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雀》教學案例反思
《灰雀》這篇課文記敘了列寧在莫斯科郊外養病期間愛護灰雀的故事,反映了列寧愛鳥,更愛誠實的孩子。課文以人物對話為主線,既寫出了列寧對孩子的教育過程,又寫了小男孩心理認識過程。人物的內心活動外化為語言,二者相互交錯,推動情節發展,并有機地融合在一起。
本課教學目標:理解課文內容,懂得為什么說小男孩是一個誠實的孩子,體會列寧對孩子的教育過程及小男孩的心理認識過程。
學習課文2-13小節
(一)品讀灰雀不見了,列寧著急而又擔心的語句(略)
(二)證明:灰雀是小男孩抓走的
師:小朋友,灰雀不見了,列寧是著急而又擔心,那么灰雀到哪兒去了呢?你們從這些小節中找到答案了嗎?
生1:灰雀一定是被小男孩抓走的。
師:你這么肯定,有什么證據嗎?
生:有
師:其他同學同意他的判斷嗎?(學生都同意),但老師卻不敢相信,這是事實。你們能從文中找出證據,讓老師心服口服嗎?
(學生研讀文本尋找證據)
生2:男孩說:“沒……我沒看見。”從這句話可以看出灰雀是男孩抓走的,因為這里有個省略號,說明他說話吞吞吐吐。
師:這是一個偉大的發現。老師還想知道小男孩說話時為什么吞吞吐吐呢?
生3:那是因為他抓走了灰雀,做了錯事,列寧問他時心里有些緊張,所以說話就吞吞吐吐。
(指導讀好小男孩吞吞吐吐說的這句話)
師:你把生2找到的證據解釋清楚了,但單憑這一個證據,不足以讓老師相信。還有新的證據嗎?
生6:第6小節也可以成為證據。那個小男孩本來想告訴列寧灰雀沒有死,但又不敢講。那說明他知道灰雀現在的情況,又不敢講,灰雀的失蹤一定和他有關。
生7:沒錯,如果不是他抓走的,他怎么知道灰雀是死是活。
生8:他不敢講是因為他剛才已經對列寧撒了謊,所以現在也不敢直接承認是自己捉了灰雀。
師:這是你們的證據之二,那么證據之三呢?
生9:當列寧擔心灰雀再也飛不回來時,男孩說:“會飛回來的,一定會飛回來的。它還活著。”我從“一定”可以看出,小男孩很肯定灰雀還活著,是他把灰雀藏起來了,所以他才那么肯定地說。
師:點頭贊許(指導讀好“肯定”的語氣)
生10:也許小男孩此時已經被列寧的話感動了,他打算把灰雀放回到樹上。
師:你們分析得真有道理,還有補充嗎?
生11:第11小節寫到:第二天,列寧來到白樺樹下,果然又看到那只灰雀歡蹦亂跳在枝頭歌唱。從這一小節我讀懂了灰雀是小男孩抓走的,他又把它放回來了,他知錯了,所以低著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