm是相等的,所以1dm2和100cm2是相等的。
(板書:1dm2=100cm2)
2教學例2
(1)師生共同總結學法:①回憶在同一個圖形里有不同的單位計算面積的過程。②將計算結果進行比較。③找出面積單位之間的換算關系。
(2)運用以上學習方法,小組探究學習m2與dm2之間的換算關系。
(3)檢查探究學習情況。(重點是引導學生發現:相鄰兩個面積單位之間的進率都是100)(板書:1m2=100dm2)完成第49頁的“試一試”。
3教學例3
(1)你能獨立求出這扇窗戶的面積是多少平方厘米嗎?“合多少平方分米”是什么意思?
(2)“合多少平方分米”就是把求出的多少平方厘米換成用dm2作單位。
(3)學生獨立完成后,師生評析。
三、及時鞏固,加深理解
完成課堂活動第1,2題。
四、小結
。裕
解決問題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西師版)三年級下冊第52~53頁例1、例2及課堂活動。
【教學目標】
1通過練習,鞏固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的方法。
2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3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數學知識服務生活的價值。
【教具、學具準備】
教具:例2的圖片紙、剪刀。
學具:例2的圖畫紙一張、剪刀。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教師:前面我們剛學習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方法,誰能說說這兩種圖形的面積分別應該怎么計算?
學生回答。(略)
教師:在我們的日常生產生活中,經常會用到上述知識。
二、教學例1
1呈現信息。課件出示例1的情景圖,并出示相應的信息。
2找出問題。
教師:從這道例題中你獲得了哪些數學信息?請找出此題的問題是求什么。
3討論解法。
(1)學生分組討論:
、倮斫庥筒俗训漠a量主要與什么相關。(地的面積)
②土地是什么形狀?(長方形)
、坶L方形地的面積怎么計算?(長×寬)
(2)全班交流解決問題的思路與方法。
(3)學生獨立解決此問題。
三、教學例2
1呈現信息。課件出示主題圖及相關的信息。
2觀察分析。該草地的組成情況是怎樣的?有哪些形狀?
3出示問題。兩個問題同時出現,請學生分別指出草地和小路分別是哪部分。
4討論解決。
(1)草坪的面積怎么算?
、僮蟆⒂曳珠_算,再相加。②左、右合起來組成一個大長方形,再計算。當學生說出第2種方法時,請他到展臺上來動手操作,演示如何組合(用剪刀剪開再組合),全班同學也模仿操作,體會組合的過程。
操作完后要標注各邊的長度,再獨立計算。
(2)小路的面積怎么算?輔滿小路要多少塊磚?
、僬页鰟偛偶粝碌摹靶÷贰保f說是什么形狀,長和寬分別是多少。
②學生獨立完成。
③全班交流,集體訂正。
四、課堂活動(第53頁)
要求:
1分小組合作完成。
2討論出活動的步驟。
3分組活動。
4全班交流方法與結果,互相評價。
五、課堂小結
教師:通過本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實踐活動:考察素質教育基地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西師版)三年級下冊第61~62頁的內容。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能運用長方形面積計算方法、兩位數乘法等知識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加深對
數學的理解。
2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
3讓學生體驗到數學的價值,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讓學生綜合運用有關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活動準備
1提出問題
教師:同學們,我們前面學習了很多數學知識,你們能運用這些知識
解決問題嗎?
教師:今天我們將到課外去學習,讓你們運用數學知識到實踐活動基
地去解決問題。
教師:(介紹實踐活動基地的情況)有種植區、養殖區、氣象觀測區…
…
2任務分配
教師與學生一起確定各組在活動基地中重點解決的問題和各自要做的準備工作。
二、活動過程
1解決果園中的數學問題
(1)解決玉米地的數學問題。
教師:這塊玉米地是什么形狀?(長方形)現在要算一算這塊地有多少
株玉米?你有哪些解決辦法?
學生合作估測面積,估算玉米地有多少株玉米。
教師:想一想,解決剛才這些問題,你們用到了哪些數學知識?
(2)解決桃園中的數學問題。
教師:你能發現桃園中的數學問題嗎?
教師:你能解決這些問題嗎?
