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雀》教學案例反思
生12:還有文章結尾寫到,男孩是誠實的。男孩把灰雀放回到樹上,說明他承認了錯誤,所以說他是誠實的。
師:老師大概聽懂了你們的分析,如果你們能把找到的證據整理一下,完整地幫老師分析一下這件事,我就心服口服了。
(學生準備后,請幾個學生交流,他們的發言都比較精彩)
師:老師忍不住為你們鼓掌了,你們一個個都善于分析,善于思考,簡直就像少年包青天。
(三)證明:列寧知道灰雀是小男孩抓走的。
師:老師想請在坐的“小包青天”幫個忙,再幫老師分析一下,列寧知不知道灰雀是小男孩抓走的,你的證據是什么?
(學生勁頭十足,繼續埋頭于課本,尋找證據證明問題……)
教學反思:
以上是我執教《灰雀》第二課時的一個教學片段。本堂課以“尋找證據,當小包青天”為主要途徑,引導孩子們閱讀文本,剖析兩大問題:①灰雀是不是小男孩抓走的;②列寧知不知道灰雀是小男孩抓走的。學生在當“少年包青天”的情境中學得趣味盎然。有了這樣的熱情,他們便會積極、主動地研讀文本,而且研究得十分深入、透徹,連標點符號這樣的“蛛絲馬跡”也不放過。在孩子們有滋有味的咬文嚼字中,他們感悟到了小男孩從抓走灰雀到放回灰雀這一行為中的心理變化,也體會出了列寧為了不傷害小男孩的自尊心,話語間所包含著的循循善誘的引導。在這一片斷的教學中,我憑著敏銳的教學洞察力,巧妙地借學生的疑問對學生的思維進行啟發,再通過學生讀書思考,從而領悟到課文所表達的男孩愛灰雀、列寧愛灰雀更愛男孩的情感。我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把學生印象深刻的內容及感興趣的問題作為學習的重點,較好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他們能興趣盎然地進行學習。其次,本節課教學拓展了學生的心理空間,發揮了學生的想像能力。學生擁有較大的自主權,教師發揮引導者的作用,注重及時地進行點撥與指導。同時,我善于適時運用激勵性的評價,創造了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
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語文課的主要任務是訓練思維。”在思維訓練的過程中發展思維,才能發展學生的智力。本堂課上,我讓學生到文本中尋找證據,這正是激發學生思維的良好手段。我用“灰雀到哪兒去了 ” 這個問題,引導孩子們下結論:灰雀是被小男孩兒捉去的,又以老師不敢相信小男孩捉灰雀的事實,學生必須拿出證據讓老師心服口服為理由,順理成章地組織學生對小男孩的語言進行分析討論,學生至始至終思維緊張,興趣盎然,可以說對文本的理解十分深刻。這個尋找證據的舉措點燃了學生的思維火花,調動了學生思考的積極性,而且由判斷到推理這也是對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
閱讀和思維是矛盾的統一體,兩者互相依存,教學中把兩者有機結合起來,注重思維訓練,促進了學生語文學習的內化和外化,學生會越讀越聰明。假如說問題是一張弓,那么思維就是一枝箭,弓拉得越開,箭就射得越遠。有效地進行思維訓練,加強思維力度,就在于老師問得恰如其分,恰到好處。