教師:這兩個問題我們能解決,看一看,每棵樹大約能收34千克桃,
桃子現在每千克能賣2元。
學生合作解決問題。
教師:想一想,剛才解決這些問題,又用到哪些數學知識?
2解決氣象觀測區里的數學問題
(1)學生分組,課外到氣象觀測區觀測一周里氣溫、濕度、風向情況,并做好記錄。
(2)交流。
3解決養殖園中的數學問題
教師:你知道養殖園有多少只兔子嗎?有哪些辦法解決?
學生動手數,計算。
討論:(1)你知道兔子有哪些生活習性?
(2)你知道兔子一身有哪些經濟價值?(該問題重點引導學生從兔子的毛、皮、肉
、糞便的有效利用等方面去發現兔子的經濟價值)。
三、總結反思
教師:通過本次實踐活動,同學們有哪些收獲?
學生自由談感想、收獲,并交流。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教案 篇4
教學內容:教科書53-55。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
教學目標:
1、正確掌握平方千米和公頃間的進率,正確運用進率進行換算。
2、通過練習讓學生進一步鞏固公頃、平方千米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3、讓學生真正體會數學來源于生活,體驗數學美。
教學重難點:
利用公頃、平方千米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1、復習舊知,導入練習課
為下面做練習題做好鋪墊。
2、平方米、公頃和平方千米單位間換算的練習
練習時讓學生獨立完成,完成后要組織交流,說說換算方法,教師還可以補充些題目進行訓練。
3、第7題
是運用長方形、正方形的知識,研究周長一定,長、寬、面積的變化規律。通過學生的猜想、操作、測量、計算、找規律,從而發現用一定長度的鐵絲圍成的不同長方形或正方形,周長是相等的,但面積是不相等的,這里要注意滲透函數。
4、第6題
雖然是一道選做題,但算理并不難,關鍵是需要把2公頃化成00平方米后才能列算式進行計算。算式:2公頃=00平方米00÷4=5000棵
5、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再加一些練習題。
1、一塊長方形的菜地,長50米,寬30米,這塊地的占地面積是多少?張大爺用了這塊地的一半種蘿卜,種蘿卜的面積是多少?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教案 篇5
本節課,沈老師能從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出發,圍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設計教學.教學中利用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即數方格的方法遷移到長方形面積的推導,讓學生通過動手擺小正方形,用尺量長與寬的長度等等,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充分發揮了學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
教學思路清晰,教學設計有層次.
這是一節平面圖形和計算相結合的課,其中既有結論的推導,也有結論的應用.整節課,教師能根據教學內容,因材施教地制定了教學思路沈老師注重培養學生動手操作,主動探究的訓練,每個操作環節都提出了具體的要求,通過學生動手操作,合作探究等活動來加深對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的理解,突出重點難點的內容,整個教學詳略得當,重,難點把握準確.這樣的設計,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過程,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能力.
2. 探求新知重過程與方法.
我覺得這節課充分地體現了新的數學課程理念.在長方形面積計算的推導過程中,讓學生在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去理解數學知識,獲取學習方法.老師課堂中始終圍繞著發展學生的思維和創新能力的新課程理念,取得了十分明顯的教學效果.整節課從動手探究→方法歸納→方法的應用上環環相扣, 通過自己動手移一移,擺一擺,算一算的方法來探討長方形的面積計算.這樣,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加深了對公式的理解.教師從學生的已有經驗出發,逐步推出計算公式,再推廣到身邊的長方形面積的計算,為今后學習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應用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3. 注重小組合作,自主探究.
教師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教學要求,在教學中沈老師特別注重分組活動,分工合作的學習方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通過學生動手操作,同伴互助的教學模式,發揮群體的積極功能,使不同學力的學生都能自主地,自發地參加學習和交流,提高個體學習的動力和能力,并達成團體目標.學生都主動投入,學生的全面互動,在探究,發現的過程中,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和動腦,獲得了感性認識.在小組探討中教師的主導作用有著突出而到位的表現,她對小組里交流的要求說得明確而簡要,我們可以明確地觀察到,這對學生的操作,對整節課的展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避免了小組討論流于形式的現象.
4. 教態自然親切,師生關系融洽.
課堂上教師通過對學生所展示出來的強項智能的肯定,進一步激發和引導,可以帶動和喚醒其他智能相應的發展,從而,有效的開發每個學生的潛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自我的認識水平.新課程,給我們更大的啟示,要關注學生,給學生一個寬松的氛圍,給一個合理的,恰當的,鼓勵的評價.老師很好的注意到了這一點.整堂課,老師始終面帶燦爛的微笑,對于學生漂亮的發言,總是,給予學生掌聲和贊揚聲,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感.對于回答不出或回答不完整的學生,潘老師總是耐心的加以啟示,引導,點撥.讓學生感受到回答不出或是回答錯了也不要緊,讓學生處處,時時感受到老師的溫暖,班級大家庭的融洽,和諧.這也是我們教師努力改進的地方.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教案 篇6
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學習從一年級(下冊)就開始了。
一年級(下冊)
直觀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
三年級(上冊)
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征,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計算。
三年級(下冊)
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
本單元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是學生第一次學習有關面積的知識,所以教學內容還包括面積的意義和常用的計量單位。知識技能方面的教學目標是: 使學生建立初步的面積概念;認識并能使用常用的面積單位,探索并掌握面積單位間的進率,會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經過探索,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分面積的意義、常用面積單位、面積計算公式和面積單位間的進率四部分編排,共編寫了六道例題、五次“試一試”(“想一想”)、四次“想想做做”、一個練習和一次實踐活動。另外還有三道思考題和兩篇“你知道嗎”。
1. 初步建立面積概念。(第74~77頁)
物體表面的大小是物體表面的面積,平面圖形的大小是平面圖形的面積。這里的“大小”不是有的大、有的小“相差”的意思,而是每個面各有確定的大小的意思。
第74頁例題教學面積的意義。結合教室里的實例,按照“物體有面——每個面都有大小——面的大小是面積”這樣的線索引導學生逐步體會面積的意義,分三個層次展開面積意義的教學。
。1) 第一層次安排了四個學習活動。“看”——看黑板表面、課本封面,體會物體有面!氨取薄群诎灞砻媾c課本封面哪一個比較大、哪一個比較小,體會各個物體的面都有確定的大小。“聽”——聽懂“黑板表面的大小是黑板面的面積,它比課本封面的面積大”這句話的意思,首次感知面積的含義!跋搿薄搿笆裁词钦n本封面的面積”,再次體會面積的含義。
這個層次的教學要注意兩點: 第一,不能僅僅比出黑板表面比課本封面大、課本封面比黑板表面小,更要讓學生體會到“各個面都有確定的大小”?梢宰寣W生指一指哪里是黑板的表面、哪里是課本的封面,感知物體的“面”。讓學生用手勢表示黑板面有多大、課本封面有多大,感知物體的面有確定的大小。第二,在學生知道什么是黑板表面的面積后,讓他們說一說什么是課本封面的面積,以及為什么說黑板表面的面積比課本封面的面積大。
。2) 第二層次的學習活動是“摸”和“比”,即分別摸課桌面和椅子面,比這兩個面的面積誰大、誰小。這個層次通過擴大概念外延,進一步體會面積的意義。讓學生摸課桌面和椅子面,體會這些面客觀存在,感受這些面各自的大小。摸過以后要讓他們仿照“黑板表面的大小是黑板面的面積”,用自己的語言說說對“課桌面的面積”“椅子面的面積”的理解。這個層次的學習有模仿、有遷移,是學生體會面積意義的重要環節。
。3) 第三層次是開放的,讓學生自己舉例說說物體表面的面積,并比較它們的大小。一方面讓學生反饋對面積的初步認識,另一方面讓他們在更大的范圍里體會: 看到的物體都有面,每個面的大小是這個面的面積,從而形成初步的面積概念。
第75頁例題教學內容有兩點: 一是平面圖形的面積,二是怎樣比較面積的大小。學生在前面的例題里已經知道物體表面的大小是面積,通過本例題的學習,繼續知道平面圖形的大小也是面積。這樣,他們對面積意義的理解就更全面了。例題出示了一個正方形和一個長方形,提出的問題是“怎樣比較這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教學可以分兩步進行。首先讓學生討論,什么是這個正方形的面積,什么是這個長方形的面積,引導他們認知遷移,從物體表面的大小叫面積類推出平面圖形的大小也是面積。然后讓學生討論,怎樣比較這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前面例題比較物體表面的大小時,使用的方法是觀察,因為相比的兩個面大小差異很明顯,一看就知道。這個例題中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差異不明顯,憑觀察難以作出判斷。于是,要采用別的比較方法,如把這兩個圖形疊起來比一比,或者用同一張紙條量一量,當然,學生還可能想出其他方法。如果兩個圖形不便重疊的話,用同一張紙條量是一個比較好的方法,它不但易于操作,而且對后面學習面積單位有積極的影響。
還有一點要注意,教材沒有對面積下概括的定義,只要求學生結合實例體會面積的意義,在表象的層面上認識面積。
“想想做做”第3題是比較方格紙上的四個圖形的面積哪一個大些。用相同的方格量也是比較面積大小的一種方法,用圖形有幾個方格那么大的方式描述圖形的面積,一方面能使學生更好地體會圖形的面積是它的大小,另一方面又為以后用面積單位計量面積作了極好的鋪墊。第4題先描出圖形的邊線,再涂出圖形的面積,這是教材第一次引導學生區別周長與面積。通過描和涂,學生能體會到圖形的一周邊線的總長度是圖形的周長,圍在邊線里的面的大小是圖形的面積,從而明白周長與面積是不相同的。第5題讓學生觀察學校平面圖,圖上可以看到校園里有哪些建筑、有哪些場地,它們分別在什么位置,還能看出什么占地面積大些、什么占地面積小些,是一道比較開放的題。
2. 常用的面積單位。(第78~81頁)
例題及“想一想”讓學生認識面積單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例題首先提出問題“你知道課桌面的面積有多大嗎”,由于學生曾經用自制的紙條量過圖形的面積,所以這個問題能激起他們的興趣,自選工具來測量課桌面的面積。各人選用的工具不同,測量的答案不可能一致。為了能有一致的答案,需要使用相同的測量工具,進而需要統一的面積單位。這一小段教材在引發學習動機的同時,又讓學生體驗了人類創造面積單位的歷史過程。
這部分教材編寫還有以下特點:
第一,重視培養學習能力。教材詳教1平方厘米,簡教1平方米,帶出1平方分米。以1平方厘米為重點,講述它有多大,并畫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教學1平方米時,教材的敘述比1平方厘米簡單,“1平方米有多大”留給學生去體會或想像。至于1平方分米,則安排在“想一想”里,讓學生自己描述、比畫。
第二,重視建立各個面積單位的表象。在教學1平方厘米時,除了要讓學生仔細觀察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體會它的大小外,還要讓學生想一想,哪些物體的面積接近1平方厘米。特別是“同指甲面的大小差不多”,更有助于學生感受并記住1平方厘米的大小。1平方米比較大,教材讓學生在地面上畫一個邊長為1米的正方形,試試可以站多少個人。這項活動學生感興趣,能幫助學生感受并記住1平方米的大小!跋胂胱鲎觥钡1題再次說說哪些物體表面的面積分別接近1平方厘米和1平方米,通過身邊熟悉的實物,幫助學生把1平方厘米和1平方米有多大在頭腦里留下深刻的印象。1平方分米雖然留給學生自己學,教材仍提醒學生用手比畫一下它的大小!跋胂胱鲎觥钡2題,在填上適當的單位時,能讓學生體會計量線段的長度應該用長度單位,計量面的大小應該用面積單位。在選用適當的面積單位時,又一次體會了這些單位的實際大小。
第三,重視用1平方厘米計量面積的實踐活動。“想想做做”第4題,先估計、再測量圖形的面積。無論是估計還是測量,都需要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去比試,估計的時候是想像比試,測量的時候是動作比試。第5、6題利用數方格的辦法說出圖形的面積,也是用面積單位測量面積。這些用面積單位計量面積的實踐活動,既加強了學生對面積單位的認識,又為探索面積計算公式打下了基礎。
第四,重視思維的發散和培養創新精神。“想想做做”第3題用邊長為1厘米的正方形擺出面積是12平方厘米的長方形,存在多種擺法,擺出的各個長方形雖然長、寬各不相同,但面積都是相同的。學生在操作與交流中,體會到這一點,思維得到鍛煉。第8題在方格紙上畫出兩個面積都是8平方厘米的有趣圖形,這里不限于長方形和其他已經認識的圖形,鼓勵學生動手、動腦去創造。
“想想做做”第7題是教材中第二次安排平面圖形的周長與面積的比較。這次比較,不僅在意義上區分,而且在數量上和所用的計量單位上作了比較。
3.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第82~84頁)
過去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時,把重點都放在應用公式計算上。現在的教學應該把精力放在探索面積計算公式上。因為接受和按公式計算并不困難,而探索這些求面積的公式,有利于發展數學思考,形成解決問題的基本策略。讓學生在探索公式的學習活動中,體驗數學學習充滿著研究和創造,感受數學的嚴謹以及數學結論的確定性。
教材為探索長方形面積公式設計了充實的內容,有三個特點。
(1) 操作活動數量足、質量高。第82頁的例題和“試一試”連續安排三次操作活動,及時提取活動中的數學本質內容,逐步提升數學思考水平。
第一道例題用若干個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擺3個長方形,每次擺都在表格里填寫長方形的長、寬、所用正方形個數以及長方形的面積,這是一次承前啟后的活動。學生在前面學習面積單位時,曾經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擺過長方形,現在再次擺,要研究它的面積計算方法。通過擺圖形和填表記錄,初步體會長、寬的數量與所需正方形個數的關系,間接感受長、寬數量與面積的聯系。
第二道例題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測量兩個長方形的面積。通過教材的圖示啟發學生只沿著長方形的長和寬各擺一排正方形,計算一共需要的正方形的個數,引導他們進一步體會長、寬的數量與面積的關系。
“試一試”提出長6厘米、寬3厘米的長方形面積是多少的問題,用“你是怎樣想的”為不同的學生設置了不同的空間,既不提倡用小正方形擺,也不限制用小正方形擺。這樣,學生中必定有一部分會利用前面兩道例題中獲得的經驗,通過思考沿著長擺6個,沿著寬擺3行,得到長方形的面積。
(2) 小組合作學習與個人獨立思考交替安排。第一道例題小組合作進行,第二道例題和“試一試”先獨立探索,再小組交流,最后還安排小組討論長方形的面積與長、寬的關系。合理安排學習形式能有效利用教學資源,小組合作擺3個長方形,學生共用學具,還能相互啟發思考。先自己量、自己想,再小組交流,保證了每個學生都有自主探索的機會,又促進了認識互補。集體討論面積與長、寬的關系以及長方形面積公式,凝聚每個學生的智慧,共享學習成果。
(3) 面積公式的得出安排細致。在發現長方形面積與長、寬關系后,先形成由文字表達的公式,再引出字母表達的公式,有利于學生理解公式的含義。
正方形的面積公式在長方形面積公式的基礎上通過推理得出。
教材沒有編寫利用面積公式計算面積的例題,把這個內容安排在“試一試”和“想想做做”里讓學生自己學習!跋胂胱鲎觥睖p少了求積筆算的分量,因為單純地套用公式進行豎式計算的價值不大。加強了估計,第2題要求先估計面積大約是多少,再計算?梢酝ㄟ^計算檢驗估計得怎么樣,逐步提高估計的能力。第5題估計黑板面、教室門正面的面積,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估計物體表面的面積。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第4題用面積是46平方厘米的電話卡測量數學書封面的面積,這是測量工具的一次拓展。利用面積已知的物體表面或平面圖形估測其他面的面積,和利用面積單位測量面積在原理和方法上,都是一致的。
4. 面積單位間的進率。(第85~86頁)
例題首先呈現一個邊長為1分米的正方形,但沒有標注邊長,讓學生量邊長算面積。學生在測量邊長時采用的長度單位可能是分米,也可能是厘米。于是得到的面積分別是1平方分米和100平方厘米(10×10=100),通過交流,就會發現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接著讓學生繼續推導平方米與平方分米之間的進率,學生可能用類似的方法通過計算推導出來,也可能通過類比直接得出結論。
“試一試”要求學生運用相鄰的面積單位間的進率進行單位換算。由于學生已進行過長度單位、質量單位間的簡單換算,那些換算的思考方法可以遷移運用,所以讓他們嘗試計算是可行的。教材還安排學生交流換算時的想法,這是為了加深對換算方法的理解。由于學生還沒學習除數是100的除法,教學時不應要求學生列出換算算式,只要求借助對數的意義的理解進行推理。例如7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由于100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700平方厘米里面有7個100平方厘米,所以可以換算成7平方分米!跋胂胱鲎觥钡3、4題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進行面積單位的換算,可以體會面積單位換算的實用價值。
5. 關于練習八。
練習的設計力求幫助學生把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周長和面積的計算以及面積單位的換算等知識組織起良好的認知結構。第1題通過估計課桌面的周長與面積,回憶、整理并區別周長與面積這兩個概念以及計算方法。第2題通過選用單位名稱,讓學生再次看到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在意義、名稱和實際應用上有哪些不同。第3題是周長與面積計算方法的比較,第4、5、10題是運用周長和面積的計算解決實際問題,第4題還帶著進行了面積單位換算的練習。
練習設計十分注重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第6題說出方格紙上的三個不規則圖形的面積,可以把兩個半格合并成整格,一格一格去數。也可以先用移補的方法處理不滿1格的問題,再計算面積。第7、8題分別是周長相等而面積不等、面積相等而周長不等的圖形。第9題每次擺出的圖形面積都是16平方厘米,各個圖形的周長都不相等,而正方形的周長最短。學生的空間觀念正是在這些圖形位置移動、識別相等和不等的活動中得到發展。
《我們的試驗田》是一次場景型實踐活動,以試驗田里種小麥、玉米、蔬菜、花卉為題材,綜合了有關求面積、簡單的分數以及其他數學內容的實際問題。學生可以靈活地選用口算、估算或筆算等方法解決問題。場景里有大量數據信息,可以提出許多問題,教材僅提出了其中一部分,把許多問題留給學生發現和提出。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教案 篇7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在一期課改的教材中,是安排在四年級第二學期學習的,而我們的二期課改新教材,提前到了三年級第一學期就學習了。
二期課改充分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要讓學生在親身感受、體驗中獲得知識。本節課,不僅要讓學生知道計算公式、會用面積公式進行計算,更重要的是要引導學生經歷探究長方形與正方形面積公式的過程,通過自己動手和動腦,從直觀到抽象,自己發現規律,自己探究發現長方形面積計算方法,并能感悟到“長×寬”的算理,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形成數學模型,從而促進學生對數學的理解。
按照新課程的要求,教師要為學生的學習服務,創設豐富的教學環境,與學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幫助他們學會學習。要做好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引導者。本節課,我借鑒了網上的優秀案例,進行了教學實踐,收到了較好的效果。我要把新的數學課程理念滲透到平時的教學中,通過每節課的點滴實踐,日積月累,讓學生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在經歷知識的“再創造”過程中,體驗到自主學習的快樂和成功,個性得到充分發展。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教案 篇8
教學內容:
教科書51頁。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的應用。
教學目標:
1、通過練習進一步學會區分、比較周長和面積。
2、培養學生運用所學周長和面積的知識來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
3、體驗周長和面積的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系。
教學重難點:
學會區分、比較周長和面積。
教學過程:
一、通過復習舊知,導入本節練習。
二、練習
1、比較面積相等的長方形,它們的周長是否也相等。
這道題可以先讓學生猜想,然后再通過計算來驗證。從而得到:面積相等的長方形,它們的周長不一定相等。還可以進行拓展訓練,如果周長相等的長方形,它們的'面積是否相等。
2、第5題
先讓學生交流一下怎樣包書皮,親自動手包一包、試一試,然后再出示該題讓學生思考。得到:長方形紙的寬應比書本的長長一些,長要比書本寬的2倍多些。從而判斷用這張紙來包書皮是完全可以的。
3、“聰明小屋”
可以先求出一個長方形的周長和面積,再算6個長長方形的周長和面積。如果學生還有其他算法,只要有道理,教師都要加以肯定,予以表揚。周長36厘米,面積12平方厘米。在計算周長時,如果學生用(12+6)×2一定要讓他說說是怎樣想的,并要給與充分的肯定。
4、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再加一些練習題。
課堂練習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